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全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运行呈现出持续平稳发展态势。
    一、2005年1-11月汽车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1、产销继续保持增长
    2005年1-11月汽车产销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继续增长。 从月度产销量来看,除2月比去年同期减少10.8万辆以外,其它各月产销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对月度同比增长率分析比较,显示出四季度将好于前三季度;这主要是因为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而当前汽车市场相对平稳,2005年下半年整个汽车产销增幅高于上半年。
    2005年1-11月,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和北汽分别销售86.97万辆、80.72万辆、65.85万辆、56.64辆和54.20万辆,上述五家企业累计销售306.54万辆,占总量的67.3%。
    2、乘用车产品结构向节能型转变
    2005年1-11月,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分别为16.4%和19.48%;其中:1升以下乘用车产销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94%和13.46%,占乘用车比重24.2%;1升以下基本型乘用车(轿车)比去年同增长了13.11万辆,占1升以下乘用车比重提高了12.81个百分点,拉动乘用车销售增长4.46个百分点。1升至1.6升乘用车产销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16%和34.74%,与上年同期相比占乘用车比重提高4.74个百分点,达到41.88%;拉动乘用车销售增长12.9个百分点。
    2005年1-11月,北京现代销售同比增长58.81%,增长7.5万辆;东风日产乘用车销售同比增长167.89%,增长8.8万辆;奇瑞汽车公司销售同比增长100%,增长7.97万辆;一汽夏利(行情,论坛)销售同比增长51.59%,增长5.8万辆;神龙汽车公司销售同比增长64.86%,增长5万辆;吉利集团销售同比增长48.66%,增长4.3万辆。
    3、商用车产销下滑
    2005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同比下降分别为1.14%和1.21%;其中:客车产销同比下降5.07%和4.66%;客车中的中轻型客车产销持续下降(中型客车下降6.16%和5.45%,轻型客车下降7.29%和6.85%),而大型客车产销同比增长分别为16.65%和16.94%,带动大型客车增长的主要产品是大型城市客车和大型长途客车(大型城市客车产销同比增长为23.95%和23.2%,大型长途客车产销同比增长为15.02%和17.07%)。大型客车生产企业中郑州宇通业绩最好,产销增长为36.33%和36.08%。
    货车总体呈上升态势,产销同比增长4.06%和4.11%,但重型货车在下滑,产销分别下降38.8%和33.67%;2005年上半年,国家对过热行业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新增项目投资减少,重型货车的市场受到很大影响。
    4、摩托车产销平稳增长
    2005年7月1日,二期排放标准、新噪声限值和"一车一号"新版合格证已同时强制贯彻执行,新标准实施以来,摩托车行业整体运行比较平稳,三季度好于一、二季度;此外,行业内重点企业仍维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二家的摩托车企业产量占总量的71%。
    5、销售收入增幅较小,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降
    2005年1-10月,全行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70亿元,利润总额大幅下降,1-10月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61.35亿元,同比下降36.62%,下降额为233.33亿元;与上年同期增长1.5%相比,下降了37.7个百分点。全行业呈现增产不增收,而且利润大幅下滑。
    6、出口增长
    商务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公布的汽车进出口数据显示,2005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了进口量。根据商务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公布的汽车进出口数据,2005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13.5万辆,增长133.6%;同期汽车进口12.8万辆,下降11.6%,汽车出口量超过进口量达7000辆。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原材料涨价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加工工业出厂价格指数。2002-2004年两者差距分别为0.8、0.6和6.6个百分点,2005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到7个百分点;热轧薄板1-6月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15.4%,冷轧薄板1-6月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32.2%;近期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仍在高位运行。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长时间持续上涨,汽车行业消化能力已接近极限,利润大幅下滑,经营成果受到严重影响。
    2、自主创新能力弱
    汽车产业重生产能力的形成轻创新能力的提高、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硬件投入轻基础研究、重整车轻零部件现象严重;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过度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很弱。产品水平与跨国公司亦有很大差距。
    从产出的角度看,我国零部件生产集中度低,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有他们的1/10;另外,生产配套率低于国际水平,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率为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我国零部件产业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不能与整车厂同步开发,二是不能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三是不能实现系统化、模块化运作,四是不能形成零部件产业专业化集群,五是不能与跨国零部件大集团进行竞争。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汽车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摩托车出口缺乏规范
    上年我国摩托车(整车)出口企业达555家,出口量为311多万辆;其中出口量不足1000辆的企业334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出口10万辆以上的5家,出口2万辆以上的21家,出口1万辆以上的32家,分别占出口总量的25%、52%和58%。除摩托车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外,大量的流通贸易商在经营摩托车出口;形成低价竞争现象严重,销售后服务承诺难以兑现,品牌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为境外拼装、套牌(包括中国品牌和日本等外国品牌)间接提供便利。中国摩托车品牌国外的培育和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出口效益也在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