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峰会演讲速递丨圆桌论坛:元宇宙基础设施

原标题:峰会演讲速递丨圆桌论坛:元宇宙基础设施

9月25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第八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主题论坛“燎原之‘火’”邀请到(按当日演讲顺序排列)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零碳元宇宙与未来资产智库MetaZ创始人陈序、SOUL APP总编辑王清、万向区块链副总经理杜宇、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席李鸣、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上海燃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人中心总经理Louisa Zhu、风语筑副总经理张树玉、上海泰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婧、万向区块链数字化商业业务负责人曾冬、融壹数字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王鹏、上海芒果智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元宇宙事业部总经理吴波、万向区块链数字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廖娅伶、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智慧城市事业部主任孙丽、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干部魏征等国内外元宇宙底层技术与应用探索的专家学者们,在“火星”探讨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及实践应用,进行人类生存空间的另类探索。

在《元宇宙基础设施》围炉谈话中,万向区块链总经理杜宇、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委员会主题李鸣、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上海燃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人中心总经理Louisa Zhu、风语筑副总经理张树玉、上海泰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婧就元宇宙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如何更好地为元宇宙发展夯实基础进行了深度讨论。下文根据活动直播速记整理,略有不影响原意的删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杜宇(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参加上海万向区块链国际周元宇宙分论坛中的“元宇宙基础设施”圆桌。首先,感谢现场以及线上的几位嘉宾,我是来自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的杜宇,欢迎各位。关于元宇宙的概念已有诸多讨论,但就如何实现元宇宙,这其中还有许多技术和商业问题值得探讨。很荣幸邀请到各位一起探讨元宇宙的基础设施问题。

首先从线下嘉宾开始,请各位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用一两句话谈谈对元宇宙概念的个人观点。

Louisa Zhu: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燃麦网络科技的Louisa。我们公司从2020年开始着力于超写实数字人板块,从今年起,我们的重心开始放在包罗“人、货、场”三部分的数字增量世界,这也是我们的未来发展规划。

张树玉: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树玉。我们公司自2003年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建设数字展示空间的线下展馆。自2017年上市之后,我们在多个赛道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例如商业展览、文旅等等。去年5月,我们开始布局元宇宙,也拍到了嘉德首个NFT作品。

我们认为在元宇宙、Web3、世界互联网的环境下,每家企业都需要找到擅长的方向。风语筑一直致力于线下展馆展示,所以我们最擅长的能力就是线上场景的搭建。我非常同意刚才Louisa所说的,人、货场、三点都必不可少,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发展城市和文旅元宇宙赛道场。

王婧: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泰砥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婧,我们公司从事的是区块链行业投资、战略咨询和技术应用,早期投资了很多国内外区块链公司,因此积累了很多行业经验。

在此过程中,我们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关于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咨询服务,也参与了一些国家级设施、创新试点的落地推广。期间,我们也非常关注区块链基础设施会催生出哪些不同的行业应用。

以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Web3.0应用切入元宇宙之后会碰撞出哪些创新应用,是我们在元宇宙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公司的整体情况。

杜宇(主持人):线上先从李主任开始。

李鸣:大家好!我是李鸣,主要从事标准工作,组织了IEEE的区块链委员会,最近也推动成立了元宇宙研究组。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个大生态,也是信息消费的场景,它的出现将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谢谢主持人。

何展:大家好!我是英伟达中国的何展,感谢万向邀请我参加这次非常有意义的讨论。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元宇宙基础设施,希望通过我们公司几十年来在不同方向上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为大家提供一个面向未来数字世界、创建于宇宙空间的底层计算平台。

希望能和大家相互学习和分享,谢谢主持人。

杜宇(主持人):谢谢五位的介绍。李鸣主任之前开展了很多标准的研究工作,从区块链到Web3,再到元宇宙。您认为元宇宙中的关键基础设施可能包括哪些内容,以及目前的技术、内容处于怎样的状态?

