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距北京120公里,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又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还是北方十几个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人工港,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要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
根据天津市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天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达到11700亿元以上,超过“十五”时期5400亿元的一倍以上。目前天津各方面已经筹划和提出的大项目共有1400多个,据了解,在“十一五”时期,天津将着重加大工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农业及小城镇建设、社会事业五个方面的投入。
发展京津冀区域 升格为国家战略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个新亮点,早在2005年11月中旬,国家即已正式启动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的区域规划编制,京津冀区域发展由此升格为国家战略,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圈却出人意料地落选。
对此,权威专家分析认为,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都涉及三个省市,行政壁垒已经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作为世界第6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成型,区域合作“条件最好”;而京津冀区域协调则迫在眉睫,区域规划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统计数据显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地位、科技地位正在悄悄滑落。
在科技投入方面,与1997年的数据相比,2001年京津冀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筹集额均出现下滑;而长三角、珠三角的相同指标则获得上升。
同时,京津冀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由经济指标看,目前京津冀的整体经济地位还没有明显的下降,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实力正在下降,而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下降,必然会加剧这种趋势。
由此,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室的三位专家巨文忠、任锦鸾、田野最近撰文指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迫在眉睫。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订者、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则指出,京津冀地区从城市研究到区域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有关“大北京”的研究是在1996年的一次国际会议正式提出的。这一地区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以区域的观念对待城市化的问题。要明确走出同心圆的战略,不仅是北京,天津也是如此,天津也要建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工业投入预计4000亿元左右
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计划对六大优势产业投入2400亿元。一是建设国家级重化工基地,投入1400亿元,建设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及相关配套工程、渤化集团与大乙烯对接项目等。二是建设现代冶金产业基地,投入400亿元。三是建设汽车制造基地,投入130亿元,建设20万辆新花冠、30万辆SUV、15万辆轻型客车等整车项目,21.6万台ZZ发动机项目以及相关配套零部件项目。四是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投入300亿元。
以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项目为例,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前期投资准备阶段,已完成10多亿元的建设投资。
据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今年正式开工建设后,将分阶段实施工程项目,于2008年底建成并投产。届时,天津石化乙烯总规模将达到120万吨,炼油能力达到1250万吨,每年可生产高质量、高规格的石油、石化和化纤产品1200万吨。并带动下游产业及配套工程投资约1000亿元,利税230亿元。
天津大乙烯项目的核准及投资建设呈现出4大特点:一是为标志性项目。该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国家启动天津滨海新区新一轮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二是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为250亿元的大乙烯项目,不仅是天津,也是国内有史以来的最大工业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262亿元,可拉动天津市工业总产值增长4个百分点;三是节约生态型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不新增1吨地表淡水,不占用1亩良田,充分利用153公里海岸线旁的滩涂荒地,完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工程建设;四是为地方提供原料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乙烯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地方提供200万吨、10多个品种的石化原料,同时将改变天津化学工业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的局面。
基础设施投入预计2600亿元左右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成为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一步棋。为此,天津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及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已经顺利奠基,这标志着天津港“十一五”期间建设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开放度保税港区的进程已经开始。
天津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是天津港进一步提升港口等级,向更大型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天津大乙烯项目的重要依托项目。
该工程将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1座,设计年进口原油2000万吨。主要包括:码头工程、引桥、输油管线、港池疏浚、工艺系统及其它配套设施。
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则位于东疆港区西部南侧岸线,岸线长2300米,将建设6个10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00万TEU,远期预留苏伊士型集装箱船停靠的可能。该工程是东疆港区开发建设标志性工程,使天津港不仅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装卸设施,而且装卸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将有力推动保税港区的建设步伐,加速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为天津港成为区域性集装箱航运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海港建设方面,天津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入225亿元,主要建设100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平方公里东疆保税港等项目。
