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8月22日 –8月28日)

原标题: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8月22日 –8月28日)

一、本周要点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稳住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

近三十年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得益于把握了第四次全球制造业迁移的大机会。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在40%以上的主要工业品类中,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但在单品类内部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间品加工主导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还面临着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占比过早下降的问题。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的第五次全球迁移已经开始。短期内对我国影响有限,但中长期看制造业利润不高、年轻人群就业意愿不强是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参照美国和德国,我国制造业企业由头部集中带来ROE改善还在进程中,职业培训也有待加强。我国制造企业引进外资和走向国际需要同步推进。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着逆全球化的阻力,从技术经费流向和研发来看,对内的依赖度都更大。2020年以来,疫情反复和内需下降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较大。现金流恶化、企业贷款意愿降低成为短期内拖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除新能源车技术领先、国产品牌市占率高以外,还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基础,有望成为房地产外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核心技术”内涵的不断变化,以及智能汽车领域的短板。相比于汽车制造,大飞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更大,对化工材料、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的需求度也更强。大飞机产业链发展对相关上市公司盈利空间、产业出口、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巨大。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寻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每年年初设定的GDP目标往往是全年经济运行的“锚”。但在今年特定的困难之下,增速目标有所淡化确是务实之举,“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从意愿来看,防疫依然摆在突出位置的情形下,今年以来政府主动举债的动力似并不强烈。专项债的限额空间犹存,却仍未被积极使用。历次经济下行期,财政存款往往大幅减少以增强逆周期调节力度,但今年其增速依然处于相对高位,存在“钱趴在账上”的迹象。.从能力来看,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调下,近年来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的矛盾有所加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期一般预算收入显著萎缩,房地产低迷引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疫情管控持续加大卫生支出,现实中的入不敷出制约着地方“挑大梁”的能力。展望未来,稳民生尤其是稳就业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锚”,其本质仍取决于合理经济增速。今年离退休高峰对就业压力有缓解,然而青年失业问题突出。动用专项债限额空间等增量举措值得期待,但疫情防控持续下GDP目标的淡化,或将明显弱化总需求政策的效力。

二、经济前瞻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盛极而衰?

当下,市场关心的问题是:9月以后加息的节奏是否会放缓?2023年是否会降息,以及何时降息?FFR的路径主要取决于就业和通胀。3季度很可能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这一转折主要是由总需求的收缩带来的。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工资短期内仍有上行压力。劳动供给已经处于紧约束状态,未来主要靠劳动需求的下行来弥合供求缺口,只是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除非出现新的需求冲击。

邢自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面临“永久伤疤”风险

第一,海外问题是通胀,是供给不足。中国问题是增长,是需求不足。首先,倘若疫情反复,继续沿用当前防控策略管理,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可能会带来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冲击。其次,房地产下行风险继续蔓延,更多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出险,对经济的影响或许高达3-4个百分点,并波及金融风险。最后,外需转弱,美国在不断加息下需求技术性衰退,欧洲的俄罗斯油气彻底断供也面临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是从今年1-7月份15%左右的增速大幅下降。总结一下,经济下行的三大风险,对我们的影响分别是1、2、3个百分点。永久性伤疤的观察,有两个角度,一是对投资,即海内外企业将来在中国的资本支出和创新研发意愿;二是对消费,即中国居民的长期收入预期,消费习惯等。政策力挽狂澜,弥补“经济伤疤”:第一,力挽狂澜的政策力度。第二,清晰无误的纠偏信号。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寻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每年年初设定的GDP目标往往是全年经济运行的“锚”。但在今年特定的困难之下,增速目标有所淡化确是务实之举,“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从意愿来看,防疫依然摆在突出位置的情形下,今年以来政府主动举债的动力似并不强烈。专项债的限额空间犹存,却仍未被积极使用。历次经济下行期,财政存款往往大幅减少以增强逆周期调节力度,但今年其增速依然处于相对高位,存在“钱趴在账上”的迹象。.从能力来看,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调下,近年来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的矛盾有所加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期一般预算收入显著萎缩,房地产低迷引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疫情管控持续加大卫生支出,现实中的入不敷出制约着地方“挑大梁”的能力。展望未来,稳民生尤其是稳就业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锚”,其本质仍取决于合理经济增速。今年离退休高峰对就业压力有缓解,然而青年失业问题突出。动用专项债限额空间等增量举措值得期待,但疫情防控持续下GDP目标的淡化,或将明显弱化总需求政策的效力。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稳住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

近三十年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得益于把握了第四次全球制造业迁移的大机会。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在40%以上的主要工业品类中,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但在单品类内部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间品加工主导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还面临着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占比过早下降的问题。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的第五次全球迁移已经开始。短期内对我国影响有限,但中长期看制造业利润不高、年轻人群就业意愿不强是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参照美国和德国,我国制造业企业由头部集中带来ROE改善还在进程中,职业培训也有待加强。我国制造企业引进外资和走向国际需要同步推进。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着逆全球化的阻力,从技术经费流向和研发来看,对内的依赖度都更大。2020年以来,疫情反复和内需下降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较大。现金流恶化、企业贷款意愿降低成为短期内拖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除新能源车技术领先、国产品牌市占率高以外,还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作为基础,有望成为房地产外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核心技术”内涵的不断变化,以及智能汽车领域的短板。相比于汽车制造,大飞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更大,对化工材料、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的需求度也更强。大飞机产业链发展对相关上市公司盈利空间、产业出口、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巨大。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遭遇“灰犀牛”

