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会议室里的气氛看起来似乎有些微的紧张。早在前一天晚上,宾主之间还是相见甚欢的场面,白洪法以他惯有的略带憨厚并职业性的笑容迎接着每一位客户,甚至双方兴起时也不乏推杯换盏的高潮。但此时,客户们还是向白洪法“发难”了。
这是2005年12月16日下午上柴举行的以“品牌、科技、未来”为主题的商务年会暨创新论坛上的一幕。在会议开始大概一个小时的时候,一位来自国内客车领域的客户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国柴油机的可靠性如何能够达到国际水平?”
人们几乎屏住呼吸,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主席台上的白洪法。 人们在期待着,这位上柴有史以来最年轻一代的掌门人如何应对这个突然而来的问题。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紧张,也许这是上柴多年来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此时,几乎无需白洪法亲自出手,上柴主管技术的副总彭立新就轻松化解了这个难题。
技术新人
彭立新何许人也?相信参加了于同日上午在上柴总部发布的上柴动力工程研究院成立仪式的人士都不会陌生,他就是研究院的院长。
彭立新表示:“一方面,我们成立了研究院解决技术本身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有强大的资金解决支持技术的发展问题。”
据了解,上柴动力工程研究院的成立秉承的是以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的理念,前期经过了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其核心团队的组成有足够令其同行艳羡的名单,几乎融合了关于柴油机关键部件方面的所有专家。
不仅如此,对于研究院的发展,上柴更是不惜血本。彭立新透露:“内部给予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上柴给研究院投资了8000万元的研究开发经费,并且白总还许诺‘将连续三年保持每年至少对研究院8000万元的投资不变’。这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目前对于产品研发未来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我们都有了较为具体的计划和规划。”
而更令彭立新心底有数的是上柴已经得到一些国家级的课题。彭立新表示:“这些课题和企业要做的课题有些距离,不是马上就能收到成效的产品,而是以后产品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政府支持,令我们欣慰的是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些稍微前瞻性的课题。从而,不断追逐技术的前沿。”
彭立新,这位曾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英国帕金斯柴油机公司(美国分部)、德国FEV发动机技术公司(美国分部)和美国APT新动力公司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有着近15年内燃机领域工作经历的工学博士在讲这番话的时候有着明显的自信,而此时坐在一旁的白洪法同时投以赞许的目光。
因为,中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在一定阶段内还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而后才是创新。彭立新加盟上柴,应该说上柴占尽了人和之势。这是一个对中外技术相当熟悉的人士,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与国外的有一定的差距,表面看起来是一件坏事,我们落后了,其实换个角度讲这也是一个好处,人家已经作好,我们不用走弯路了。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缩短这个差距。”
中国内燃机协会理事长倪宏杰表示:“上柴是内燃机行业中成立的第一家研究院,未来的内燃机竞争必将是高科技的竞争,在世界高科技内燃机发展领域的前沿,要把我国的科技水平提升上去,就必须注重技术基础性的建设,应该说在这点上上柴走在了最前沿。而且这完全符合国家在新的战略规划里提出的今后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知识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
营销新面孔
种种迹象表明,在冲击未来柴油机的发展上,上柴是有备而来。除了大张旗鼓的研究院的成立与大笔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在人才的问题上,上柴似乎也早早就有了打算。
在此次上柴举行的商务年会上,众多的与会人士发现了上柴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多了一张新面孔,在这次会议上做上柴营销工作汇报与展望的新任副总——杨建军。
其实关于该人士的任命,细心的人士也许在(600841、900920)“上柴股份、上柴B股”于2005年12月15日公布的董事会临时会议决议公告中已有所发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加盟上柴之前,杨建军一直在玉柴机器担任副总经理一职。”
杨建军并非加盟上柴高管层的第一位。在他之前,还有两位有足够重量级的人物的加入。一位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研究院的院长彭立新博士,据坊间传言,“为确保上柴技术战略整体实施的顺畅性,白洪法以百万年薪高价从美国底特律聘得这位在国际内燃机行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加籍华人。”
