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业最吸引眼球的恐怕要属花旗和招行了。一个首家开业,一个融资百亿,热闹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竞争压力。尽管这两件事早已在预期之内,但还是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各方面种种强烈的反应又让国内银行业再次体验到了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压力。
按照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表,今年内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的限制将全部取消。同时,人民币业务也将分步骤开放,最终五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几乎各种形式的限制。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点,中外银行业的竞争已经展开,市场游戏已经实行新规则。中资银行不急不躁
既然面对面的竞争已经开始,中资银行反而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慌乱了。明知着急没用,国内银行反而表现出更多的泰然和沉着。有关人士称,外资银行的进入,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打个比方:把我国市场作为一个洼地,外企是水流,企业存贷款是鱼,外资银行就是垂钓者。加入世贸组织的闸门一启动,大水进来了,鱼多了,钓鱼者肯定多起来。只要鱼资源丰富了,大家都可以来钓,关键是要自己提高垂钓技术。经营之道内外有别
谈到“垂钓技术”,关心我国银行业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担忧的。据报道,受花旗银行“面对面”服务启示,某国内银行的上海网点计划改造柜台,降低高度并设立面对面服务的“矮柜台”。对于这种形式上的效仿,不免让人担心。在普通银行网点,记者常看到的景象是挤满了为两毛钱利息都要跑银行的老老少少,通常的情况是连“一米线”规则都很难被维护,面对这样的客户群实行一对一理财服务,真不知道银行需要请多少耐心十足的理财知识讲解员。
其实,外资银行的“高门槛、低柜台、一对一”,不过是洋银行采取差异化服务和价格歧视的经营老套路,由于自身的运营成本高,外资银行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客户上。一切刚刚开始
对于银行业来讲,花旗开业和招行上市似乎更像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比赛的发令枪。枪声才刚刚响过,比赛也刚刚开始,除了个别队员抢到了领跑的风头外,眼下更多的运动员才刚刚起步,大家的差距并不显著。
但可以预言,用不了多久,也许是5年,也许只需1年,中外银行各选手间就会逐渐拉开距离,而且会越拉越大,甚至可能有运动员被迫退出比赛。对于绝大多数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大赛的国内银行而言,绝不能连鞋带都没系好。这就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尽快整合到位,重新细分市场,并合理分配和填补好每一个市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