此轮美国经济复苏与房地产兴盛密切关联。美国超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促成此轮房价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刺激下需求过快扩张不同,供给端增长依旧缓慢,是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疫情之下,建筑材料成本大涨,美国各地房地产建筑业活动受限。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则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可供出售的房产库存却持续下降。自2021年三季度开始,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后,美国住宅销售热度触顶后逐步回落。供应链短缺造成的建筑材料供给不足也拖累了房地产相关的投资活动。货币政策大幅快速收紧加大了购房者的利息支出压力。高房价推动偿债收入比反转。美国楼市持续放缓可能令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尽管当前美联储对于房贷质量的评估是健康的,且房价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涨幅,但需要对可预见的风险点有所认识。当前美国楼市存在四大风险信号。一是美国居民的偿债能力明显趋弱。二是外资涌入房地产一级市场带来不稳定性。三是储蓄率大幅度下滑将影响购房能力和信心。四是房地产金融资产正在遭到抛售。一方面,美国股票市场(包括房地产REITs)在长期持续上扬后出现较快的回撤,波动率仍处于危险区间。另一方面,美联储宣布减持MBS持有量对房价上涨产生抑制。美国楼市可能已经进入长期牛市的尾部阶段。尽管无法推断美国楼市是否会再次迎来诸如2008年次贷危机那般的黑天鹅事件,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楼市盛宴,恐怕在今后的1-2年时间内会很快褪去“皇帝的新装”,建议相关领域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保持一份谨慎和理性。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地产风险的化解途径还有哪些?

当前房地产形势严峻,各利益方均面临困境:居民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购房意愿下降。房企面临突出的资金链紧张问题。上下游行业经营和就业受到严重冲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支出责任增加,加剧财政紧张形势并影响基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上升,“宽信用”难度加大。化解房地产风险刻不容缓,现有政策仍不足以扭转地产颓势:当前房地产风险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保交楼”是破局的关键。但一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将会削弱上述政策的效果,现有政策仍不足以扭转地产颓势。当前房地产形势仍较严峻,还需出台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房地产纾困政策。1)放松房地产调控,稳定房地产销售;2)建立全国性地产纾困机制,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3)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地产纾困项目,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4)优化和完善预售资金监管,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5)通过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方式加快商品房去化,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

三、投资策略

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能源压力助长欧债风险强化黄金配置价值

近期欧洲能源压力使得全球通胀交易升温。短期来看,制约能源供给的相关负面因素仍将持续存在,短期通胀和紧缩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得美元和美债利率保持宽幅震荡。能源供给受限增加欧洲通胀压力倒逼欧央行加速紧缩,可能进一步提升欧债风险。未来需持续关注德意利差表征的欧债压力情况,欧债风险将进一步强化黄金配置价值,持续提示黄金Q3配置机会。

四、货币和经济政策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年期LPR缘何少降?

1年期LPR仅调降5bp。本次1年期LPR降幅之所以小于政策利率降幅,我们理解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流动性宽松状态下,MLF对银行负债成本的边际影响有所下降。二是,银行短期与长期负债成本出现倒挂现象,可能也是本次1年期LPR降幅低于5年期的原因之一。三是,当前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已处于历史低位,减少LPR下行幅度或也有防止资金空转的考量。5年期LPR调降15bp,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毋庸置疑,本次5年期LPR调降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在于“稳地产”,引导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同时,也有助于中长期贷款“降成本”,刺激制造业和基建贷款需求。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新一轮猪周期及其对CPI的影响

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对我国CPI篮子影响较大。本轮猪周期运行正在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周期持续时间或被延长至5~6年;二是影响供给端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猪价短期震荡更为频繁,或出现阶段性的“逆周期”涨跌现象;三是成本上升不断抬高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四是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对猪价高位和筑底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目前,影响猪价走势的核心供求关系并没有明显变化,猪肉价格仍处于底部震荡阶段。新一轮猪周期的价格涨幅不太可能超过上一轮,预计在45%左右,中性假设下猪价顶点可能为39元/公斤。年内猪肉价格变化可能不会对CPI构成较大的上行压力。展望2023年,服务与猪油共振带来的通胀压力不容小觑。警惕猪价周期波动幅度较大带来的风险。有鉴于此,稳猪价对于稳物价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未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一是继续做好粮食、能源领域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粮食生产并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抵御国际能源粮食危机带来的成本传导。二是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密切监测预测猪价变化,前瞻引导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监督,充分发挥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对稳肉价、稳物价的作用。三是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取消部分地区不利于生猪养殖的不当产业政策(如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鼓励引导生猪规模化养殖,加大对养殖企业逆周期金融支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稳定生猪产能。四是在落实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交通物流畅通,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再次非对称降息,释放的信号?

1年LPR下调5BP、5年LPR年内再降15BP。LPR非对称降息,再次释放“稳地产”信号。LPR下调、尤其长端,除释放部分领域“稳”的积极信号,或帮助实体缓解债务压力、刺激需求。“稳地产”信号频出,政策效果仍需跟踪。只是降息还不够,财政、地产等措施还需加力,实体需求修复仍需密切跟踪。重申观点:稳增长效果或逐步显现,对经济修复节奏和弹性影响仍需跟踪。资金“前置”带来投资增长与实际落地或存在“错位”,对需求的支撑或逐步显现;但宏微观环境等不同,或使得本轮疫后修复并非过往简单复制。

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货币不是万能的

核心结论:如期“双降”,降了总比不降好,对经济、股票、债券应都偏利好,再降准降息也仍可期;然而,“货币不是万能的”,当前不缺钱、也不缺便宜的钱,真正缺的是需求和信心,当务之急还是避免地产“硬着陆”。1、本次LPR非对称降息,属于预期内的“双降”,旨在降成本、稳信心、稳地产。2、本次5年期LPR降15BP,符合我们预判,凸显了央行进一步稳地产的意图。3、本次1年期LPR降5BP,略低于预期,也低于MLF利率和5年期LPR的降幅,有助于稳银行息差。4、继续提示:“货币不是万能的”,当前不缺钱、也不缺便宜的钱,真正缺的是需求和信心,指向降息的实质效果可能有限;同时,本次降息后房贷利率理论上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地产“硬着陆”风险可能并未实质性消除。5、往后看,再降准降息仍可期,疫情演化和地产走向是关键考量;短期关注9-10月可能的对冲性降准。6、对于大类资产:降了总比不降好,“水多”是大环境,对股票和债券应都偏利好。

