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彩电企业分享自己在平板显示技术的成果时,其典型的官企学研发机制又在有机显示技术上展开了技术攻关,目的是储备新的显示技术。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战略值得我们借鉴。
    当我们在为拥有巨大彩电产能的彩电产业叫好时,新的平板显示面板的巨浪把中国彩电产业推到了岸边。毫无疑问,技术战略的短视造成了中国彩电产业的整体性搁浅。而当我们意识到落后,思考追赶的时候,却感觉失去了方寸。
    此时,我们发现,没有主导技术支撑的产能更像是包袱而不是优势,而我们一向注重产能扩张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改变了。
    中国的彩电产业在平板时代已经空洞化,印证这个论断的事实是大彩电品牌成了平板电视的分销商。平板产业是中国家电产业中利润稀释最快的产业,平板电视刚刚进入市场普及期时,生产企业已基本上没有利润可言。而且,由于分销没有技术门槛,五花八门的企业都涌进了平板电视产业,再加上在CRT电视时代退潮的外资彩电品牌的大量复出,一时间,投机品牌的超低价格加上外资品牌与中国彩电企业相近的价格,让本土彩电企业开始喘不过气来。
    主导技术、成熟的工业设计水平以及与中国企业同样的生产要素价格,把中国彩电企业推到了悬崖边,实施新的刺激创新的产业政策成为必须。
    产业计划不等于产能计划,中国产业政策偏向产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那个时代的关键是解决生产问题,而不是解决技术创新问题,供给的短缺让我们容忍了低质量产品的供应。
    中国市场开放之后,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机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国别竞争。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产业创新战略主要是靠政府的行政要求去推动,但是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以及基础的技术创新资源体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脱节,这种脱节造成了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间歇性中断,于是,用产能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去应对国际竞争思路,让政府以及企业都把产业的重心放在了产能的扩张上,但是,当技术更新换代的时候,我们的产能优势就被瞬间吹走。
    因此,没有国家层面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产业技术标准的全面创新,只重视产能的扩张,这样的产业政策是非常危险的。
    全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国家干预战略。从中国家电产业的现状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外部资源的输入(主要是政府资源的输入),产业难以获得根本性的进步,因此现在必须创造一个有竞争优势的官企学的互动机制。
    日本的产业目标一直瞄准主导技术,因此,他们的产业更像优秀的园丁,不时地把自己独有的产品拿到市场去销售,这就是日本家电产业把中国家电产业列为对手,但被定义为可以轻易推垮的对手的原因。
    日本的工业构建了一个产业领导机制,政府提供资源和环境,企业组织研究资源和推动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对国家政策性的资源进行分配。
    中国家电产业的技术创新不缺乏投资,但缺乏国家范围的组织协调,这样的技术创新现状应该得到快速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