除此之外,天津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一、空港建设,投入26亿元,对天津机场改扩建。二、铁路建设,投入220亿元,实施黄万铁路扩建和蓟港铁路扩能,建设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项目。三、公路建设,投入350亿元,主要建设增强滨海新区辐射功能的“四横四纵”高速公路网等项目。四、电力项目,投入800亿元,主要建设北疆电厂一期工程,装机能力220万千瓦;在城区四周建设东北郊、陈塘庄、杨柳青、军粮城等四个热电联产项目,装机能力240万千瓦;实施500千伏和220千伏以下电网改造工程,新增主变压器容量3.6万兆伏安等。五、城市公用设施项目,投入1000亿元,主要建设中心城区快速路、环外环快速路、海河综合开发基础设施等城市路网工程、地铁二期、津滨水厂、公交场站和停车楼等公用设施项目。
现代服务业投入——预计3300亿元左右
为建立现代服务体系,天津市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项目包括,一、建设现代物流设施,投入200亿元,主要建设天津港北疆集装箱物流中心、南疆散货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二期工程、空港物流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二、建设休闲旅游设施,投入400亿元,主要建设12个近代文化旅游板块、国际游乐港等。三、房地产项目,投入2700亿元,重点建设海河综合开发节点、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等公共设施,竣工面积2000万平方米;扩大普通商品住宅供给,竣工面积7000万平方米。
其中,商业设施投资总额将达900亿元,人均商业面积将由0.9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以上。
首要任务是推进海河商业综合开发。按海河开发总体规划,着力建设传统文化商贸区、都市消费娱乐区、中心商务商贸区等几大功能区,使海河两岸商贸设施总建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
目前天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治理海河行动,正在海河两岸的天津8个城区实施。
在天津市通过的海河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中,拟投资1800亿元在3到5年的时间内,将海河建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和景观带,使其不仅具有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等功能,更具备旅游、休闲和发展三产服务业的功能。
整个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大量资金,将主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筹集。来源包括开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和各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
按照总体规划,海河治理一期启动工程,以建设海河上游段的基础设施为重点,将建设总长度为20.6公里的10条道路;新建4座桥梁,改造2座桥梁;治理海河水体污染和堤岸改造等。一期工程需投入资金36.18亿元。整个启动工程到2007年结束,启动工程拟投资196亿元。
农业、小城镇建设和土地资源开发投入——预计1010亿元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天津市从今年开始将高水平规划建设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这11个新城是: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新城;与此同时,建设好全市30个中心镇以及一批新村。
为此,天津市今年新建住宅楼将超过600万平方米,修建地下给排水管道80万延米、供暖管道24万延米,建成6座变电站、8个垃圾处理场和5个污水处理厂,新城和中心镇的住宅成套率、居民生活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63%、88%和55%。新建、扩建津滨、凌庄子等70座水厂,到2010年,自来水管网入户率力争达到100%。
为提高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载体功能,天津市将继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大城市连接新城、辐射新农村的城镇体系。具体为: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基本实现城市快速路联网,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从今年开始,搞好新城和中心镇生态和环境建设。在重点城镇建设一批小型公园、景点和景观带,建设亲近自然、适于人居的城镇和社区。
在“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共计划投入600亿元,以宅基地换房为主导模式,投入500亿元,建设华明、小站、大良等一批示范小城镇。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投入100亿元,打造现代化农业设施。
除此之外,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还计划投入170亿元,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市内配套项目,加快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等治理工程。
社会事业投入——预计700亿元左右
天津市在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一、文化设施,投入100亿元,主要建设少儿文艺中心、京剧院、数字电视大厦等。二、教育设施,投入230亿元,继续对高教和普教实施结构调整。三、卫生设施,投入130亿元,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扩建100多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新天津医院、中心妇产科医院、公安医院等。四、体育设施,投入60亿元,建成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水上运动中心以及一批区域性体育场馆。五、公检法等政权建设项目,投入80亿元。
中国面临再平衡挑战
中国再平衡的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济目前对出口和固定投资的依赖性过大,这两个板块目前共占中国GDP的 70%至80%;而且,两者仍然以大约25%的年增长率继续增长。如果让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就会有威胁。多年快速的出口增长已导致了严重的贸易磨擦并且加大了保护主义的风险。如果中国的出口继续无限制地增长,这些压力只会增大。最近华盛顿从政治层面施加的压力,仅仅是规模可能更大得多的冰山的一角。
此外,投资如果持续猛增,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中国在钢铁、机动车、铝、水泥和化工领域的产能过剩情况已经很明显。未来,如果按照每年25% 幅度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在中国GDP 中所占的比例(2005 年达到45%)将会有突破50%上限的危险。即使在日本和韩国以前经济发展全盛时期,这一比例也从来没有超过45% 。
另一方面,中国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模式的可持续性也令人置疑。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的外部矛盾越来越令人担忧。尤其是过去4年,工业产出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6% 。制造活动的无限制增长已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恶化、工人安全问题和中国战略性原材料供应链的间歇性瓶颈,特别是石油和工业用金属。