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短期相机决策,中期未必降息

Jackson Hole年会鲍威尔讲话主要传递两部分信息:一是对加息节奏的指引,短期看联储将坚持相机抉择,视经济数据决定9月加息幅度;中期看不宜过早转向降息,整体态度中性,相较7月议息会议纪要几无增量信息。二是阐述通胀控制原则,鲍威尔大篇幅强调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并两次提及沃尔克。沃尔克的典型特征是极为重视通胀预期,理念是通过超预期的紧缩力度打压通胀预期。鲍威尔多次提及沃尔克传达了未来仍可能存在加息超预期的概率,略显鹰派。联储转向相机抉择后,短期节奏不确定性增加,把握方向上的确定性更为重要。年内应把握两大方向:一是伴随通胀回落年内加息节奏将放缓,意味美债长端利率短期可能震荡但年末将趋于回落;二是不宜过早押注货币政策转向降息,意味美债利率年末下行幅度不会过低,我们维持2.5%附近将形成支撑的观点。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鲍威尔的“背水一战”

第一大看点:高度精炼的演讲,重申“抗通胀是首要任务”:8月27日全球央行年会上,鲍威尔发表发表《货币政策与价格稳定》的主题演讲,精炼程度创历史之最。鲍威尔重申“抗通胀是首要任务”的基调,且更加辩证地阐释通胀与经济的关系。第二大看点:容忍经济放缓,暗示9月或上调利率点阵图:鲍威尔认为经济放缓是降通胀的“不幸代价”,否则会面临“更大的痛苦”。鲍威尔表示暂停加息为时尚早,暗示9月或上调利率点阵图。第三大看点:总结出“三大教训”,坚持加息直至完成抗通胀目标: 第一,“央行能够承担且实现物价稳定的责任”,主要针对总需求进行管理,使其更好地平衡总供给、进而实现价格稳定。第二,“公众通胀预期能发挥重要作用”,高通胀持续时间越长,通胀预期更容易上升且变得根深蒂固,导致自我实现。第三,“必须坚持加息,直至目标完成”,即在通胀回归目标前,保证加息的决心不动摇。对于市场而言,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高企,或预示外围回归高波动。先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加息止步于2023年初、随后降息,终点利率水平约为3.5-3.75%。但就鲍威尔的最新演讲及其他官员的表态来看,在宏观经济前景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加息路径、尤其是终点利率水平依然是“一团迷雾”,隔夜美股大跌等映射了预期修正的风险,或预示外围市场将回归高波动。

一周新闻热点20220822-0828

最新疫情追踪

全球方面,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6日18时49分(北京时间27日零时49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727901例,达到596873121例;死亡病例增加2194例,达到6459684例。

国内方面,8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0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广东19例,福建10例,上海8例,北京3例,天津2例,内蒙古2例,四川2例,山东1例,重庆1例),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福建1例);本土病例259例(海南70例,四川69例,西藏51例,广东13例,陕西13例,重庆12例,山西9例,辽宁6例,内蒙古4例,新疆4例,北京2例,天津2例,河南2例,黑龙江1例,湖南1例),含7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海南42例,四川8例,辽宁6例,西藏5例,山西3例,重庆3例,湖南1例,广东1例,新疆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房地产新闻一览

北京首套房贷利率回归“4时代”记者从多家北京地区银行获悉,当前北京地区首套房贷利率已跟随LPR下降到4.85%水平,这是自LPR捆绑房贷利率后,北京首套房贷利率首次回归“4时代”。据了解,北京地区银行目前执行的房贷利率为,首套房商贷利率在5年期LPR基础上加55个基点,二套房商贷利率加105个基点。因此在此次LPR调整后,首套房商贷利率为4.85%,二套房商贷利率为5.35%。据初步计算,20年期百万元房贷,月供相比调整前可省83元。(北京日报客户端)

9月1日起常州二手房将全面取消限售 记者8月23日从常州市住建局了解到,常州房地产市场限售政策即将调整。自2022年9月1日起,常州市二手房全面取消限售。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调整仅针对二手房。购房人从房地产开发企业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再次上市交易时间维持现有政策不变,即购房人自取得该房屋不动产权证后满 2 年方可上市交易。(扬子晚报)

湖北阳新县买新建商品住房最多补贴12000元 据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人民政府网站消息,该县23日发布《关于促进阳新县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实施购房补贴等十条措施。《通知》提出,实施补贴政策。在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凡在阳新城区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经治工办处理和享受拆迁、棚改政策的除外),凭购房备案合同,已通过网签的购房户,购买70平方米及以下面积房屋的补贴5000元;7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补贴8000元;100平方米以上的补贴12000元。(澎湃新闻)

长沙执行二套房契税新标准,大于90平方米按2%税率执行8月24日,长沙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长沙市税务局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称,目前,长沙市二套住房契税优惠政策已实施。根据最新政策,长沙市民购买二套房面积小于等于90平方米契税税率为1%,大于90平方米按2%执行。同时2022年6月9日(含6月9日)-8月23日之间缴纳新房、二手房契税的,现在可以办理退税手续。据悉,此前长沙市有关购房契税规定为:首套房小于等于90平方米,契税为1%;大于90平方米,契税税率为1.5%。二套房不论房屋面积大小,契税税率均为4%。(中证网)

首单全额担保民营房企债券落地 重庆龙湖企业拓展有限公司8月23日公告发行2022年第一期中期票据,本次发行规模为1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购回或偿还境外美元债等。该期中期票据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提供全额担保增信支持。据了解,这是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直接担保方式增信的首单民营房企债券。据接近交易商协会的人士称,多家民营房企正在与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沟通,拟通过增信支持的方式发债融资。(中国证券报)

