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理想裁员裁出BUG,召回的员工要不要退赔偿金?

作为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三家中第一家盈利的理想,近期频频“吃书”。

先是宣布今年推出纯电车型的计划取消,随后修改了年销量目标,原定80万辆改为48万辆,近日更是把开掉的员工又召回来上班。

面对众多负面,截至6月6日收盘,理想股价报收19.80美元,再跌1.39%,理想股价在年内跌幅达45%,或成为新能源车企中跌幅最惨的一家。同期比亚迪年内股价涨20%,特斯拉年内股价下跌30.4%,蔚来股价下跌44%,小鹏跌幅为42%,截至6月6日收盘,特斯拉的市值为5675亿美元,蔚来为102.5亿美元,小鹏为78.98亿美元,比亚迪为6939亿元,理想总市值为210.4亿美元。而2023年8月,理想的市值一度高达506亿美元,十个月的时间,理想市值蒸发了近300亿美元。

MEGA或是理想自推出新车以来最为失败的一款车型,理想此前对 MEGA 的销量预期是能达到月销6000-8000辆,并在此基础上于今年下半年顺势推出纯电 SUV车型。据懂车帝公开数据显示MEGA 3月仅售出3229辆,4月则只有1145辆,位列258位,销量排名下滑了112位。

5月理想总计销量为3.5万辆,但MEGA具体销量并未公布,但以5月第二周MEGA 141辆的销量来看,5月销量可能进一步下跌,但是理想没有公布销售数据。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显示理想MEGA最近一月的销量仅为671辆。

近期的理想从陷入网暴开始,就陷入风口浪尖之中,裁员风波再加上近日下调的年销量目标,都引发投资者的极大不安,3月至今股价已经几乎腰斩,5月31至今一波连跌,也直接显示出资本市场的信心不足。

从年盈利118亿元,到裁员近6000人,又到更改年度目标,短短半年时间,理想像是坐上了过山车,冲到过高点,也跌入过低谷,现在的理想到底怎么了?

裁员和召回就在一瞬间

据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理想裁员达5600人,五一节前后理想对员工进行人员优化,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据2023年财报显示,理想汽车近3.16万人,同比增长63%。按照优化比例来计算,这轮优化涉及超过5600人。其中销售服务运营部门优化超过400人,招聘部门从原来的200多人缩减至40至50人,智驾团队会缩减至1000人以内。2023年,理想汽车员工总薪酬超过121亿元,人均薪酬超过38万,而裁员超过18%,能大约节省超过21亿元。

据悉理想裁员的赔偿标准是N+1,以2023年财报显示的薪酬支出和员工总数来计算,2023年理想员工人均薪酬为38.4万元,平均月薪3.2万元,N+1意味着被裁员工每人最低可能领取的赔偿为3.2万元+N,以平均N=1计算,被裁员工的赔偿标准人均或大于6.4万元。同样以裁员5600人计算,裁员所支出的成本应大于3.6亿元。

如果属于正常的员工优化,也有媒体和网友认为是李想有忧患意识,在2023年盈利117亿元的情况下还要降低成本,属于有远见的管理者。但很快这一观点被打脸,在裁员不足一个月后,理想宣布“撤回”部分裁员。有内部人员证实,测试部门已有人接到通知被召回,“理想裁员裁到大动脉了,内部研发测试主力全部被干掉,现在开发停滞,测试只靠少量低成本外协。”

据《界面新闻》报道,理想测试端已经有被裁员工接到通知被召回。至于召回规模和比例,目前尚不清楚。是召回已经完成裁员的还是尚未完成裁员的,理想方面也未披露,不过据《界面新闻》透露此前协商的赔偿金尚未发放,后续这部分补偿将不会提供给被召回人员。涉及员工的合同将直接延续。这就形成一个BUG,如果是召回已经完成裁员的员工,原先的赔偿金是否要收回?

资深人力资源高培表示,裁员再召回只能说明理想意识到裁员裁错了,而进行的不得已纠错,但一旦完成裁员,再召回,就属于重新签订的劳务合同,无权要求此前拿到赔偿金的员工退还,至于没有完成赔偿金发放的,就被理想“钻了空子”,但同时也存在想召回的员工已经在裁员后重新就业而难以召回的情况,甚至也会引发召回员工的不满,会被认为缺乏尊重。

“裁员和复员,牵扯到赔偿金的赔付,理想这样一进一出,将会增加大量的用人成本,也会让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召回被裁员工,也属于业内较为罕见,可见理想也确实因为裁员伤筋动骨了,不然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反悔了。”高培认为此事给理想必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李想的个人形象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在车企都在打造创始人超级IP的情况下,损失不可估量。

网传理想要求被召回员工退赔偿金,工龄延续重新签合同,有网友认为或像“不平等条约”,被裁员工像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理想的做法也被众多网友吐槽“套路深”。

销量目标一调再调

在理想宣布把销量目标降至48万之前,《21世纪经济》曾披露,理想在3月曾把原来的销量目标由65万辆至80万辆下调至56万辆至64万辆。

一季度理想的销量看似不错。共计交付8.04万辆新车,同比增长52.9%。增长归增长,但要实现销售目标任务却还远远不够,一季度已经过去一年的1/4,却只完成目标销量的1/10,如果以此销量来看,甚至可能会不及去年37.6万辆的销量。