近几年来,中国在全球多个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比重大幅度上升——致使原材料价格猛涨并给许多企业造成严重的成本压力。这些不断加剧的外部矛盾充分表明,中国已开始承受其本身成功所造成的种种压力。2006年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令人惊讶的10.2% 年增长率,这仅仅证明了会有这种可能性。增长率越高,外部矛盾就越令人担忧。
同样,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占2005 年GDP 47.3%)和服务业(占40.3%) 的组合还表明,中国经济在另一个层面也出现了扭曲。按照定义,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因此,对于中国创造就业的挑战来说,服务业会有很大的机会。然而,以制造业主导的增长势头却使中国走向了另一条路——事实上是向增长倾斜,而不是重视就业。这与以改革为导向的体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不断在裁员。
中国所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增长,而不是劳动节约型增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更好良方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只有实现经济组合的转变,中国才能纠正这些失衡现象,避免可能造成的不稳定影响。
再平衡策略
好消息是,中国的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十一五”规划谈到的全是即将进行的中国经济再平衡问题。它突出强调了再平衡的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是适当调整总的发展目标。该规划提出到2010年实际GDP平均增长7.5%,这明显低于前25年9.5% 的平均增幅。这不应被看作是令人担忧的下降,而应被看作是为提高中国增长质量而做出的努力。把增长目标从数量转到质量,应当被看作是中国坚持改革承诺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准备在未来五年调整GDP增长的组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率先强调了增加消费和服务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的必要性。他还强调了加强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地区的医疗和教育。要完善收入保障,进而降低过度的预防性储蓄。中国经济活动组合将发生转变在数字和时间上可能产生的差异, 与未来五年比较温和的GDP增长目标是一致的。这反映了在新增消费支持到位之前,来自出口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动力可能已减退。
金融改革是中国再平衡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到目前为止,重点主要是放在银行业改革上。然而资本市场也是同样急切地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最近,货币改革已引起相当大的注意,这部分体现在与美国日益紧张的双边贸易关系上。中国于2005 年7 月开始实行新的外汇体制,这是在这方面迈出的令人鼓舞的第一步。与此有关的是,中国高层金融管理部门对外汇储备积累过多表示了担心。对实际经济进行再平衡,增加国内消费,将会使中国进口实现更快的增长,同时缩小贸易顺差并降低外汇储备积累的增速。因此,对实际经济进行再平衡可以使中国在扩大和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上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但是,许多外国的政治家——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家——认为大幅度和快速的货币升值应是中国再平衡策略的核心。由于中国在金融领域进行的改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中国担心大幅度的货币调整有可能对体制的稳定造成冲击,尤其是对银行体系和国内中国公司外部风险承担造成影响。我认为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只要中国在把经济增长组合从外需转向内需上取得进展,再平衡就会成功。战术由中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贯承诺的让货币循序渐进的升值看来十分有道理,也很可取。
影响
中国再平衡将对中国以至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从出口和投资转向消费,再加上这种再平衡所意味的总体GDP 增长的适度调低,很可能会在世界范围产生三个潜在、极为重要影响。
大宗商品市场投资增长放缓可能会减低中国在众多工业商品市场需求一方的影响力。2005年,中国虽然仅占世界GDP的4%左右,其对铝的需求约占全球总量的25%,铜、钢铁和煤的需求约占全球总消耗量的30%~35%。按照“十一五”规划,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活动的速度将会放缓,工业原材料市场需求方面的压力也会随之缓解,这意味着商品价格上涨风险会下降。中国在新的五年规划中还提到将致力节约能源——目标是在未来五年把每GDP单位的能源耗用量降低20%,同样可能会推低油价和成品油价格。
货币与贸易紧张关系
由于要进行再平衡,中国可能会更倾向于人民币升值,把它作为促进从过度出口增长的转变和刺激内需的一个手段。升值的幅度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将仍然取决于其金融系统是否稳定。拉动消费的举措也会增加中国进口的需求,降低中国的净出口顺差,进而为日本、台湾和韩国等主要亚洲贸易伙伴提供支持。人民币升值加上外贸顺差减少,应能有助于缓和目前国际社会逐渐形成的一股反华贸易情绪。
中国的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不会在一夜间改变。然而他们将在未来的3~5年担当重要角色。发改委马凯主任强调,重点将首先是建立消费市场的基本设施。这意味着重点将放在涉及分销和运输服务的劳动力密集行业上——表明了机遇不只存在于批发、零售和全国性运输业,同时也存在于以电子通讯为本的贸易零售系统。以人民收入和安全网保障得到改善为前提,中国消费品行业在未来几年的成长,应体现在价值链上从软产品到硬产品的迅速提升。
风险与希望
中国的增长模式已经到极限,现在该进行再平衡了。这种中途进行的调整并不是没有危险。与以往一样,对稳定构成的风险是排在第一位的危险,而且国有企业继续分崩离析,失业率上升的风险仍然是这方面最大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不能轻视依靠出口和投资支撑的转型——尤其在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下。过去25年增幅为9. 5%,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设想,到2010 年期间增幅要降到7.5%。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一直被视为中国解决改革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最有效的良方。对于一个每年需要新增大约800万就业岗位才能保持城市失业率稳定的经济体来说,让增长减速是了不得的事情。
好消息是,中国要信守改革的承诺,并不需要达到9.5% 的增长———7.5% 刚好合适。我认为中国能够应对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理由:第一,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进展顺利,每年下岗人数近期有所下降, 大约为200 万工人——与以前每年近700 万人下岗相比大大降低。第二,新规划中强调服务业是特别令人鼓舞的,因为它要刺激的是经济活动中劳动力最密集的行业。由于这两个原因,中国在不影响改革重点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抵御经济再平衡所造成的冲击。
中国必须直接面对再平衡的挑战。如果一切都按规划实施,不仅目前过大的增长压力可以得到缓解,而且中国还可以实现从注重增长数量向注重增长质量的重要转变。其结果将是增强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增长动力,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