8月份房企已发拟发中期票据超124亿元8月1日至21日,房地产企业已发行或拟发行上市的中期票据超过13笔,合计规模超过124亿元。“从发行主体来看,仍以国企、央企及地方城投公司为主,但示范民营房企近期也透露出发债计划,甚至出现个别规模较小房企的身影;从发行规模来看,多在5亿元至30亿元之间,规模适中,可操作性强。”业内人士表示,从发行用途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拟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及利息等;二是主要用于项目建设。(证券日报)

基金新闻一览

中基协:截至7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15.87万亿元据中国基金业协会8月24日消息,中基协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月报(2022年7月)。7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当月共备案私募资管产品820只,设立规模463.85亿元,7月设立规模环比减少11.07%,同比减少44.49%。截至2022年7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5.87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较上月底增长4641.99亿元,增长3.01%。(中证网)

长线资金二季度布局路径显露 三大机构持股数增近4%上市公司中报进入密集披露期,社保基金、险资、QFII等长线资金的持仓情况和投资路径也随之浮出水面。截至8月22日,从已披露数据看,截至二季度末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QFII三大机构共现身430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合计持股量271.78亿股,与今年一季度(下称“上期”)相比,环比增幅达3.91%;期末持股市值合计为4409.07亿元,环比增加7608.80万元。行业方面,金融、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获得长线资金重点关注。(经济参考报)

社保基金持仓动向:二季度新进60股 目前共有2019家公司已经公布半年报,数据宝统计显示,社保基金共现身258只股,调仓动向方面,二季度社保基金新进60股、增持98股、减持52股,社保基金持股量保持不变的有48股。(数据宝)

社保基金、养老基金“掘金”路线 重仓245家公司 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揭晓了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的二季度动向。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沪深两市共162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报。当中245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社保基金、养老基金身影,合计持股数量逾47亿股,持仓市值逾930亿元。从变动情况来看,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在第二季度均对电子、医药等行业青睐有加,同时偏爱行业龙头和业绩增长提速的“绩优生”。(上海证券报)

半导体主题基金业绩分化 首尾相差近70个百分点 8月以来,沉寂许久的半导体板块迎来反弹,半导体主题基金净值也快速“回血”。不过拉长时间来看,剔除今年新成立产品,半导体主题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收益仍然为负,平均收益率仅-10.6%。而且,产品净值分化较大,收益最低的产品年内回报为-31.69%,首尾相差69个百分点。(中国基金报)

机构投资方向明确 资金借道ETF入市 近阶段的市场震荡并没有阻止资金的入场步伐,ETF资金、基金新发、北向资金三大资金信号均亮起“绿灯”。Choice数据显示,7月以来,截至8月19日,尽管权益类ETF(非QDII、商品型)平均跌幅为3.84%,但“聪明钱”却呈现净流入态势,权益类ETF总份额增加了244亿份。不仅是ETF资金的净流入,下半年权益类基金的新发市场也小幅回暖。 数据显示,今年7月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新发份额为767.28亿份,占当月新发基金的比例达到六成。8月来权益类新发情况有所回落,但新发份额及占比依然超过二季度的月度平均水平。(上海证券报)

FOF规模差距愈加明显 自首批公募FOF基金在2017年成立以来,目前国内市场上一共有461只FOF基金,总体份额约为2124亿份,总资产净值为3147亿元。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FOF基金之间的规模差异也越来越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FOF基金份额分别约为167.52亿份、90.38亿份和64.14亿份,合计资产净值分别为198.62亿元、90.47亿元和62.72亿元。通过对比发现,排名第一的FOF基金的总体规模约是排名第二的两倍,合计净资产相差逾100亿元。(中国证券报)

股票型ETF资金流向分化:部分新能源类越涨越卖 医药类逆市吸金 截至8月26日,7月以来全市场股票型ETF份额增加634.55亿份。从资金流向来看,虽然部分板块年内整体表现欠佳,但无碍资金的持续涌入,例如部分医药主题ETF的份额有明显增加;而部分涨幅居前的新能源主题ETF却出现资金流出情况。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跌幅较大,公募配置比例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高。医药ETF获得资金的持续涌入,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判断医药生物行业呈现出底部特征,所以选择逢低加仓。(一财)

经济新闻一览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在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同时,再实施19项接续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核准开工一批基础设施等项目,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出台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平台经济发展。允许地方“一城一策”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商务人员出入境提供便利。三是对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缓缴一个季度。四是支持中央发电企业等发行2000亿元债券,再发放100亿元农资补贴。五是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六是各部门要迅即出台政策细则,各地要出台配套政策。(央视新闻)

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8月22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要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信贷平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央行公布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8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央视财经)

银保监会披露二季度险资运用成绩单 近日,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二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表,截至二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24.71万亿元,保险资金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3.6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2.82%。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规模远超财险公司,占行业总量比重近九成。具体来看,二季度末,保险业资金运用账面余额约2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8%。其中,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约2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7%;财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约1.87万亿元,同比增长7.65%。(新浪财经)

商务部:1-7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0940亿元商务部网站22日消息,2022年1-7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0940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7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3.1%。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6142亿元,执行额42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0.8%。(商务部网站)

前七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48929.5亿元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929.5亿元,同比下降1.1%。分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占39.0%,与上半年持平,有14个行业利润增长5%以上,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持续恢复,汽车行业利润回升较快。(央视财经)

交通运输部提醒式约谈11家网约车平台 8月22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滴滴出行、T3出行、高德、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美团打车、万顺叫车、享道出行、如祺出行、阳光出行、嘀嗒出行等11家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约谈指出,经梳理行业监测、群众来电来信及媒体报道等情况,发现部分平台公司存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侵害从业人员和乘客合法权益、非法营运突出、潜藏安全稳定风险隐患等问题。(交通运输部)

人社部: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社保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十年间仅养老保险就增加了2.5亿人。李忠还指出,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9万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超过8万亿元。(中国新闻网)

1至7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54560亿元 记者23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1至7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54560亿元,同比增长10.3%。分领域看,1至7月,软件产品收入13315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4.4%。信息技术服务收入35760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为65.5%。(新华社)