在2024年前4个月,理想总计交付10.62万辆,一年1/3的时间,却也只完成约1/8的销售目标任务,原先的目标任务成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理想将目标任务下调,也是比较务实的做法。但让市场没有想到的是,理想会接二连三的下调销量目标,80万辆难以完成,直接下调到48万辆,几乎腰斩。

其实理想在5月初的裁员就是已经暗示了销量目标的可能下调,相应人员配置的缩减后,还要完成既定的销量目标并不现实。毕竟理想此前人均产出值已经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高居榜首。BT财经以造车新势力2023年总营收和实际员工总数,统计出的人均产出值,理想高达392万元。蔚来和小鹏人均产值则分别只有169万元和226万元,已经被理想超出一大截。值得一提的是新势力后起之秀的极氪人均产值相对较高,达311万元,和理想一样,人均产值都超过300万元。而理想是2023年员工增幅最高的一家,2023年员工增幅达63%,遥遥领先其他三家造车新势力。

前四个月,理想只完成了第一次下调后的年度目标的20%。即便是下调了目标任务,也依然很难完成,因为这意味着接下来的8个月里,理想要靠在售的5款车平均月销达到5.4万台以上才能完成这一目标。从前4个月理想的销量来看,虽然依然稳居造车新势力第一,却离5.4万辆有很远距离。

MEGA车型已经被李想承认为“失败”的车型,从4月和5月的销量来看,基本维持在1000辆左右,且还呈现销量不断下滑的趋势,这款车年内贡献的销量或微不足道,销量目标只能依靠L7、8、9三款车,且需要月平均超过3万辆,才有可能完成,今年前3个月这三款车总计销量分别是3.1万台、2万台、2.5万台,距离3万还有一定距离。而在2023年12月这三款车已经突破了5万月销量。4月理想L7的销量为10666辆,L9销量为6560辆,L8销量为5035辆,三款车总计销量为22261辆。4月总计销量2.58万辆,好在理想5月销量突破了3万辆,达3.5万辆。

(懂车帝显示理想4月3款车型销量)

前5个月,理想的总销量约14.1万辆,相比2023年37.6万辆的销量,理想在前5个月的表现未达预期,马上就要年内时间过半,销量距离最新一次下调的目标任务48万辆,依然有34万辆的差距。以剩下7个月的时间计算,每月销量约5万辆,而自2023年12月后理想销量就再没突破过5万辆。

或许价格更低的L6将是理想的救命稻草,也是理想打赢价格战的希望。4月中旬,理想L6上市,起售价仅为24.98万元,相比此前车型,这款车的售价明显低很多,在五一期间,理想又推出1万元的限时权益,这让理想L6半个月内就拿下了4.1万辆的订单。但理想这个价格的车型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问界、小米、极氪都是理想L6的竞争对手。理想L6在5月初的订单是可退的订单,最终销量如何还需观察。

净利润下滑36% 净利率腰斩

理想2024年一季度财报数据看似还不错,毕竟营收256.3亿元,增长了36.4%。但增收不增利才是李想头疼的事。一季度理想净利润为5.926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9.297亿元,下滑了36.26%。

要知道此前4个季度,理想的净利润增幅是惊人的,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理想的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8655.75%、471.08%、272.11%和2102.12%。从此前连续4个季度的净利润高增长,一下降为负增长,可能让很多投资者措手不及。

让投资者担忧的是理想净利率的大幅下滑。一季度理想的销售毛利率为20.61%,虽然相比2023年第四季度的23.45%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相比去年同期的20.39%还有小幅上涨,不过净利率却由去年同期的4.97%降至2.31%,腰斩有余。

2023年,理想以22.20%的销售毛利率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中最高的一家,高于特斯拉的18.25%和比亚迪的20.21%,在全球唯三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中位居第一。2022年理想的销售毛利率为19.41%,2023年提升了2.79个百分点。

但今年一季度,理想的毛利率被比亚迪超越。一季度,比亚迪的毛利率达21.88%,而理想的毛利率为20.69%,特斯拉的毛利率为17.35%,曾经毛利率最高的特斯拉已经降至三家最低。和理想毛利率微升净利率大幅下滑不同,比亚迪的毛利率同比提升了3.98个百分点,净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3.64%提升至3.82%。而2023年理想的净利率为9.53%,比亚迪的净利率只有5.20%,仅仅一个季度,比亚迪就完成了净利率上的反超。

投资人史保刚对理想净利率的下滑并不意外,“高端车型是提升净利率的关键,但理想MEGA表现远不及预期,而比亚迪仰望的表现又远超预期,年初各车企之间大打价格战,为抢占市场占有率,不得不大幅降价,降价必然导致净利率降低,强如特斯拉,在价格战面前都创下净利率的新低。虽然大企业纠错是正常的,但从这方面来说,李想或有乱了阵脚的感觉。”

从原先最被看衰,到最先盈利,又到最先乱了阵脚,理想反转得有点快。MEGA或是李想的理想之作,却也成为他近几年的最大“败笔”,5月下旬,众多机构对理想评级进行下调,说明李想近期的作为或并不太明智。但这次敢于“吃书”召回员工,也说明李想敢于纠错,这点上看,李想对于变革的决心是坚定的。

作 者 | 无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