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振兴:骚动与喧哗 4万亿固然好意。然,行业可否藉此振兴?
政府主导的投资总是低效的。蛋糕来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跑步前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会不会一哄而上呢?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倘若注资,也应优先注资民企。然而,政府的这种"温暖"他们却没有太多感受。"四万亿投资"基本上与他们无关。
我们关心得是,这些投资项目将来能产生多大效益,这个效益由谁负责。"政府手里大把花钱的时候,监督怎么样?审计怎么样?"[我来说两句]
地方政府投资计划跑步前进,已不是暗流涌动,而是弥漫一股大跃进的氛围.[详细]
片面追求本地短期经济利益是部分地方政府与官员的"顽症".[详细]
如果大量款项花在"形象工程"上,将错过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机.[详细]
政府主导型投资的弊端就是效率低下。尤其是各地一哄而上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既让中国经济结构在重化工业膨胀中愈加不合理,更让经济增长背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其教训甚是深刻。[详细]
朱敏:权力的干预,应以尊重市场为前提。
茅于轼:"驾驭"与"干预"尽管一字之差,就眼下危机对中国而言,令人担忧的可能正是这样一种问题。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大部分还是投到基础设施领域…… [详细]
这4万亿只会更加强化政府主导的投资结构和国有企业的逆淘汰机制。现在还用这样一种办法来启动内需,遏制衰退,实在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如果说我们现在在国退民进、打破垄断这方面稍微有一点改革,我相信中国的经济马上会好起来。[详细]
美国开通专门网站的做法,对于我们监督"4万亿"投资的使用和执行情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4万亿"投资攸关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复苏,攸关民生工程的建设。然而,从国务院提出计划到现在,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公开投资的细节和去向,这让民众非常担心"跑步前进"等现象导致项目的变调。[详细]
一个饱受争议的事实是,4万亿投资的重点是基础投资领域,占中国经济的近80%、解决了95%就业的民营企业,从中分食的甚少。钱从哪里来?怎么监督使用?民营企业的机会在哪里?4万亿是滚雪球还是一锤子买卖?[详细]
什么叫提振供给呢?就是拿更多的钱,让我们的民营制造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希望他们能够赚更多的钱。而他们赚更多的钱之后,就会给员工更多的薪水,而员工拿到更多的薪水、更富裕的时候他才敢去花钱。[详细]
中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竞争,起点上有两大不平等:准入门槛的不平等,表现为国有垄断企业占有最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在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下,国有大型企业享受了最多的金融信贷资源,而中小民企却通常只能在地下钱庄忍受高利贷盘剥。[详细]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减缓已经紧绷了两三年的节能减排势头?带来的是否都是绿色GDP?一些地区会不会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保监管紧绷的弦?这些都值得忧虑。另一方面,要遏止一些地方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保监管的冲动。[详细]
"这些新增贷款被大量投放到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金额并不大,融资难依然存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信贷结构研究分析后指出,"另一方面,票据融资的占比明显增加,但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企业短期借贷,并没有用在投资上,也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去。"[详细]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比较困难;第二个难点是中国的企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很多行业企业规模小;第三个问题,我们很多的企业,国际市场在萎缩,由于国外不消费了,全球的市场都在缩小,我们能够分到的蛋糕也要相对缩小那么多;第四,品牌建设也是一个难点。[详细]
中国央企除极少数企业外,有多少企业在为自己企业的长远发展尽心尽力?除了强行要政策还会做什么?要政策是为了要钱,要钱是为了要短期政绩,过去十多年来,央企在股市中圈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钱,他们给了人民什么回报?他们又为国家在哪个行业创造了具有世界地位的产业成果来?[详细]
产业政策不能逆市场而为,政府的振兴规划也不是普渡众生的"神仙水",可以搭救所有正在"过冬"的企业。如纺织业,现有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政府要解救所有企业的话,最终会谁都救不了。惟有在经济危机的"倒逼"压力下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化危为机。[详细]
行业振兴计划的目的是刺激内需增长,恢复经济活力,任何行业产能的扩张与技术升级都需要在经济复苏这一大背景之下,如果没有需求的回暖,它们都将成为投资失败的注脚。如果没有消费的最后埋单,无论是政策还是投资都只会扩大了损失。[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