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每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时间段给人们不少讨论的话题,要么是两会、要么是十-一长假,其中讨论最多的还是中报与年报行情。在人们的经验当中,往往认为年报是一年行情的开始,而到了中报,行情往往已经接近于尾声,这种经验也与大盘近几年来的实际走势基本相符。有人形象的总结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近年来股市行情基本上从春天开始,到秋天落幕。
时间到了今年中期,和历史的情况也许有点不太一样,和年报行情相配合的春季攻势在一个大熊市的背景下就像一次微弱的反弹,指数无功而返。不知道是今年春天走的早,还是夏天来的迟,在中报即将到来的前夕,市场表现是如此之疲弱不堪。在经历了一轮差强人意的年报行情之后,市场的走势几乎让所有的人不满,喜欢从概念角度去看市场的人,或许现在又在猜测今年的中报期间股指会怎么走,会不会出现一波像样的行情?
所谓中报行情指的是在上市公司中期报表披露的周期——7、8月份两市股指的走势。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除了个别年份之外,在此期间两市股指大多没有太好的表现,基本上处于一年行情中的高点,也就是经历充分炒作之后见顶回落的周期,这一点在2001年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素体现的更加明显。
在中报期间形成行情的转折,股市开始进入调整,这也跟中报的特殊性质有关。在一个以炒作为主的市场当中,报表往往成为一种手段,而中期报表对于大部分公司为说不要求审计,因此从财务调节角度更加方便,所以中报手段的使用频率比任何一种公开披露信息都要高——有人利用中报的优良业绩出货,有人利用中报业绩下滑打压。因为受到会计制度的限制,现在很多资金机构往往都是以年度计划为主,而中报正处于年度计划的调整期,所以股指在中报期间表现不佳,而上市公司的中报业绩基本上同比优于年报业绩似乎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那么今年的中报又会出现一种怎么样的特征呢?首先不谈行情,只谈业绩,从整体来说,报表盈利业绩的变化应该反应一种趋势,一种经济的趋势。从近几年来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变化来看,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下滑的走势,市场业绩的新鲜血液几乎靠新股上市来补充。但是去年下半年新股发行节奏明显放缓,而上半年新股发行价明显偏高,新股对业绩的贡献恐怕十分有限,同时,宏观经济最近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物价指数同比有明显的负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今年的中期业绩恐怕难以脱离净资产收益率震荡下行这个大趋势。
当然我们说近期业绩的大趋势是震荡下行,但是也不排除2002年中报业绩优于2001年年报业绩的可能,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新的会计制度变化对2001年年报业绩有较大的冲击,一旦制度稳定之后,至少不会造成同样的冲击;二是2001年年报期间,很多上市公司财务调节迹象明显增多,很多上市公司一次性亏损数额较大,有人称之为这是为了以后的业绩所进行的甩包袱工作,这也许与新的退市制度有关,但是如此一来2002年中报也许好看一点;三是新的退市制度出现之后,已经有一批实在过不去的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如果这一部分报表不计入市场的总体统计,负面影响要小一点;第四还是因为新退市政策的影响,很多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都加大了资产重组的力度,这些工作不论是实质的还是形式上的,都会或多或少反映在报表业绩上。
从以上这几个角度,我们认为2002年中报相比2001年年报可能会出现一个“反弹”的行情。那么这种趋势对股指走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今年中报行情与往年不太一样的就是,春季攻势提前结束,股指随后的调整实际上吃掉了年报行情的大部分上涨空间,在中报来临之前,市场正处于二次探底的走势当中。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市场是偏弱的,这种偏弱的走势也不太可能持续性贯穿整个中报期间。从技术面的时间周期来看,中报期间也应该是二次探底之后的震荡筑底的企稳周期,股市如果有第二波反弹行情存在的话,很可能出现在中报行情的末期,或者中报整体业绩出台之后——中报不会比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也有助于投资者预期的稳定。
从个股角度,我觉得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看报表的趋势,还要看报表的变化,尤其在中报期间在关注2001年年报业绩变化较大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业绩的突然变化,有可能是因为问题的暴露,也有可能是基本某种特殊的目的进行的财务调节,但我相信,不管是怎么样一种情况,从中报中也许能够看出蛛丝马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