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为取消小排量汽车限制的禁令大唱赞歌的时候,当人们为北京允许电动自行车上牌照的举措满心欢喜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一个严肃的话题: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困局是否因为两道“解禁令”而陷入更加无解的博弈中了呢?
对解除限制小排量汽车的禁令,人们当然有一吐心中怨气的理由。 的确,长期以来实行的限制小排量汽车政策违背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理应彻底清除。但对小排量设置限制显然是由于人们对汽车的误解造成的。比如一些城市对小排量汽车设置限制的理由竟然是:“不美观、噪声大、安全性不高”。也许,这就是中国人对小排量车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的是:小排量车就是廉价车。这显然不是正确的理解,事实上,世界上许多著名汽车厂商和汽车品牌都拥有自己的小排量汽车,而且那些小车同样价格不菲,同样是运用最顶级的技术生产制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就认为小排量车是“低级车”和“廉价车”的象征呢?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许多国产的小排量汽车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在无形当中给人以口实,从而为小排量车的发展自己设置了障碍。而在小排量汽车解禁之后,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将有什么样的小排量汽车进入市场?如果听任那些质量不高、售价更低的小排量汽车进入市场,那么在满足了许多家庭“私车梦”的同时,将为我们的城市交通带来什么呢?所以,不管是大排量车还是小排量车,高质量才是检验的惟一标准。所以当小排量车长期堆积的购买欲望一旦释放出来的时候,城市交通的压力将如何释放呢?
电动自行车的问题同样如此。和小排量车一样,电动自行车在北京的发展同样备受争议。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对电动自行车是当作“非机动车”来管理的,如果在北京的街头看过一些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表现,你就很难把电动自行车当作是“非机动车”了。而据说,北京交管部门为电动自行车设置的最高限速是每小时15公里,先不说这个速度限制是否合理,只说如何对这种跑起来飞快的“非机动车”进行速度监测和管理,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和行人、自行车抢路的情形,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和汽车在路上的矛盾,有关部门在“解禁”之前是否设计了足够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预见到的是,北京对电动自行车身份的“解禁”同样有可能带来许多待购压力的释放,那么这种释放对北京的城市交通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我不反对电动自行车,我反而觉得电动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交通工具;我同样不反对小排量汽车,我本人就驾驶着一辆排量不大的汽车。我关注的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已经“无路可退”的城市,这种看上去和痛快的“解禁”到底会给城市的交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听到那些驾驶小排量汽车的驾驶者对解禁之后的憧憬:“我们就可以堂堂正正走长安街了”。我当然希望所有汽车都堂堂正正走长安街,但每一个熟悉北京交通的人都会明白,即使是现在没有“解禁小排量”,长安街也经常寸步难行,那么当解禁后所有的压力都聚集起来以后呢?是否会出现所有人都“堂堂正正”堵在长安街上一动不动的情形呢?这绝对有可能出现的情景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难道不与我们驾驶机动车所追求的速度背道而驰吗?
所以,解禁小排量汽车和为电动自行车正名的政策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解禁了之后呢?不久前北京的主干道三环路封闭施工,虽然北京政府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城市交通濒于瘫痪也是不争的事实。北京交通的问题显然是车多路少和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难以得到根治的时候,北京交通的出路显然只能寄希望于公共交通了。因此在我看来,对于北京来说,如果没有响应的配套措施,解禁并不是什么好事。在解禁的同时,北京的城市管理者必须尽快设立更加公平和一视同仁的“禁令”,只有这样,北京脆弱的交通才能脆弱地维持下去。
北京的交通困局也许因为小排量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大量增加而更加无解,这显然不是小排量车和电动自行车的错。那么,错在谁?又有谁能来纠错?这是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都严肃关注的话题。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