世贸组织:今年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减缓 当地时间8月23日,世贸组织发布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读数为100,与该指数基准值一致,表明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符合趋势。世贸组织指出,全球货物贸易量趋于平稳,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放缓至3.2%,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继续增长,但增速低于一季度。世贸组织预计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3.0%,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央视网)

欧元对美元再次跌破平价 23日,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欧元兑换美元汇率在前一日跌破平价的基础上再次经历下跌,一度触及1欧元兑换0.9901美元,刷新了欧元对美元汇率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能源短缺和高通胀隐忧挥之不去,市场对欧元区经济前景担忧加剧,欧元对美元汇率或将持续在平价下方运行。此外,还有分析认为,此次欧元再次走软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利率政策。一些投资者目前预计,美联储将于9月21日再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这将进一步动摇欧元的价值。(央视财经)

以色列宣布20年来最大幅度加息 以色列央行22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至2%,以抑制不断升高的通胀率。这是以色列20年来最大幅度的单次加息,基准利率也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新华社)

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 韩国银行金融货币委员会8月25日在首尔召开货币政策方向会议,决定将基准利率从2.25%上调25个基点至2.5%。这是韩国银行继今年4月、5月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7月上调50个基点之后,年内第四次上调基准利率。这也是韩国银行史上首次连续4次上调基准利率。韩国银行此次追加上调基准利率主要是因为韩国的物价居高不下。此外,美联储连续两次大幅上调基准利率,使韩元承压,一度达到13年来最低的1345.5韩元兑1美元,进一步促使韩银上调基准利率。(央视新闻)

德央行称秋季通胀率或超10%德国央行22日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德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通胀率将持续走高,今年秋季可能达到10%以上。据悉,能源价格高企是通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德国最近数月的通胀率徘徊在8%左右的高位,民众生活压力增大。高昂的能源价格和天然气短缺已迫使德国民众削减消费,同时严重影响金属和化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央视财经)

俄罗斯国家清算中心将不接受美元作为抵押品 莫斯科交易所在声明中表示,俄罗斯国家清算中心从8月29日起将不接受美元作为外汇和股票市场抵押品。目前接受美元抵押品的限额为25%。(新浪财经)

俄外经银行已不用美元欧元进行交易 当地时间23日,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表示,目前该银行已不再使用美元和欧元进行交易。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是俄重要的政策性银行,也是俄最大信贷机构之一,其业务范畴包括为投资、出口、地区发展、创新活动等提供金融服务,以及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项目融资等。(央视财经)

斯里兰卡7月通胀率达66.7%据央视报道,斯里兰卡人口普查和统计部23日发布报告说,7月,斯里兰卡按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总体通货膨胀率已升至66.7%。(央视新闻)

京东集团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4% 净利润44亿元8月23日,京东集团第二季度净营收26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4亿元(约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8亿元。(每日经济新闻)

股债汇新闻一览

中美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2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将于近期启动相关合作。合作协议依据两国法律法规,尊重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对等互利原则,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监管检查和调查活动作出了明确约定,形成了符合双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合作框架。合作协议主要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日常检查与执法调查作出了具体安排,包括确立协议条款对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明确了合作范围,其中,中方提供协助的范围也涉及部分为中概股提供审计服务、且审计底稿存放在内地的香港事务所。明确了协作方式;双方将提前就检查和调查活动计划进行沟通协调,美方须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等文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证监会表示,近期完善了境外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规定,对规范审计工作底稿信息安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合作协议对于审计监管合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约定,针对个人信息等特定数据设置了专门的处理程序,为双方履行法定监管职责的同时保护相关信息安全提供了可行路径。(央视财经)

监管重申券商研报发布规范:持有研究标的股票超1%须披露 且研报发布两交易日内不得反向操作8月24日,记者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加强了相关自律管理要求,明确了券商在研报中披露对研究标的持股情况的要求,并进一步规范了调研纪要管理。具体来看,中证协表示,为落实《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关于披露公司持股情况的要求,加强合规管理,经研究,证券公司发布对具体股票作出明确估值和投资评级的证券研究报告,公司持有该股票达到相关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应当在证券研究报告中向客户披露本公司持有该股票的具体情况(包括持股业务类别、持股量、锁定期等)和发布研报业务潜在的利益冲突风险,且在证券研究报告发布日及第二个交易日,不得进行与证券研究报告观点相反的交易。(中证报)

外汇局:1-7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32.46万亿元人民币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7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21.3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18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3.2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49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8.10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69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8.23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22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3.1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96万亿美元)。2022年1-7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32.4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0.34万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方星海:推动国债期货双向开放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九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将坚定不移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对外制度性开放,积极探索多元化开放路径,落实国家战略;推进油脂油料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提升我国油脂油料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国债和股指期货双向开放;尽快完成各项准备,向QFII\RQFII开放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和股指期权产品,为境外交易者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证券时报)

7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8590.3亿元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7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7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8590.3亿元。国债发行10535.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4063.1亿元,金融债券发行7629.6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1386.9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97.4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4645.0亿元。截至7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41.9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23.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34.5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32.8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32.2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2.5万亿元,同业存单托管余额14.4万亿元。商业银行柜台债券托管余额432.2亿元。(金融时报)

140家券商上半年总资产突破11万亿元 逾八成盈利8月2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2022年上半年度经营数据。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40家证券公司2022年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059.19亿元,同比减少11.40%;实现净利润811.95亿元,同比减少10.06%,其中115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占比总数的82.14%。(证券日报)

359家创业板公司披露2022年半年报业绩截至8月24日,已有35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报业绩,204家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近六成。从盈利情况看,359家创业板公司中,有10家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来自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公司数量最多,合计6家。数据还显示,上述35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267.79亿元,同比增长37.58%,占合计营业收入比例为4.01%。(证券日报)

