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爱国卫生等工作,是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然而,农村村卫生室基本被个体行医取而代之,成为营利性的卫生服务机构。根据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3个村中没有村集体开办的诊所,诊所的开办形式是个人。农民患常见病后,有43.3%找村医治疗;26.7%自己买药吃;仅有30%到镇卫生院及县以上医院就诊。由此可见,村医是农民首诊的主要选择对象。多半村医的素质偏低、职业道德差,时常发生漏诊、错诊,以及医疗纠纷。 |
|
|
具有法人资格的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市场竞争状态。个别镇卫生院,由于门诊量低,病人少,药卖不出去,过期变质药品很多,而医院为了增加收入,不仅把过期药品摆出来卖给病人,导致来诊的病人越来越少,效益也越来越差,再加上镇财政补贴不足,导致亏损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村卫生室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后,往往以赚钱为目的,有的卫生室把乱开药、乱收费当作“创收”手段,小病大治、无病用药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村卫生室甚至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截留病人,把病人当作“摇钱树”,严重偏离了救死扶伤、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医宗旨。不少村卫生室没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不遵守基本操作规程,看病无登记,用药无处方,转诊无记录,收费无发票,财务无帐目,医疗卫生收费的随意性很大,医疗纠纷增多,严重扰乱了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秩序,给农民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
|
|
|
![]() |
|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最基层的“网底”,村医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健康大使”,其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但村卫生室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在3个村中调查发现,村卫生室普遍是医疗和生活区没有分开;诊断过程中不戴口罩、帽子、不穿消毒白色卫生衣、打针或输液根本不戴消毒手套,有的减半使用药品注射量;对传染病不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形成交叉感染。药品的购买和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追求更多利润,有的村医低价从非正规渠道购买药品,还有的医生糊弄患者,实在治不了了才打发走病人,耽误了病情。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调查中,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药价太贵,花了钱不治病。 |
|
四、受收入水平等条件限制,农民预防保健的意识不强。 |
|
由于预防保健的宣传不够,再加之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农民往往忽视了预防保健。我们在3个村的调查中,在询问的30余成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打防疫针,小孩吗应该防疫,一些青壮年反问“身体好好的打针干啥?”。这反映了在当前农村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得很不到位,农民对医疗保障更是知之甚少。据问卷调查,有将近96.7%的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一无所知。因受经济、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民宁愿把钱用于搞封建迷信,而不愿意投入“医保”, 患病后相信民间廉价“土方”。通过30户农户的调查,只有1人(村干部)参加“医保”,其保费都是在机关工作的儿子支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