此消息一出,业内一片咂舌之声。而更加另业内人士吃惊的似乎还在后面,2005年2月24日上柴召开四届五次董、监事会,此次会议中通过了聘任王根生同志为公司副总经理的决议。
随后,在有关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评论:将同业中同等实力企业的一把手召至麾下,这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后经证实,此文中所指的同业中同等实力企业的一把手即指王根生。
对于王根生,很多的业内人士也许并不陌生。这位于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内燃机工学硕士,曾历任杭州发动机厂技术员、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内燃机研发、生产、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此时,加上杨建军的新加入,未来的上柴无论是在技术的发展还是在市场的开拓方面又增加了有足够份量的砝码。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据上柴内部人士透露:“这背后是上柴构筑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初衷”。在白洪法的预测中,未来的中国内燃机市场,必将经过大规模的整合。如果最后只剩下三家优秀的企业,上柴要成为其中之一,首要条件是至少具备业内三分之一的优秀人才。
在这种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柴除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与此同时对于中层管理团队以及技术团队的建设也丝毫不肯懈怠。据悉,目前上柴已具有教授级高工30多人,高级工程师300多人,造就了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布局新脉络
如果说对于技术和人才的布局是白洪法煞费苦心的安排,那么对于产业的市场布局则可算其专长。有着数年市场营销副总经历的白洪法,从来不缺少的似乎就是对市场的敏感性与前瞻性。
《中国机电工业》于2005年第9期“上柴新图谋”报道中,曾经对上柴的产业布局有过描述:工程市场是上柴必争之地;卡车市场则与整车厂整合;客车市场则致力于动力总成企业。
此时,检验成绩的时候似乎到了。在商务年会上杨建军副总经理的报告中有如下表述“工程机械:121动力取得突破,实现销售6000台,已得到用户充分认可,使上柴在50装载机市场占有率取得快速提升;卡车:完成卡车行业布局,呈遍地开花之势,欧Ⅲ电控共轨柴油机已成配套亮点,技术优势遥遥领先;客车:实现了“三龙一通一海”量的突破,已收复部分城市公交市场;船机电站:占有率节节攀升。”
在上柴如此成绩的背后,是中国内燃机行业并不景气的市场。白洪法也一再强调:“2005年是上柴的调整年。”
几乎有目共睹。2005年,上柴不仅顺利推出了客车动力“琅驰”发动机,而且闪电般重组了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和綦江綦齿锻造有限公司。至此人们可以发现:经过调整,上柴在一步步接近曾经制定的目标。
更令白洪法有胜算信心的是,这一切上柴并非如外界所看到的才刚刚开始。实际上,上柴也许早于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在最近的会议上白洪法就曾十分自豪地表示:“关于綦齿的收购我们在收购前已经作了两年的准备工作,一切都是有步骤、有‘预谋’的。”
最近,又有坊间传言,上柴有可能与红岩牵手,共谋发展大计。然而,对于此消息上柴并未给予任何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上柴最终与谁牵手,上柴的产业布局终将都会得以实施。对于一向强调“一个产品、一个市场可以输,但战略不能输”的白洪法来说,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上柴新打算
眼下,打好了技术、人才基础以及瞄准市场定位的上柴,又有了新的动作和打算:打造国际化的上柴品牌。
近一年来,不论是在上柴对外公开的网站上,还是其出席的各种展会上以及小到员工手中的名片,都是经过专业而细致的设计。此外,更能证明上柴这一决心的是:几乎在成立上柴动力工程研究院的同时,上柴动力学院同时宣告成立。
据动力学院副院长伍昌宏介绍:“动力学院主要负责品牌推广、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和用户培训、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
诚如白洪法在答记者问时所说的:“品牌做起来不容易,我有很多亲身的感受。品牌就是你的质量、你的服务。看到这个牌子就信任,这是长期给用户带来的价值。目前我们上柴发动机要打造品牌,就是要技术创新,这是一个最大的槛。没有技术就没有基因,所以我们上柴把技术看作品牌的一个基因,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品牌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概念,还包括很多很多,我们上柴最急于要做的是技术,但是对其它相关联的方面也将齐头并进!”
“品牌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技术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上柴成为国际品牌是迟早之事。”白洪法挥了个强有力的手势,表达着他内心激烈的情感。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