上半年期货市场共成交单边30.46亿手和257.48万亿元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2022上半年期货市场发展概述》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期货市场共成交单边30.46亿手和257.48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04%和10.08%。2022上半年全球期货市场成交383.2亿手,中国内地期货市场成交量占全球期货及期权市场总成交量的7.9%,较2021年上半年占比12.9%下降了5个百分点。(中国网财经)

2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在港成功发行 2022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100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15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1.90%和2.30%。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包括美、欧、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央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踊跃参与认购,投标总量接近750亿元,约为发行量的3倍,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有较强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人民银行)

1311股公布半年报193股净利润增幅翻倍 截至8月23日,有1311家上市公司公布2022年半年报,其中716家净利润同比增长,589家下降,884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1家下降,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同时增长的公司有608家,利润收入均下降的有313家,业绩增幅翻倍的公司有193家,其中最大增幅达4701.1%。(证券时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20822-0828

房地产

信达证券:

投资:开工施工面积仍处低位,竣工交付压力不减。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额79462亿元,同比下降6.4%,7月单月投资完成额11148亿元,同比下降12.3%,跌幅扩大2.9pct。5月单月投资跌幅略有收窄后,6-7月单月投资跌幅持续扩大。施工投资方面:单月新开工与施工面积创新低。1-7月商品房累计新开工面积76067万平方米,同比下跌36.1%,跌幅扩大1.6pct,当月新开工面积9643万平方米,同比下跌45.4%,跌幅扩大0.3pct,单月新开工面积是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值;1-7月累计竣工面积3202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跌幅扩大1.8pct,单月竣工面积339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较上月跌幅略有收窄;1-7月累计施工面积859194万平方米,同比下跌3.7%,跌幅较上月扩大0.9pct,7月当月施工面积10382万平方米,同比下跌44.3%,跌幅收窄3.8pct,单月施工面积也是2008年11月以来同期新低。新开工与施工同比跌幅仍扩大,主要由于1)夏季高温天气导致施工活动减少。

2)销售回款下降。7月销售数据全面下滑,房企资金面仍未有明显改善,无法形成良性资金循环。3)7月以来房企持续在公开市场违约,偿债重压下新开工和施工都受到极大限制。4)拿地和新开工规模连续下降,累积效应下,后续施工投资将持续承压。土地:成交同比跌幅大幅收窄,土地市场热度缓慢复苏。1-7月累计土地购置面积45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1%,当月土地购置面积9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3%,跌幅收窄5.5pct。从百城土地成交数据来看,100大中城住宅用地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3453万平方米,同比下跌51.9%,表明7月各地供地活动减少。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4320万平方米,同比下跌8.5%,跌幅收窄38pct,是2022年以来单月成交土地建面次高月份。当月土地成交面积与去年同期接近,但与更早年份同期成交面积仍有较大差距,土地市场热度仍处在缓慢回升阶段。

资金:开发到位资金跌幅再度走阔,资金情况依然严峻。1-7月开发到位资金88770亿元,同比下降25.4%,跌幅扩大0.1pct,7月当月开发到位资金11923亿元,同比下降25.8%,跌幅扩大2.2pct。其中国内贷款1224亿元,同比下降36.8%,跌幅扩大4.7pct。当月开发到位资金跌幅再度扩大,后续资金情况依然承压:1)销售承压导致定金及预收、个人按揭贷款融资规模再度下降。2)“保交付”主基调下资金更多流向施工及竣工,新开工与增量市场冷清,开发贷相应持续减少。3)7月房企信用状况仍然严峻,债券净融资和自筹资金规模相比上月下滑。

修复周期再遇波折,关注政策后续效果。7月到8月以来的情况是在多重消极因素形成的极端环境所导致的,我们认为当前不必过度悲观:1)行业淡季即将过去,下半年传统旺季即将来临。2)政策力度加大,将为行业带来新变化。传统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值得关注。当前市场底部大概率已至,部分城市的在售项目流速较慢、去化情况偏长,目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信心不足阻碍市场回暖进程,行业出清或将持续。在降速增效、比拼耐力的阶段,度过低谷的房企有望在行业回暖中收获更大的红利。纾困力度加大叠加销售旺季来临,或将提振市场信心。尽管行业回暖速度较慢,但整体环境改善是确定的趋势。

平安证券:

本月观点:7月楼市成交及房企销售环比季节性回落,项目交付担忧下,新房二手房成交分化;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保交楼,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预售资金监管,但居民中长期贷款仍旧疲弱,反映市场信心仍显不足,短期内基本面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预计下半年政策仍将延续宽松态势,各地加紧落地政策组合拳,带动楼市逐步企稳。个股建议优选销售、投资占优,率先受益行业复苏的高信用企业,如保利发展、中国海外发展、滨江集团、越秀地产、招商蛇口、绿城中国、万科A、金地集团、天健集团等。多元化方面,受7月销售再度走弱,部分民企信用担忧升温影响,近期物管板块大幅调整,我们认为优质物管成长性仍存,短期深蹲后已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建议关注保利物业、招商积余、碧桂园服务、新城悦服务、星盛商业等。

政策:政治局会议强调保交楼,多地延续降首付、松限购。7月涉房类政策共34项,其中偏松类政策28项,延续偏松基调,政治局会议强调保交楼,压实地方政府责任,随即多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同时降首付、松限购、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宽松政策仍在杭州、苏州等核心二线城市延续,引导市场企稳修复。

资金:居民中长期贷款疲弱,按揭利率仍有下行空间。7月M2同比增速环比升0.6pct,社融存量增速环比降0.1pct,8月22日1年期、5年期及以上LPR报价分别较上月下调5bp、15bp,按揭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空间。同时7月社融增速回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2681亿元,反映出居民“加杠杆”意愿偏弱、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交付担忧下信心仍显不足。

