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主政以来重庆大事记 2008年,重庆市委提出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目标。 |
![]() |
户籍改革攻坚:首创“地票”制度 |
住房双轨制:大规模建设公租房 | |
![]() |
![]() | |
2007年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实验区,户籍和土地改革被摆在首位。重庆采取的做法是“支持和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而对于那些能“自愿放弃承包地的农民,给予补偿、补助,并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户口。”与之相应,重庆建立了土地交易所,除了用于农村各类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交易,还推出了旨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制度的“地票”制度。[详情] |
2010年春,新任市长黄奇帆进而提出,将从2010年起,在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头三年在主城区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7月,重庆公租房管理局成立,《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重庆的研究认为,30%-40%的城市居民由政府保障房供应居所,60%-70%的居民则由商品房供应这样的“双规制”更为合理。重庆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就将简化为应付拆迁改造为主的安置房和公租房两大类,实现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的全覆盖。[详情] |
加工贸易构思:“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新模式 |
另类金融中心:欲打造国际结算类金融中心 | |
![]() |
![]() | |
重庆创立“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加工贸易新模式,即将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全部实现本地化,聚集在同一城市和地区,从而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新策略,黄奇帆曾于2008年亲赴美国惠普公司,说服惠普将4000万台产能的电脑生产基地落户重庆。此后,他再赴台湾,将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富士康引入重庆。广达、英业达等电子代工巨头接踵而来,大批零部件企业亦相继跟进。通过创新模式,把世界笔记本电脑加工贸易增量这一块“抢”到了重庆。[详情] |
两年前,黄奇帆提出,重庆将建成除银、证、保以外的“另类金融中心”,重点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八类另类金融机构,以区别于上海以交易市场为主导的定位,并和北京以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为特色的金融中心相区分。 此时,重庆两江新区也正式挂牌,这是国内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家以新区命名的又一个“经济特区”。[详情] |
![]() |
重庆是否仍在重复以城市化名义对农村资源盘剥的老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和复杂注定了其极富争议。尽管重庆市政府有决心,有举措,但这一改革事关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土地与人的配置,其落实要远远难于构想蓝图。重庆创造了相对简化的“农转非”条件,较过往更为重视人本主义,也强调了交易中的自愿原则,但仍未完全摆脱以行政指令推进城市化的套路。农民的愿望能否真正得到尊重,其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改革实施,而“魔鬼藏在细节中”。 |
![]() |
千万农民转户重庆 谁来填补公租房的投资缺口? 重庆户籍改革计划10年内让1000万农民转为城市户口。按照重庆市政府的说法,让他们住进公租房。作为保障房投资的典型样本,黄奇帆此前推出的“三年之内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计划已经遭到了现实的阻力。接近重庆住建委的人士透露,尽管重庆市2011年计划开工135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但实际完成计划仅为800万平方米,完成率不及六成;2010年开工目标有可能下调至600万平方米。 |
![]() |
另辟蹊径的加工贸易新模式 是否将导致与东部的零和博弈? 重庆对于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中国加工贸易的新局面。不过,许多分析人士也认为,重庆加工贸易的格局以项目破题,很大程度还是得益于中央给予重庆诸多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批给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港区,使之成为内陆惟一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城市;重庆在惠普项目后进一步促使惠普将加工贸易结算中心从新加坡搬至重庆,亦有赖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重庆独家试点开设连账户和人民币自由兑换。 |
![]() |
打造另类金融中心 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如何突破? 重庆在2009年引入20多家银行,人才储备不足便是遇到的大问题,也是重庆建立金融中心的巨大的挑战。重庆目前主要通过全球招聘解决燃眉之急,并大量选派人员到海外培训。此外,也注重通过合作培训人才,比如与一些股权投资机构建立合资公司,不参与分利,而着眼于本土人员参与专业团队,从而获得学习机会。重庆金融业的持续竞争力还有赖于金融人才储备的成效显现。 |
![]() |
万亿国资军团组建第三财政 如何定义国有资产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重庆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声势浩大。这种被外界称为“跃进”式的共富工程背后则是“举市体制”的力量,在重庆有个第三财政:国资军团。 重庆国有资产总额由170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国有资产利润总额翻了六番多。重庆国企年均贡献超1000亿元,其中税金约200亿元,上缴收益约200亿元,上缴比例全国最高。在重庆无处不见国企身影,任何大手笔的投入均有国企参与,就连西永保税港区和两寸保税港区的园区建设和运营也是重庆国企。有人总结为“国企兴重庆兴、国企败重庆败” 。 |
举市体制下的共富实验 今天,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农村的集合体,重庆开始了一项的实验,让五亿中国农民住进为新建的城市。它负载着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市富翁、贫苦农民、山区穷人、库区移民,城乡二元、贫富差距。 返回2012年两会经济报道:白银时代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