9月17日的一篇报道将传媒的焦点锁定在了业界大亨刘波身上。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和传媒业同样长袖善舞的高手,刘波的诚成文化神话和其年轻亿万富翁的光环随之破灭和褪色,尽管有关刘波出走的原因以及其人其事的评价在说法上莫衷一是,但对于刘波事件和刘所代表的富豪及民企话题却有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按照媒体的说法,刘波涉嫌约40个亿的贷款黑洞,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刘波任法定代表人的其余十数家公司申请的贷款。忽略刘波的运作手段,触目惊心的是银行对40亿之巨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和对贷款企业的调查到哪里去了?而诸多银行的资金同时流向一个企业更是引人忧虑。与刘波贷款黑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贷款难也是困扰目前民营企业的一道门槛。如何给真正需要资金的民营企业贷款以促进其发展,同时防范相应的放贷风险成为刘波事件留给银行思考的问题。
1998年8月,刘波的诚成集团借壳武汉长印上市,随后开创了资本市场上诚成文化的神话,其继任者民企广东奥园则因为借壳不慎而被卷入了这场担保旋涡中。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的重组风潮中,民企正成为接盘的一股主要力量,但注重报表重组、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等等的不良倾向也正在凸现出来。有人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借壳上市的门槛太低,对借壳方而言,除现实支付能力外,资产质量、资信状况、盈利能力等都应明确。同时,还应提出责任条款或部分引入司法程序,以硬约束来最大程度保障各方的利益。
刘波也给中国的传媒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有人认为,“刘波事件”是众多资本追逐传媒业事件中的一个例子。作为一个长期限制性的行业,资本对媒体的“圈地”欲望极为强烈,造成资本争夺媒体目标的白热化。普华永道曾预测,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未来5年内每年将以7.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未来5年信息传媒产业的成长速度约是世界增长率的3倍。目前总数已逾万的中国传媒将发生一次深刻变化,是最后的暴利产业还是又一个泡沫将成为刘波事件留给传媒业和资本的话题。
解析刘波还让人们对于与刘波一样的少数已经“沦落”的富豪们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人缺乏真正的商人本色,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社会需要的是阳光下和清白的财富,在胡润的中国富豪榜即将张榜之际,刘波事件的个中意义更为深刻。
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