楼市:推盘成交季节性回落,新房二手房存在分化。7月房企冲刺中报业绩完成,叠加传统淡季影响,推盘成交有所回落,35城商品房平均批准上市面积环比降29.7%,重点50城新房月日均成交环比降28.1%,同比降幅较6月扩大15.9pt。二手房成交回落幅度远小于新房,重点20城二手房月日均成交环比仅降3.7%,同比降幅较6月收窄10.3pct,反映在房企出险导致的交付担忧下,购房者更倾向选择二手现房。

地市:成交量价齐升,土拍城市区域间冷热分化。7月22城第二批集中供地进入下半场,土地成交量价齐升,百城土地成交建面、土地成交均价环比升2%、5.6%。政策持续释放积极信号以及土拍规则做出调整放宽,从当前已经完成二轮土拍的城市看,整体热度较首轮保持平稳,但城市间、区域间冷热分化。

房企:百强房企销售环比回落,优质房企为拿地主力。7月百强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销售面积环比降27%、25.2%,50强房企整体拿地销售金额比、拿地销售面积比环比升14.8pct、10.6pct;50强房企中仅越秀、华发等12家房企参与拿地,预计短期拿地房企仍将以稳健型央国企、优质民企以及城投平台公司为主。

板块表现:7月申万地产板块下跌6.25%,跑赢沪深300(-7.02%);截至2022年8月25日,当前地产板块PE(TTM)11.2倍,估值处于近五年75%分位,上市50强房企涨跌幅排名前三房企分别为滨江集团、阳光城、华发股份。

风险提示:1)若后续货量供应由于新增土储不足而遭受冲击,将对行业销售、开工、投资等产生负面影响;2)若楼市去化压力超出预期,销售持续以价换量,将带来部分前期高价地减值风险;3)政策呵护力度有限,行业调整幅度、时间超出预期,将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债市

兴业证券:

债市大概率仍处于利好环境中(未来1个季度更为确定)。当前央行宽货 币态度明确,资金面大概率维持宽松的环境,资金堰塞湖继续,基本面可 能面临中期回落的压力,而结构性通胀问题尚不会成为央行关注的焦点, 政策层面主要强调用好现有的政策进一步出台增量政策的概率不高,债市 大概率处于利好的环境中,投资者仍可积极做多。

利率债还有哪些估值洼地?

相较于资金利率而言,利率债估值并不贵,且利率债性价比好于信用债。从绝对收益率看,各期限利率债收益率均已在低位。但相比资金利率,债 券各期限估值似乎并不贵。当前信用利差、等级利差吸引力下降,而向期 限利差要收益是阻力较小的方向。

1)在当前的资金面水平上,国债 3 年以上均有价值,国开则是 3 年和 7 年最具性价比。

2)部分非活跃利率品种(如超长债、农发债、口行债、铁道债)可能有 补涨行情:①随着行情的演绎,超长债与长债利差被动走阔。近期超长债 换手率明显提升,8 月 19 日 30 年国债一级招标发行结果也较为不错,指向投资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超长债的价值。②近期地方债与同期限国债利 差有所走阔,资产荒格局下,这一利差存在压缩的可能。但考虑到年内新 增地方债发行进度已接近 95%,后续的地方债供给可能以再融资债为主, 投资者可积极参与地方再融资债的一级市场。③类似地,农发、口行债等 其它非活跃品种也可能有补涨行情,但超额空间可能有限。④铁道债与国 开利差保护较为充足,但投资者可能面临现券可获得性不高的问题。

信用债高等级拉久期或短久期下沉策略仍然可行。在当下的位置,利率债 的性价比整体高于信用债。但信用债领域,高等级拉久期或短久期下沉策 略依然可行。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无论是中短期票据持有期为3M 还是 1Y, 1)AA+及以上高等级拉久期, 在牛市中可以同时获得资本利得收益+ 骑乘收益,具有较强的进攻属性。2)1 年期 AA-级短久期下沉的策略, 在未来收益率不变或上行假设下,该策略表现占优,但可能会承担较高的 信用风险。

中信证券:

城投债和产业债的交织形成了主流的信用债市场,而两者之间又存在有趣的投资跷跷板现象。当城投债表现较好时,会挤压市场对于产业债的投资,资金在板块间的流动导致跷跷板倾斜,进而影响各板块的利差表现。而一旦城投利差被压降到极值,市场又会将目光转移到产业板块。近年来在去杠杆影响下,融资分化十分显著,债券市场中产业主体在经历了多轮大浪淘沙所剩不多,当然也彰显了幸存者价值。今时今日,十分有必要再度审视产业债的资质与价值,通过对比融资、利差及风险趋势,对产业债板块构成进行重新审视。

产业债集中于高资质主体,2022年以来产业债占比有所下滑。当前产业债存量规模有12.35万亿,发债主体集中在央企和国企,占比达88.58%,民营企业较为稀缺。正因如此,发债主体资质也集中在高等级,AA+及以上主体占比高达94.44%。当前产业债占主要口径下存量信用债总规模的46.92%,较年初47.90%的占比规模有所下降。其中受舆情影响的地产债存量规模较年初仍有484.94亿元的增长,但占比较年初下降0.03%。

当前市场选择乏善可陈,产业债利差水平相较于城投债偏高。受地产政策收紧以及永煤事件等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产业债的选择面相对缩小。从利差的角度看,年初至今信用债利差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具体来看,当前各期限(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城投债利差分别处于历史0.60%、2.90%和36.40%分位水平,尤其是1年期城投债信用利差已被极致压缩。而当前各期限产业债利差分别处于历史3.00%、6.20%和41.20%分位水平,与城投债比较来看,各期限产业债信用利差均高于同期限城投债。

不同板块产业债净融资表现各异,大部分板块利差较年初收窄。2022年以来,采掘、汽车和国防军工板块表现较差,资金净流出额均超百亿。年初至今,除少数板块产业债信用利差有所上升外,其余板块均收窄,大部分行业产业债利差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具体来看,房地产行业AA+级产业债信用利差较年初上升3.32bps,建筑装饰行业AA级产业债较年初上升25.09bps,上述行业均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受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相关行业中低等级产业债信用利差走阔也是意料之内。