李鸣:我个人认为基础设施并不仅限于技术基础设施和软硬件,也包含制度和法律法规。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技术基础设施/底层平台。元宇宙的底层平台绝不仅仅是由单一技术构成,而是要由区块链、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共同支撑。当前,每个单项技术都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融合的技术架构和操作系统尚未出现,需要更多时间去积累和沉淀。

第二,软硬件,包括空间感知设备、AR/VR、人机交互设备等等。硬件设备能使我们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未来,包括数字人生成、3D渲染等在内的制作工具也会成为产业基础设施。

第三,制度体系。元宇宙作为创新的场景和生态,需要设立规则,否则将乱象丛生。制度基础设施包括版权保护、金融产品服务合规、身份体系认证、数字资产流通等等,只有建立起成熟的制度基础设施,才能真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元宇宙生态。

杜宇(主持人):谢谢李主任。李主任从软硬件到应用的生态,再到相关治理和经济模型,分析了元宇宙里可能会涉及到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聊聊硬件,英伟达在Omniverse平台上进行了很多探索,也有很多有趣的应用场景,何总之前也写到过,Omniverse中除了数字孪生,也包含了数字原生,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何展:谢谢主持人,Omniverse的目标是帮助用户、开发者、客户去创建数字世界。首先,我们所看到的元宇宙应用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演变,并且是3D的演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帮助大家与3D数字世界进行交互。这就是我们的定位:帮助大家去创建,去模拟,去进行沉浸式的交互。

刚刚李主任提到了未来元宇宙的各种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XR、人工智能,以及一系列基于物理学引擎模拟的仿真系统。除此之外,可能还包括在边缘端、云端进行算力系统搭建等等,这些都会涉及一系列的技术,而Omniverse的定位就是将这些技术串联起来,服务于大家。

回到您的问题,数字孪生已经不是新概念了,我们现在所做的数字孪生和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是有所不同的,在更加成熟的显示技术的驱动下,数字孪生会拓展到人工智能领域,诸如随处可见的自动驾驶、合成数据生成、自主意识的机器人等等,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希望探索的领域。

您也提到了数字原生,诸如燃麦推出的超写实数字人、风语筑打造的展馆等等,这些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孪生作品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也希望看到这些优秀的公司在计算机图形、AI等技术的助力下创造出更富有创意的作品。

除了数字孪生和数字原生,我又在不久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听到一个新的概念,“数字伴生”,指的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相互影响。但不论概念如何,我们的目标还是帮助大家创建数字世界方向,希望在数字孪生、数字原生、数字伴生等领域的落地应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宇(主持人):何总从数字孪生、数字原生、数字伴生以及软硬件、人工智能算法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有请Sherry为我们分享区块链、Web3在元宇宙中的作用。

王婧:我非常认同李主任所说的“区块链只是元宇宙诸多基础设施之一”,它更偏重于网络和通信层。区块链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区块链在互联网上实现了新的功能,使信息流转可以被追溯,并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了各种功能的自动化;而可追溯性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可信,继而能够叠加价值流转。

早期的互联网很难实现信息去伪存真,支付宝所做的就是将彼此互不信任的买卖双方汇集在一起,嫁接起一个信任的桥梁。而如果买卖双方只需通过技术手段就能产生信任,那么就能极大地节省中介费用,这也是区块链技术的美妙之处。

很多人也把区块链叫做“下一代可信互联网”或“下一代价值互联网”,因为可信数据上承载的是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讲,当元宇宙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对区块链是无感的,就像现在对互联网无感一样,只知道上面的应用是如何出彩,并不会了解下面的操作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虽然有很多公司、政府在牵头开展区块链国家级的项目,但总得来说还是更加类似于互联网早期的局域网阶段,局域网是很难在现阶段支撑元宇宙继续向前的。但当所有的局域网都组网了之后,会对上面的游戏规则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区块链对元宇宙的影响可能多年之后才会真正显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影响将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身份是元宇宙的关键,在现阶段,任何平台上的数据都很难与本人进行绑定,但区块链技术的参与或许会打造出一个可信的场景,即每个人所拥有的数字身份都能证明其在平台里所有数据的真实性,拥有这样一个数字身份后,可以进到Omniverse,可以进入风语筑的展厅,甚至可以和AYAYI互动。这是其一,参与数字身份的构建。

第二,在数据本身的可信层面,区块链的加入会给B端带来不一样的场景。目前很多基于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元宇宙场景,其底层数据如果能在平台里更好地记录,那么就会消除格式壁垒,更好地进行交互,从而带来一些新的场景。

第三,C端应用。区块链在经济价值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会在支付和清结算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性。除此之外,通过技术将贡献的颗粒度进一步细化,并通过智能合约保证执行,能够进一步激发创作动力。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案例,通过各种技术的桥接,使参与平台创作的利益更好地返回创作者本身,极大地激发了创作者和社区的活力。这也会培育出非常蓬勃的生态,爆发出一些超出想象的C端应用。

总得来说,区块链技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还处于组网阶段,需要耐心等待。

杜宇(主持人):记得最开始,张总提到元宇宙专注的是“人货场”,那就先说说“场”吧。风语筑做了很多数字化展厅,也元宇宙中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场景,请问张总,元宇宙中可以搭建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一种怎样的呈现形式?不同于以前的数字展厅,元宇宙的数字场景和展厅会是一种怎样的模式?

