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刘振芳没有预料到,该行的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多方委托贷款业务竟然引起了信托行业的普遍不满。近日,当记者在上海浦东就部分信托公司对其业务的质疑专访他时,刘振芳多少表现出了一些无辜与无奈。
多方委托贷款遭受信托公司质疑
事情缘起于10月16日,当天,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对外销售两个“多方委托贷款项目”,吸引了上海市民的踊跃参与。不想,这一业务却立即被某些信托公司批评为“有抄袭之嫌”,与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产品过于雷同。不少信托界人士认为这一“业务类似”的品种,一旦“银行做起来受的限制却比信托公司少”。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孙飞指出,深发展的多方委托贷款业务起点为1万元人民币,而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产品起点却是5万元;再比如,信托公司针对一个项目法人的资金信托计划合同只能发放200份,而深发展却没有这一限制。“这不是不公平竞争吗?银行本来就比我们网点多、信誉高、发行成本小,如果政策再比我们优惠,我们还有什么生存空间?”
不经意间犯了众怒的深发展却深感委屈,刘振芳表示,首先多方委托贷款业务是经过央行审批的;其次,银行传统上就有委托贷款业务,只不过过去的委托贷款多是一对一,而此次金融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变成了多对一,简单说就是接受各种合法资金的委托,以贷款形式集中投向某一特定项目。不幸的是,恰恰是这个“多对一”,被一些信托界人士认为与资金信托产品的运作模式过于类似,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另据最新消息,曾率先推出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民生银行近期也计划推出多方委托贷款业务,而且规模比深发展更大。如果消息属实,多方委托贷款业务将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在银行界推广开来,毫无疑问信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更大。面对银行界“大兵压境”的竞争态势,一位信托界人士甚至用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信托业“越位”之嫌
一位信托界专家指出,从某种角度分析,深发展的多方委托贷款业务也许只是一个“导火索”,深层的背景还要回朔到横跨今年7~9月的最近一轮信托产品发行热以及随之而起的信托行业违规嫌疑。
在这一轮信托发行热中,粗略统计发行总规模将近100亿元,而且除了极个别项目,基本上是发一个火一个。但奇怪的是,从10月份起,这股风潮突然沉寂了下来。
最初的信号来自北国投,国庆前夕,北国投正在发售的中央商务区信托计划突然宣布不再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个别媒体对这一反常之举进行了推测,但由于北国投出言谨慎再加上临近国庆,舆论没有再追究下去。黄金周过后,记者从北国投方面了解到,停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主要是因为正在和几个大客户洽谈,怕所剩余额不多无法满足大客户需求。但这似乎仍不是最终答案,据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北国投是迫于高层压力才出此举的。据传,由于北国投的项目是北京第一个资金信托计划,老百姓投资热情过于高涨,央行认为已有变相公募之嫌,因此暗示北国投应“收缩战线”。此外,前述诸家发行了资金信托计划的公司据传也都接受了央行特派小组的检查,由此不难看出央行的谨慎态度。
央行有关人士拒绝向外透露检查结果,但据说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某些信托公司没有严格遵守200份的限制,采用滚动发行的方式,变相扩大发行规模;还有一些信托公司采取了变相广告扩大宣传,违反了信托公司不得为产品做广告的规定。这次检查后不久,央行很快(10月9日)就印发了《关于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先前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中的一些条款进行了更严格的界定,加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经历过5次全行业整顿的信托界自然马上明白了这一通知(简称314号文件)的深意,纷纷开始采取低姿态运营。但就在314号文件下发后的第6天,深发展的多方委托贷款业务开始发售,一松一紧,信托界仿佛受了委屈的孩子,不禁开始抱怨政策的不平等。
金融诸侯纷争“代客理财”市场
其实,信托和银行历史上也并非没有“恩怨”。此次矛盾不同以往的是,双方都是以合法的业务流程挺进了同一块处女地———代客理财。
“现在务实的态度还是应该尽快弥补自己的欠缺。在我看来,中国信托界目前两个最大的欠缺就是研发和营销能力不足,因此才会这么害怕银行跟自己竞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信托业务部副总经理马宏从积极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按5万元的起点乘以200份合同,一个资金信托计划可能最低只发行1000万元,不仅信托公司赚不着钱,项目的融资需求可能也无法满足。但是,央行314号文件就是要提高信托公司的运作水平,因为在合同份数固定的前提下,信托公司只能提高每份合同的金额,这就逼着你必须去找大客户,面对大客户相对苛刻的要求你仍然能营销出去产品,这才叫本事。我相信中国的信托公司在2003年能推出让大客户叫好的信托计划。”
“一些信托公司抱怨的事实也是存在的,但是,信托业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政策优势,只不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罢了。前一段的‘信托热’应该让信托公司增强信心,那就是相信自己的市场反应速度、相信自己对市场的把握、相信自己也有资源优势。”马宏补充说。
一些专家指出,此次事件说明,尽管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框架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竞争已经加剧。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更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