产业债整体违约趋势好转,但向地产领域集中。2018-2021年产业债违约金额处于逐渐上升阶段,而截至2022年8月15日,今年产业债违约情况改善明显,主要口径下产业债违约金额为329.07亿元,同比下降72.86%。新增违约主体的角度看, 2018-2019年新增违约主体快速增加,但2020年后新增主体数量开始下降。然而随着2021年地产政策的收紧,新增违约主体向地产聚拢,2021年至今共新增违约企业28家,其中属于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共有8家,占比达29%,较2018年上升24%。

行业展望:当前背景下,城投监管仍较严,城投债资质下沉的风险较大,因此高资质城投债可适当拉长久期来博取收益;不同期限煤炭债利差仍有一定分化,5年期AAA级煤炭债处于历史55%分位水平,高资质煤炭债间拉长久期的投资策略仍继续适用;由于需求端疲软,钢铁行业基本面不容乐观,关注下半年基建、地产与汽车消费对钢铁的拉动效果,若需求迟迟得不到恢复,板块利差可能出现反弹;当前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不佳,房企面临的压力较大,政策起效仍需时间,短期内需继续注意地产风险外溢的可能。

股市

民生证券:

上游板块领涨市场,通胀交易回归。今日市场企稳反弹,上游板块表现占优(有色金属上涨3.35%,基础化工上涨2.37%,煤炭上涨2.28%)。细分环节中铝、磷肥与煤炭等通胀品种表现出色。我们在周报《“偶然”中的“必然”》中提到,如果没有限价、限电措施的实行,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能源价格的上涨(电力、煤炭等)带来的实质性通胀压力;而限电措施的实行同样会造成部分品种(如电解铝、黄磷等)因供给短缺导致的涨价,则会引起隐性通胀的传导。在当下工业生产景气度相对较低的背景下遭遇极端天气的冲击,电力系统尚且需要通过限电来缓解供需压力;而在未来一旦遇上工业需求不弱的场景,电力系统将不得不面临更大的挑战,稳定能源在解决电力供应端矛盾的重要性也将愈发突出,传统能源的产能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即使在技术更新迭代频繁的新型能源系统中,今日北上资金也出现了对产业链卖出中下游,并买入上游的行为(北向资金净买入通威股份6.95亿元、天齐锂业6.29亿元;净卖出隆基绿能4.57亿元、宁德时代4.37亿元),上游正在成为“新老”世界的市场共识。

能源侧的矛盾由空间转向时间,加速传统能源和运输的价值重估。自2022年6月以来,美国自由港爆炸以及对俄实施的原油、煤炭等的禁运,使得全球不得不面对老能源相对严重的空间错配问题,而相较之下,新能源(光伏、储能)在空间上的自主优势使得其在过去两个月中需求激增,资本市场的表现也相对优异。在当前受极端气候与限电因素影响,以及潜在可能的冬季极端天气,可再生能源在时间上的错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这时候则不得不依赖于老能源在时间上所具备的稳定性优势,在进一步催化老能源的产能重估的同时,用以解决老能源空间错配的油运板块同样在行业逻辑驱动下完成重估。

此消彼长之下,周期中的供给将再次成为主导因素。7月国内宏观经济的全面不及预期表明着地产的低景气度逐渐向外扩散,已经对经济形成了较大的下拉压力,海外看前期充分抢跑了衰退交易。今日LPR的结构性调降(1年期LPR调降5bp,5年期以上LPR调降15bp),表明决策层对解决地产问题的信号已然明确。国内外前期大宗商品为需求的快速下行定价,而海外正在重新向滞胀格局回摆。当下,中外限电限产导致了工业金属、化工品大量产能的退出,部分品种库存却又维持在历史低位,需求担忧被充分定价并有所修复后,供给因素将再次成为逻辑主线。需求下台阶企稳后的供给定价,其实是去年3季度以来周期股交易的核心特征。

无需等待,周期重定价之路已然开启。过去一段时间宏观经济的担忧让过去投资者选择拥挤交易在看似安全的地方,当下中国宏观波动率正在放大。海外的衰退交易正在告一段落,通胀粘性正在被重新定价,而国内的限电冲击也将催化本就亟待被重估的传统能源的产能价值。当下,鉴于老能源正成为全球交易的关注点,我们推荐:(1)动力煤、油气和电力,而工业金属(铝、铜)在需求预期修复中的弹性不应该被忽视,看好老能源的空间错配(油运)以及黄金。(2)对中国需求预期修复可以关注:房地产、白酒、纯碱。(3)成长领域关注通胀下的解决路径:国防军工、元宇宙。

华鑫证券:

本周三,A股高开,创业板指站上2800点,随后股指一路震荡下挫,午后进一步走弱,创业板指跌超百点失守2700点。截止收盘,上证指数跌1.86%,深证成指跌2.88%,创业板指跌3.64%,沪深300跌1.89%,上证50跌1.01%,中证500跌2.81%。两市上涨家数为414家,低于上周均值2146家,低于前一交易日2374家。涨停家数为38家,低于上周均值83家,低于前一交易日81家。两市下跌家数为4410家,高于上周均值2535家,高于前一交易日2304家。跌停家数为41家,高于上周均值8家,高于前一交易日6家。北向资金为净流出66.15亿元,上周均值为净流入11.85亿元,前一交易日为净流出92.28亿元。两市成交额为11261.38亿元,上周均值为10494.29亿元,前一交易日为10024.45亿元。A股放量下跌,此前我们对于短期行情认为,指数即使上涨也存在诱多的可能性。下一阶段存款利息的市场化调整机制才是重点,8月的高频数据并未出现边际大幅转暖的信号,目前经济修复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经济强复苏的逻辑并不能够成立,短周期来讲,流动性驱动行情的特征将持续,行情角度,弱修复行情或已结束,指数向下寻找新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