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股份制分为5个时期:清朝、民国、解放区、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解放区时期的股票,收藏价值很高。但由于票面简陋易伪造,还是少碰为好。解放初期的股票由于发行过多过滥,不具权威性,投资的价值不大。现在的上市公司股票由于存量风险还远未释放,还是观望为好。所以只有清朝、民国时期股票,才是最具投资价值的。
我国的第一张股票发行于1872年,是由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它比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还早6年。中国股票的历史就是证券史,也是金融史,更是经济史。发行股票的那些企业,都是当时民族工业的精英。由这些企业可以折射出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状况。
中国革命博物馆自1998年以来已经把很多现在的上市公司的新股票界定为珍贵文物。如北京天龙、深发展、深原野等。而清朝、民国时期的老股票的文物价值就又远远高于这些新股票。
清朝、民国时期的老股票票幅较大,一般的在600平方厘米,最大的超过2000平方厘米。每张股票上都记载着:时间、地点、人物、公司规模、以何为营业、董事会成员、股本、红利、批准单位以及公司章程等等。有许多股票上的董事会成员是历史名人。如中国实业银行股票上就有周学熙、钱能训、熊希龄。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股票上有吕公望、胡宗铨。粤汉铁路股票上又有詹天佑。还有很多股票是和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梁启超创办的中国商务公司等等。每张股票后面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兰格志橡皮股票引发了橡皮风潮,川汉铁路股票引发了一场保路运动。
有三位股票收藏者在1998年11月被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证券研究所聘为研究员。而拥有藏品被高等学府的研究所聘为研究员的事例还前所未有。是股票藏品的魔力吸引了厉以宁、吴晓求、曹凤岐、贺强、刘鸿儒等经济界、证券界权威人士的关注。
自1994年我国股市实行无纸化以后,从1996年精明的上海人就开始收藏股票了,至今只有5年的历史。清朝、民国时期的股票只挖掘出700余种,而清朝、民国时期发行的股票上万种,所以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挖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挖掘股票的品种,同时也包括挖掘它的价值。股票的价值又包括:收藏价值、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这就是一个价值挖掘的过程,谁参与这个过程,投资这个过程,所获得的利益将是巨大的。
股票收藏不仅可以作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当做一门学问去研究,同时股票又是收藏品中升值潜力最大的投资品种。股票收藏才刚刚开始,参与的人还极少。10年来,我国股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资本市场,相信股票收藏也会很快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收藏市场的一颗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