张树玉:我们也在慢慢摸索,今年1月初和百度希壤达成了生态共建,不久前也参加了人工智能大会,发现国内平台的生长也遵循着全球的发展轨迹。并且早在去年三四月,我们就关注到了Cryptovoxels。场景搭建的前提是虚拟身份的游客和创建者愿意参与其中,有着共建自己家园的诉求和愿望。

在和百度希壤达成共建之后,我们发现作为单独的个体,要在平台上搭建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很困难的,很多小插件是无法使用的,而我们公司能够帮助政府端、企业端搭建自己的线上展厅,并进行线上场景设计。

我们的客户主要分为政府类和企业类。To G是我们的老本行,此前线下数字化空间的需求80%以上都来自政府端客户。我们在全国做了1400多个线下展厅,包括23个省会城市,也算是见证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发现,政府端客户有新的诉求,他们希望在国际化平台上呈现其“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内容等等。我们从最原始的建筑沙盘开始做起,后来是数字沙盘,再往后就是线上线下孪生虚拟的数字孪生沙盘,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城市化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随着新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政府也希望把最好的面貌展现到线上社区中去。我们帮奉贤、张家界搭建了与城市相关的元宇宙内容并放到国内外各大平台,这种与全球化C端用户达成信息的交互是他们非常需要的。企业端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前段时间我们帮集度汽车打造了线上展厅,不仅可以线上试驾,试驾时还能看到汽车的内饰、灯光亮度,这些融合了“货”(汽车、数字藏品等)的交互类沉浸式场景所带来的想象是更加多元的。我们以前的定位是元宇宙的“施工队”,但后来发现“施工队”还不够,仅仅造出美丽的建筑放在场景里却没有人来玩是很浪费的,所以后来我们重新定位为 “内容发行的运营商”,叠加更多内容,只有让更多C端用户认识到元宇宙给大家带来的便利和价值,元宇宙才会更加蓬勃发展。

杜宇(主持人):大家的讲述让我想到一句话:科技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人,也包括数字世界里的虚拟人。作为AYAYI的“妈妈”,请Louisa分享一下为什么当时会想到做超写实的虚拟数字人,以及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Louisa Zhu:很多嘉宾讲到他们在布局元宇宙的时候都是从To G和To B开始的,我们公司则是以“人”为本,以C端超写实数字人作为发展的起点,反哺到To B,现在也有一些政府端的项目——有了场景后,他们也需要Avatar的参与,来进行更多内容上的输入。

为什么会以数字人为起点呢?我们的出发点在于将元宇宙与现实世界进行快速的链接,这就需要是一条具备共情力的生命,这样才能与现实空间的人有更多的交互和沟通。

AYAYI是国内第一个超写实数字人,我们希望她成为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她的身份应该是传递者、连接者,让更多C端用户能够想象他们在未来元宇宙中的形象,以及数字分身/原生/伴生/孪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标准。

我们是2020年末开始策划这个项目的,当时国内的数字原生项目非常少。数字原生最大的困难在于做设定,以及形象与设定的匹配。它没有任何基础,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赋予,它是否具足够具有表现力,能否真正触及现在的TA(C端、Z世代)群体,能否使人感受到这一形象所带来的天然驱动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设计AYAYI形象的时候做了很多市场调研,从学校、Z世代的新媒体人、娱乐圈、时尚领域等渠道获取了大量的形象反馈,在此基础上做了4000多个单独五官的标样,在进行了大量重组之后,最终才把脸捏了出来。

捏完脸之后还要匹配发型和发色。回归我们最初的设定,首先是作为元宇宙桥梁,第二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标杆性女性人物,并能在潮流赛道延续生命,所以最终我们让她拥有了一头银白色的短发,成为了一个酷飒、面无表情、被 TA戏称为“死马脸”标杆的女性形象。同时,我们也觉得很多内容无需表情传达,以更为内化的形式呈现更容易使人共情。

