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关于国际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不断传出令人鼓舞的消息:谈判地点多了,在日本和欧洲之外,中国成为第三个地点;谈判惯例变了,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将由中国自己说了算。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我们将在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标签上打上‘MadeInChina’的烙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进口铁矿石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中国只是一个次要市场,争夺定价权自然难度极大。但是中国近年来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最大的市场却没有定价权,这未免有违常理。
现行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始于1981年,市场力量决定了谁是谈判者。当时,日本每年进口铁矿石达1.2亿至1.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德国每年进口铁矿石近400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于是在每个财政年度,亚洲以日本为代表,欧洲以德国为代表,与世界铁矿石三大主要供应商进行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
从1996年突破1亿吨以来,中国钢产量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铁矿石进口量持续增长,去年进口2.08亿吨,今年将进口2.6亿吨,早已超过日本。在今年4月的年度价格谈判中,随着日本“轻易”签下上涨71.5%的长期合同,中国钢铁企业无奈地咽下了苦果。多支出82.2亿美元,年末的账目更是惊人的痛。
国际定价权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不甘心充当旁观者的中国企业一直寻求着夺取话语权的机会,市场正是中国企业的王牌。铁矿石生产巨头眼下承认,亚洲地区的谈判地点事实上早已不仅限于日本。10月24日的青岛铁矿石国际会议上,中国钢铁企业对话三大矿石巨头,这被视为中国区域价格谈判的开始。
“虽然谈判有技巧和经验,但决定价格的不是谈判,而是市场,关键还在于中国。”谈判桌那端的供应商如是说,心中有底的中国企业也如是说。
诚然,铁矿石价格近年猛涨,这中间有着明显的中国因素,中国市场强大的需求拉动了价格上涨。中国前11个月就已进口2.4亿吨铁矿石,供应商的念头依然是涨。但是眼下,中国80%的钢厂已经出现亏损,政府释放出的限产信号同样在削弱必涨的信心。12月9日,国家发改委一份文件称,力求在“十一五”期间,钢的年生产能力控制在4亿吨左右,淘汰1亿吨落后的炼铁生产能力、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毕竟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钢铁工业出现大起大伏,矿石供应商同样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市场的力量还不仅限于此。按照业内人士的评论,中国谋求独立的定价权,原先的谈判者日本新日铁此次做了一回顺水人情。三大供应商都有着新日铁的投资,日本企业实际承担的价格压力要小得多。媒体引述未公开的资料称,日本的实际进口价格比国际价格低25%。但是中国的钢材价格在下滑,这种跌势必然会影响亚洲市场,将对新日铁产生直接冲击。新日铁的示好,根本原因就在于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影响力。
“我们有可能最终取得绝对话语权。”虽然要到明年春季才能看到最终结果,但是业界已经一致看好中国铁矿石在主导价格谈判上的前景。在国际市场大宗生产原料上,“中国要买什么,什么就涨”的现象一直反复上演。夺取国际定价权,把“中国因素”变成“中国力量”,铁矿石已经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作者:本报评论员 钱飞鸣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