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融通基金管理公司的开放式基金———“融通新蓝筹”在设立募集期内的募集总额只有22.19亿元,创开放式基金首发新低。
对银行不搞摊派
对于此次发行结果,融通基金发言人表示公司尚未有最终结论,但他同时承认,此次融通新蓝筹基金采用的“不派硬指标,代销方和基金公司各自尽责”的“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方法”可能影响了开放式基金的销售。
对于此前建行将包销20亿份融通基金的传言,该人士表示否认。“我们对建行也只是代销协定上规定的那点要求。当然作为托管行,在销售上对我们也有承诺。但那不是包销。”
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之前开放式基金销售银行唱主角的做法,融通基金公司此次放弃银行包销有冒险的成分。
尽管,此次融通基金公司破天荒安排了号称3个直销中心、3家银行及5家券商在全国的4200多个网点同时进行分销。销售单位降低至1000元。但这张号称“天罗地网”的代销网络并未能补上银行包销的空缺。基金首发规模再创新低的事实证明了银行在基金销售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有远虑,退有近忧
在此之前已经成形的开放式基金销售方法是,基金公司将包销任务分配给大股东和托管行。银行再将包干份额层层分解至基层、员工,由员工包销。银行适当补贴职工赎回费用。
这个方法的直接结果是,一批销售额在40亿上下的开放式基金的成立:鹏华行业成长基金39.77亿,富国动态平衡基金46.17亿。易方达基金更是达到了首期46.78亿的规模,其托管行中国银行更是在其中占据了40亿以上的份额,成了基金销售的绝对主力军。
但根据一位基金界资深人士透露,该方法也有诸多“后遗症”。
首先银行的包销能力受到自身条件限制。而开放式基金的发行却一浪高过一浪。因此,银行的包销能力下降是自然趋势。融通新蓝筹的托管行建行今年已是第三度代销基金,没有大额包销在情理之中。
而已经热卖成立的基金,投资者的忠诚度同样值得怀疑。今年年初,部分开放式基金已经经历了个别机构的大额赎回。而参与包销的大量银行员工,也存在逢年过节成批赎回的可能。到时,包销份额越大的基金公司面临压力也一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