当然,AYAYI也在逐渐变得更加鲜活,有很多大笑甚至不开心的表情,更加接近于真实。以 C端为起点,逐步拓展 B端业务,助力品牌进行数字化升级,通过元宇宙链接TA群体,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业务方向。

而在政府端,我们所在区的政府也会邀请我们参与文化周等活动,通过AYAYI穿越古今等场景,将数字人与历史文化串连起来。可以说,数字人正在渗透到各个板块。

杜宇(主持人):几位的分享让我感到科技有了温度,很多数字人、3D建模头像、人偶等开始有了灵魂,把元宇宙和现实世界拉得更近了。但我们目前看到的虚拟数字人一旦“动”了起来,细节方面的确不够完美。回到何总的专业,如果加上人工智能算法,Omniverse等平台能给元宇宙里的“人货场”带来怎样的想象力?

何展:这个话题特别有趣,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过去几年的经历。我们公司五六年前就开始做超写实数字人,所以非常赞同Louisa所分享的理念,数字人是沟通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最佳桥梁。上周我们也在讨论如何翻译Avatar,有人说“数字人”,有人说“虚拟人”,也有“数字虚拟人”,甚至也有数字分身、数字形象等等,众说纷纭,没有达成统一标准,但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其带来的热度。

关于如何打造更加成熟的Avatar,我们从技术角度简单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真做像,能使人共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一阶段事实上已进入成型期甚至是成熟应用期,类似AYAYI这样非常优秀的超写实数字人已达到真人级别的水平。这一阶段始于五六年前,目前在技术层面已呈现出成本大幅下降、制作周期缩短的趋势,背后伴随着很多快速渲染算力,以及各类软件制作引擎平台的功能性迭代。

第二阶段:有了能为人所接受和共情的数字虚拟人之后,如何更进一步?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从而使人们从中解脱出来,将时间用在更具创造力的事情上。这一阶段会大量引入人工智能,比如用一段语音驱动和控制它的表情、情绪等,这类算法已经应用了三四年,也在不断优化和迭代。

最近一两年甚至半年内,由于大数据训练集的优化,迭代速度异常惊人,半年前和现在所能达到的效果惊人地不同,很多公司都在做这件事情,Omniverse也在不断努力。

第三阶段:更加有理想、有目标、有梦想。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有趣的灵魂”,但有趣的灵魂还不够,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本戏剧故事书,我们更想看到的是“戏剧的人生”,这就会有衍生出更多有趣的话题和技术。

例如,我们创建的数字人是否可以在设定好的人生成长轨迹和环境中进行训练模拟,从而做到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各类情感上的表达。我们提倡在这个阶段融入更多技术,例如超大规模的训练集、虚实交互技术等等,诸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都可以在虚实交互中实现,结合训练模型,数字虚拟人的落地场景会远超于现在。

当然,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演进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这也并非英伟达能凭一己之力做到的,我们也希望与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场景的落地。

数字孪生和数字原生的概念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数字人,但我们非常有信心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发展,去实现最难完成的部分。最难的部分往往是突出不同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地方,因此,Omniverse也会储备全方位的能力,接下来可能还会有重磅发布,为各类制作人、数字人公司提供云端支持。

此外,若要进行更多有血有肉的戏剧人生表达,会需要很多云端算法,甚至构建出虚拟人的世界。我相信这一技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实现。

杜宇(主持人):听了各位的分享,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技术从业者,过去所做的很多技术是没有温度的。何总给了我一个启发,未来数字人会不会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物理人在数字空间的映射,只是个木偶,由我们在背后操纵;第二种是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拥有自己意识和人生的数字人。作为AYAYI的“妈妈”,Louisa希望AYAYI走哪条路呢?

