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财务总监亲述财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9大问题!

在财务若干的工作中,财务分析与报告是财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财务成果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充分了解财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几大问题,将对财务工作非常有帮助。

Part.

01

财务分析报告常见9大问题

1. 立足点不清,把报告写成下对上的汇报

财务分析作为公司管理的工具,应立足于财务数据,揭示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如果把财务分析演变成下级对上级的汇报,分析报告将会变味,分析问题会变成寻找客观理由,解决问题会变成推诿责任。最终,管理工具会沦落为表功的道具。

2. 机械套用模板,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是否与模版匹配

财务输出模板化的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实现模板化有以下几大优势:

① 上级将意图直接表明,下级无须猜测;

② 交付格式统一,便于汇总;

③ 填报时直奔主题,省去下级的无效工作量;

④ 关注点明确,减少上级的无效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把少数人思考的结果作为集体意识贯彻下去,让大家都省点心。

目前,不少集团公司都会编制财务分析模板,下发给分子公司使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旦有了模板,分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往往都是直接套用模板,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是否与模板匹配。

试想,模板是根据集团的共性设计的,但每个下属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使用时不加变通,模板就成了胶柱鼓瑟了。

因此,模板化虽然有利于提升效率,但也需要会计人员套用时加以分析,形成适合自己公司特色的模式。

3. 把握不住重点,没能揭示根本性问题

任何企业经营中都会有最突出的问题,或者说最根本的问题,如同企业的病灶;这一病灶又会引来诸多不良反应或其他疾病,但这些反应与疾病都是次要的。

成功的财务分析需要透过财务数据,找出企业最根本的问题。譬如,公司销售收入下降,有研发设计的原因,有成本价格的原因,有质量的原因,有广告宣传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研发和设计不够贴近市场所需。

而找到所有问题中的重点,就是财务分析最重要的目的。如果不能拿捏住根本性问题,所有的分析都将是肤浅的,甚至可能产生方向性误导。

4. 财务分析与业务实质分离,风马牛不相及

分析一旦揭示出了公司最根本的问题,就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专项和深入的分析。

譬如,某公司的资金链紧张,主要原因可能是应收账款过度膨胀造成的。揭示这一问题后,专项分析就应定位在如何限制新增应收账款、如何清收前期应收账款、如何制定赊销政策与进行客户评级等。这样娓娓道来,才能首尾呼应,让分析报告富有逻辑性,也可能促进实际业务的发展,实现业财融合。

要是揭示出的问题与专项分析风马牛不相及,做出的财务分析必然会与业务实质两张皮。

5. 数据分析不到位,分析报告看不出头绪

财务分析中,经常能看到诸如:“公司利率下降了20%,主要因为收入下降了10%,管理费用增加了20%,销售费用增加了15%……”类似的数据罗列,实际上这并不能称之为分析,因为我们看不出收入缘何下降,费用因何增高。

更合理的书写方式比如:“因华南市场推广受阻,xx产品销量降低了30%,导致毛利减少xx万元”;“因写字楼租金上涨xx万元,导致管理费用增加了20%;华南市场广告投入增加xx万元,导致销售费用增加了15%……”

把数据背后的原因说出来,分析报告会更有实际效用。

6. 财务分析粗枝大叶,无法量化

“因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收入出现大幅下降,利润也因之降低。”这是典型的定性式描述。

如果财务分析不能做到量化,只是宽泛地讲原因,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要下降许多。

不能量化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没有积累,有的是因为核算颗粒度太粗放,有的是因为核算维度未涉及,有的是因为组织架构调整,还有的可能是因为对市场、对业务理解不透彻等等;

量化分析不仅是财务核算精准的体现,也是财务人员深入理解业务的体现,一定要重视!

7. 预测的准确性差,无法优化公司资源配置

财务分析报告在结尾处往往要对全年的经营指标结果进行预测,预测准确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检验财务分析效果的标尺。

任正非曾说:预测是管理的灵魂。

财务对业务的支持从事后走向事前,预测是可以为之的举措。准确的预测有助于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

8. 任务令表述不清晰,改进措施空泛

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清楚后,就需要提出解决思路了。如果能在分析报告中让解决问题的思想落地,这等于把财务分析推进到了经营分析的高度。

既然是期望解决问题,责任就要落实到人,要有明确的解决措施,要有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

空洞的任务令诸如:“措施:加强市场推广;责任人:销售部全体”。

可执行的任务令应做到措施就是行动方案,如:“在当地电视台投放xx分钟的广告,每月选择一个万人社区进行一次路演推广”,责任人可以追责、可以负责,时间节点是考核的依据。

9. 前后期任务令无闭环,丧失应有价值

财务分析应该是持续进行的,按月度或季度完成。

这就要求前后月度或季度的分析报告应相互呼应,特别是上一期的任务令在本期要验收,是否都完成了,为何有的没有完成,未完成的本期是否需要继续推动,这些都应该在报告中体现。

如果报告中对此不做要求,责任落实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如果财务分析不能改进工作,不能成为管理的工具,分析报告将成为会计人自说自话,而丧失应有的价值。

Part.

02

财务分析报告的几个关键要点

1. 报告阅读的对象要明白并分析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他部门领导尤其是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

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2.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要充分领会

有些财务人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很长,花了不少心思,然而遗憾的是,领导真正想要获取的信息太少,领导不需要的信息又太多~

分析报告原本就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多地与领导沟通,与业务部门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信息。

3. 清晰框架和分析思路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

4. 紧密结合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

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

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5. 分析手法不单一

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

1)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还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负担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

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

在分析时,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集合为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

6. 其他问题应注意

1)企业政策:对公司政策尤其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资料:财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也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尽可能捕捉、搜集同业竞争对手资料。

3)勿轻易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核算还不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行文风格:分析报告的行为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CMA福利来袭

CMA报考优惠季正在进行当中!

考生年费、准入享六折

首次注册全 免

优惠暴击低价抢,再领大额优惠券

超多福利见者有份

👇

本文来源: 财务职场、财加教育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