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消费贷推销电话暴增:增量压力下利率卷至2.88%,有分行年背30余亿放贷指标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冯紫彤

“您好,这里是XX银行,我行消费贷款最近利率优惠……”听到“消费贷款”四个字,电话这头的董女士皱起了眉头。这是她一周内接到的第三个消费贷推销电话了。

时至6月末,银行人忙着冲KPI,客户们的手机也没闲着。除了电话,短信、APP弹窗、朋友圈广告,消费贷款推销正从四面八方袭来。

“近期确实消费贷指标压力大一些”有银行客户经理对搜狐财经表示。当前,在房贷规模收缩、银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消费贷款成为了诸多银行新的业务发力和增长点。

随之而来的便是激烈的行业竞争,“内卷”也成了消费贷赛道的另一个标志词。

“2.90%闪电贷利率券已发放到您的账户中”“白领新一贷优享客户券后年利率(单利)2.88%起”……查阅各大银行消费贷产品,“2”字开头的利率水平已成“平常”。

产品“内卷”:额度最高200万、单利低至2.88%

“您的奖品‘2.95%闪电贷利率券’即将到期,请及时使用。”去年以3.4%的年利率借款装修的莫先生看着手机最新的弹窗提示倍感无奈。

消费贷利率降得太猛了。在社交平台,有这样感悟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近两年,银行消费贷款产品竞争实在激烈,利率“底”一降再降,已然从4%以上加速跑入了“2时代”。

据悉,针对“纯新户”,招行闪电贷产品最低利率可至2.9%,额度最高为30万元;上海银行“信义贷”可通过抢折上折优惠券达到最低2.98%的贷款利率;北京银行京e贷也推出六月特惠,最低利率年化2.98%起……

进一步对比此前各行的消费贷活动不难发现,在利率一步步下行的同时,消费贷产品的额度也“卷”向新高、门槛更是日趋“卷”低。

据平安银行公众号,其“白领新一贷”产品在4月-6月期间针对部分特邀优质客户发放了优惠利率定价券,折后年利率(单利)最低可至2.88%、额度高达100万元。

面对更为优质的“高层次人才”,2023年11月,青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曾联合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推出过一款最高额度200万元的青岛“人才消费贷”。

在门槛方面,搜狐财经发现,“拼团”已成往事,收入更非阻碍

如2023年江苏银行“919财富节”之际,搜狐财经了解到,需19位消费贷新客户“拼团”方可获得3.68%的贷款利率优惠,同时该“新户”还需有足够良好的还款能力,如“月税前收入2.5万以上”。

但如今,“不需要拼团”“利率和你的征信评分工作单位相关联,大厂最低2.98%、国企事业单位3.18%左右”,面对搜狐财经的咨询,该行客户经理朱宇(化名)回复道。

据朱宇介绍,江苏银行随e贷最高可贷30万、贷款期限最长为5年期,可线上申请,随借随还。

营销“内卷”:电话短信“广撒网”,线下团办“精准狙击”

面对愈加激烈的产品竞争和高度重合的目标客户,银行人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艺“拓客开单”,被董女士吐槽的营销电话便是“武艺”之一。

“我们有线上客户线下化”,上述江苏银行客户经理对搜狐财经表示,“就是有我行信用卡的用户会被打电话授信,老客户群体是我们的优势客群”。

另有股份行从业者补充道,“这其中涉及一些管理问题”。他解释道,“很多银行总行和分行本身会有并行的策略,分行和支行的营销也有重合,还有一些中介冒充银行推销的”,就导致一个客户被重复触达。

董女士打开手机短信的“骚扰拦截”,仅最近两个月,她便收到了8条交行惠民贷、2条招行闪电贷、3条携程金融信用贷以及借呗等金融产品的营销短信。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通过广泛的营销推广,银行能够覆盖更多的潜在客户,提高业务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如果银行的营销行为过于频繁或者方式过于侵扰客户,可能会引起客户的不满和反感。因此,银行在营销过程中需要注重方式和频率的把握,尊重客户的权益和感受。

除电销“广撒网”,银行打工人还偏爱“精准狙击”,比如去互联网大厂线下“团办”。

“今日京东总部团办”“来中国移动给客户团办,提前约的可以准备礼品”“今天在字节跳动,介绍朋友过来吧”,多位客户经理的朋友圈中都有着类似的内容分享。

至于线下活动转化率,朱宇表示,“去一次也就能办几个人,但是多点比没有强”。得益于所在城市的足量“大厂人”和老客户群体的转介绍,朱宇并不缺客户。

不过进到大厂内部并不容易,据北京地区某银行个贷经理王轩(化名)分享道,他向北京某大厂员工福利部门发过多封邮件,一直没能收到回复。

“要被业务逼疯了。”时至半年末,相对于朱宇的“松弛”,王轩压力较大。据其透露,与搜狐财经交流之际,他所在分行仍有2亿消费贷目标有待月内完成。

2024年,其所在分行全年的消费贷目标高达30余亿元。

“内卷”背后:稳规模补房贷缺口,宁愿“赔本赚吆喝”

虽然多维度、多渠道“内卷”,但多位银行人士直言,消费贷不赚钱,不过是“为了冲业绩赔钱贴着干”。

“赔本赚吆喝”的背后,是银行寄希望于用消费贷来弥补按揭贷款的增长缺口,从而实现零售业务“增量”的迫切心情。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17万亿元,同比下降1.6%,为20年来首次下降。

“为了资产规模,不赚钱没事儿,但是资产规模不能降”,王轩解释道,资产规模降了,不良率也会提升,“比起‘双输’,还不如赔点儿利润,把规模保持住呢”。

截至2023年末,全国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全年增加1.75万亿元。

据各行年报数据,2023年,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86.25%;农业银行、郑州银行2023年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5.63%和75.30%;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2023年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同比增幅也在40%至50%之间。

然而,今年的终点不过是明年的起点。银行对规模的考核,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耐力竞赛。

“三四年就规模翻一倍,根本不可能”,面对重重的绩效压力,王轩叹息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