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 (记者 王宇)备受瞩目的铁矿石谈判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虽然对在6月初的谈判结果中我国是否接受19%的涨价协议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连续几年的年度价格谈判中,我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铁矿石买入国,并没有主导产品的进口价格。 而如果把铁矿石贸易放到全球原材料贸易大背景中,就可以发现,铁矿石价格的节节高涨,是近年来全球原材料价格普涨的一个缩影,而这些已成为阻碍我国外贸健康发展的一大隐忧。
2002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开始上升,铁矿石、原油、铜的价格都出现了较大涨幅。体现全球主要商品交易价格的路透商品指数显示,2005年1月3日该指数为1571.30点,到2006年1月3日达到1794.66点,到5月中旬,已达到2042点,涨幅惊人。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梅新育认为,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牛市的形成有其基本面的支撑:2002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相继走出萧条,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尤其是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势不减,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从微弱走向强劲,日本经济全面摆脱了泡沫经济破灭后持续10余年的萧条,经济指标屡创新高,中国经济增长幅度远远超过预期。
美元走软背景下国际游资寻找新的出口,也导致了全球资源价格的走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期货证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认为,近几年来美国过大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促使美元大幅贬值;美国大量发行货币,导致全球储蓄供大于求,国际游资开始大量流向资源型商品市场。2005年上半年,美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提高了35%,能源交易量提高了31.6%,有色金属交易量提高了18.3%,这是大量资金涌向资源型商品市场的结果。
分析人士认为,原材料价格的节节高涨,必将对我国近期外贸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初级产品的国际买卖将会越发有利于卖方市场,我国较容易陷入“买东西价格总是要涨,卖东西价格总是被压低”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国际初级产品的持续牛市,还会吸引国际游资不断炒作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改变“商品价格由供求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
毫无疑问,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有可能把成本压力转移到国内上下游产业,部分企业会出现经营困难,带来就业压力;原材料价格走高还会拉高消费品价格,给国民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
一个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状是:受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我国外贸依存度依然会保持在高位,将继续长期扮演“国际买家”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措施扭转我国在国际原材料贸易中的不利局面,已是迫在眉睫。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张小瑜、白明等专家建议,我国必须增加对国际市场价格制定过程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储备,抑制国内过热需求和不合理使用,增加对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的自我调控能力;对买卖双方市场的聚集力量进行对比,在合作与竞争中把握好分寸,争取最优惠采购价格;建立与重要资源性商品出口国之间的紧俏资源置换关系,实行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在强化国际定价权过程中实现双赢;改变进出口过程中的无序局面。
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增强对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以更灵活、经济的手段,对国家供应不足的资源加以调配。还要增强谈判能力,建立有效的价格发现和确定机制。(完)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