Louisa Zhu:我们已经在结合人工智能,希望AYAYI具备自己的数字大脑,并尽快在这一领域作为标杆性的数字人面向大众。对于您所说的第一种,大众可能会越来越没有新鲜感,认为这无非是又一次老调重弹,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AYAYI的精度和形象制作的级别。

而一旦植入了AI算法,她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并迭代自己的行为,应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多,例如电影里所看到的能够真正融入到你生活中去的智能管家。

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智能家电已经能够识别使用者的心情以及温度变化,而如何使数字人真正具有陪伴性,提供真正的朋友、亲人关系,这也是我们之后想要探索的方向。

杜宇(主持人):结合这两种“人”,再回到“人货场”的概念中,如何在场景搭建中更好地将这两种数字人相结合?想问一下张总在这方面的思考。

张树玉:我们以前做线下展馆的时候会迭代线上虚拟展厅的部分,那个时候是2D板块,会有2D版本的数字人进行讲解。但我们后来发现,那种讲解并不智能,它们的讲解内容和形式都只能是提前设定好的。现在在做元宇宙场景搭建的时候,我们也会加入一个类似AYAYI的数字人,有些只能采用捏脸的形式,有些则是虚拟人与场景相结合。

今年春晚的时候,我们帮安徽广电做了数字虚拟人“小安”,它可以和主持人进行真实的交互,也能够和屏幕前的观众进行“模棱两可”、真假难辨的交互。我们发现,有虚拟人的场景会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在基于线下内容在做线上叠加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考虑沉浸感。不论是虚拟人还是元宇宙,需要真实地走近每一个受众心里,并被记住,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线下场馆的时候都会叠加元宇宙板块,以超写实虚拟人作为政府、企业的代言人,以它的视角及其在线下给予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接受你所想传递的内容。我们会做很多线上线下结合的沉浸感方式,去扩展更多人对元宇宙的理解。

虚拟人是非常好的桥梁,让更多人理解元宇宙其实有数字身份,有真实世界,有虚拟世界相互叠加、相互伴生的关系。

杜宇(主持人):延续“以人为本”的话题,我和Sherry都从事区块链行业很多年,回头想想,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太技术,太没有温度。结合刚才讲到的数字人,区块链和Web3这些新技术如何服务于数字人?

王婧:我非常赞同杜总所说的,我们以前做的很多事都更偏向于技术,技术更多时候是冷冰冰的;区块链是一个尤其特殊的技术,它的学习曲线很抖,也很难以被理解。如果要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将来,那么它必然需要进入现实的生活场景,要以人为本。

从数字人的角度以及技术如何以人为本的角度,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区块链行业已经有一些创新的尝试,一些国外公司将一些经典的数字人形象融入自己的虚拟世界,在其中体验区块链平台的不同生态。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数字身份,如果数字身份很难追溯到个人数据层面,依然是杂乱无章、真伪难辨的,那么这件事是很难成为现实的。当数字人成为唯一身份之后,大家也能把它和本人桥接在一起,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作为现实社交媒体的形象,从而使两个世界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组合。而所有认同这一组合的人又能够形成社区,基于共同的理念进行更多创新。

数字人是未来元宇宙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真人,以及和真实世界身份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元宇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虚实映射,不论是风语筑还是数字人,更多地是做虚实映射。

第二阶段:虚实交互,怎样把现实和虚拟世界更好地交互起来?这不仅涉及到硬件的进步,也涉及到人的方向,例如身份的衔接。

第三阶段:虚实融合。

第二点,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些有趣的尝试,尝试把以前更多流向平台的利润回归创作者本身。很多时候并不是创作者不愿做,而是创作门槛太高,主要体现在没有足够大的格局以及足够精细的技术工具将分配方式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规则一旦确定,每个人都能够放心地创作。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开发者的热情。

同时,区块链是与现在互联网更加模块化、低代码开发的趋势相桥接的,一些很小的团队可能只写了几百行代码,就能做出市值几十亿的公司。对很多开发者来说,代码开发足够简单,模块足够多,分配能够事先写好,处于更加舒适的状态的时候,生态蓬勃的状态将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从基础设施上看,虽然我们还处于局域网阶段,但也在应用上不停地做尝试,核心还是回到主持人说的“以人为本”。数字人、场景、底层技术以及硬件最终还是会融合在一起,为人服务。

杜宇(主持人):以人为本也好,科技向善也罢,都是在说科技要有温度,为人类带来福祉。最后想听李主任谈谈元宇宙怎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如何通过标准将所有技术相融合,最终真正为人类带来价值。

李鸣:这个问题太深刻了,只能基于我自己对于科技的理解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我们最近也在研究科技向善,把它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科技普惠,用科技改善更多人的生活。

第二,科技治理,甚至是伦理治理。

刚刚各位说的是从“零度到热度”,其实冰度也是一种温度。任何一项具有巨大前景的新科技在进入产业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被黑产利用的风险,例如人工智能DeepFake——假如把我的脸换成杜总的,那我出去做坏事的成功率可能更大一点;以及AYAYI——如果她是以人工智能驱动,某天某个写算法的朋友因为公司待遇问题写了一段代码,在特定前提下激活,那么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可能也是个问题。

刚才也提到“场”的问题,很多博物馆把馆藏的产品做成NFT放到虚拟博物馆里,但他们是否有这个权利?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区块链包括联盟链、公有链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监管要求,虽然不同链上的场景和应用可能是不分国界的,但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数据跨境流动等一系列问题。

再往上说,如果百度在希壤里做了游戏,那它究竟算是游戏平台还是社交软件?如果是游戏平台,那就需要版号,这种混合了各种元素和形式的平台到底是什么?从科技治理角度来看,元宇宙技术一定会被黑产所利用——没准已经用上了。此外还有监管的数字资产、数据跨境流动、版权保护、NFT、虚拟建筑产权关系等等,以及身份ID——虚拟人也好,真人也罢,ID都链接着有数字人,而数字人则绑定了装备、道具以及权益等等,这个新的身份可能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偏软性的。

偏硬性的介入的方式包括全息影像、脑机接口、AR/VR等,所有新增的外设或是硬件一定都存在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用户友好性问题。Web3、加密货币生态的用户体验极差,我作为一个IT老兵,使用起来都极为不熟练;元宇宙则不仅仅是差了。我曾经使用过一个AR/VR眼镜,里面有一个二维码让我付款,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付,用手机也扫不出二维码——这就是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需要更改。

基础软件问题。在未来基础设施演进的过程中,基础软件和中间件需要一定的集成,是否要集成到中国的底层架构里?如果集成到中国的底层架构,那么还需要考虑其他软件的兼容性、集成性等等,以及未来商业化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国际摩擦。

从标准的角度来说,共识是最重要的。何总刚才也提到了Avatar的翻译问题,到底是数字人、虚拟数字人,还是虚拟人?我们正在开展虚拟数字人的本体研究,概念体系里有多少个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会通过标准化的形式来展现出来。

另外,到底希壤是元宇宙,还是Roblox是元宇宙?它们的运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需要从标准层面上制定元宇宙相关的参考架构。

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如何把科技向善打开,让更多人受到科技的普惠;如何把科技治理打开,让更多负面技术、负面社会影响、负面科技伦理问题受到监管,这是需要更多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推进的。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杜宇(主持人):谢谢李主任。最后想请五位嘉宾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讨论。先从线上的何总开始。

何展:我把自己过去一年多时间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第一,一定要敬畏技术,敬畏科技的发展。

第二,时刻保持求知欲,求知的欲望不能停滞也不能懈怠;要不断接触新的事物,并相信它能够实现。

第三,懂得感恩。我们有杜总等区块链专进行做技术的外延扩展,有燃麦、风语筑这样的平台输出创意内容,还有李主任从事做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指引方向。身处这个时代,需要感恩。

这就是我的总结。

李鸣:我个人认为,所有创新都是通过群智推动引线,让更多人进入这个产业,然后才能涌现出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欢迎大家加入到标准化的工作中,以标准为依据,推动元宇宙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发展。

王婧:我们关注元宇宙比较早,也一直在思考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在探索元宇宙概念的过程中,我自己有两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概念,可能包含了数字经济的全部,既包含了产业数字化,也包含了数字产业化,基本可以囊括所有产业。对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找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优势,进而深钻;这里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但需要定位得更精确一些。

第二,对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持充分开放的态度,和年轻人走在一起。在区块链行业,有很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应用是偏C端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

这是我从个人和公司方面的两点思考,谢谢主持人。

张树玉:区块链、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硬件、虚拟人、数字藏品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才被提上日程的高频词。最后引用一句我们公司的Slogan,“元宇宙时代已来”,好玩的时候才刚刚开始,大家都要为“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这个美好的目标而努力。

Louisa Zhu:很感谢今天落地到“以人为本”的话题,我们也希望大家给予新的领域、新的行业更多的宽容度和时间,让它蓬勃发展。元宇宙将会是一个梦的国度,大家需要为这个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也希望大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让我们可以蓄势待发,做更多好的内容。

杜宇(主持人):最后我也用刚刚一直提到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讨论的总结:科技向善,以人为本。谢谢大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