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费涨了、水费涨了、出租车费涨了…… 似乎所有东西都在往上涨 除了工资岿然不动 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还压在肩上 活着的成本越来越高 谁在推动涨价? 我们该如何面对?
记者 谢海涛 实习生 周长天 王帅
又涨价了!“啊!涨啦,涨啦,涨啦!电费没有停,电费又涨价了。 不要给没有家用电器的人任何的机会,伟大的中国电力!他们继承了只涨不跌的光荣传统!部门利益、价格垄断、行业壁垒、暗箱操作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看着网上的电费涨价之“黄健翔”搞笑版,上海一家报社的编辑小陆却笑不出来:靠,又涨价了。
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下发特急文件,6月30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4.94元/千度。全国各地的居民用电价格都将相应调整,上海居民电价已从每度0.61元调整到0.617元。小陆5月份用电450度,电费280元,涨价之后,他每个月要多交3元左右。
钱虽不多,但小陆觉得郁闷。他在MSN签名档上写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能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诚信下降的年代,也是一个涨价的时代。”
5月11日,上海出租车起租价由10元/3公里涨到了11元/3公里;5月20日,北京出租车开始由每公里1.60元调整为2元,此举被骂为“垄断下的蛋”;而此前是油价一直在涨,汽油价格在13个月内连跳6次,每升从2元多到突破了5元。
房子似乎一直在涨价,4月份全国70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6%;装修房子用的空调涨价了,安装空调用的铜管涨价了,铝合金门窗、电线、门锁等,都跟着涨价了。其背后的含义是:七成新人买不起房,三成买房靠“啃老”。高房价,已成为压在当今中国市民身上“最重的大山”。
水也涨价了。广州的朋友说,从1月起,他所在小区的水价由0.9元/立方米调整为1.95元/立方米。北京的朋友说,北京的综合水价早在2005年就调到3.7元/立方米。
苹果涨价了,蔬菜涨价了,白砂糖涨价了,可口可乐涨价了,茅台也涨价了。布达拉宫的门票涨价了,山山水水都涨价了。小陆感叹:你的衣食住行,似乎都赶上了涨价的时代。而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这新三座大山还压在肩上,活着的成本似乎越来越高了。
无奈之后的悲愤
“一个幽灵,一个涨价的幽灵,在城市的上空游荡。它投下的阴影,使老百姓如惊弓之鸟。”有人这样形容涨价给生活带来的困境。
只见物价涨,不见工资上,有什么办法呢?作为老百姓,对涨价的反应多是无奈。一位网友曾这样调侃:从今以后,少吃菜多吃饭;用水“一三五一把,二四六干擦”;取暖基本靠抖,纳凉基本靠手,出门基本靠走。
涨价时代的生活成本有多高?有人推算,不吃不喝工作10年,娶一个南京老婆的成本核算,大约要70万元;讨一个上海老婆的成本大概是140万元;讨一个北京老婆的成本大概是106万元。这成本里面包括购房、办喜酒、恋爱成本等,这是涨价时代的婚姻。
搜狐“我家理财”讨论区一则帖子,似乎颇能概括无奈之后的悲愤:水果涨价可以不吃、蔬菜涨价可以就吃面条馒头,汽油涨价难道走路上班?
工作越来越难找,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就像温水中的青蛙,在一点一点上涨的生存成本面前,生活水平已经一再倒退了。我们又回到几十年前,算计吃穿住行,租房挤公交,甚至不能生病失业,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如果这种涨价继续下去,我们面临的将是什么呢?
谁在推动涨价?
每涨价一次,小陆的心就紧绷一次,觉得生活水准在不断往下降,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
为什么会涨价呢?电涨价了,发改委说,是为疏导电价矛盾、筹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水涨价了,据说是为了提高节水意识;出租车涨价了,据说是因为汽油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关于涨价,似乎每一个行业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
专家出来分析,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继续在高位运行,黄金、有色金属、橡胶、原木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对居民生活影响日益凸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也说话了,“今后,资源价格要逐步提高,价格要体现资源的稀缺性。”随着资源定价体制改革的深化,客观上又将进一步促进水、能源、矿产、土地等资源价值的重估,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物价指数的上涨,如近期的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成品油调价、煤电价格连动以及铜价诱发电器厂商涨价等。
但是,涨价就意味着与国际接轨吗?是谁推动了涨价的多米诺骨牌?消费者似乎另有看法。一种普遍性的看法是,涨价的根源在于垄断。垄断企业以原料上涨为借口涨价,成品油一涨价,工业、交通行业都跟着涨价;化肥一涨价,粮食、水果都贵了……现在物价上涨不是老百姓需求旺盛造成的,而是行业巨头操纵市场造成的。垄断不破,涨价不止。
一味涨价只能造成经济和社会的恶性循环。在一个涨价的年代,如何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如何保持社会和谐?老百姓怎么办?国家又该怎样出招?一切似乎不容回避。
无法承受的涨价之痛
记者 陈建利
“除了工资,什么都涨!”这是一位广州市民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心声,相信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心态。
特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压力本就很重,而与生活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更是层层加重压力。
更无奈的,恐怕还来自对未来的预期。谁都不知道,涨价到底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没有人告诉我们,也没有谁能向我们保证什么。
除了工资,什么都涨
Fanny(广州 市民)
大概是前年年终,我发现儿子越来越大了,他需要活动空间,我们的房子才60多平米,感觉有点太小了,我就萌生了换房的念头。后来因为开店,就打消了换房的念头,当然,也错失了良机。那时我们小区别墅才三四十万一套,我嫌贵,结果呢,拖到去年,再去看,已经涨到五十万,今年计划一定要换房时,发现已经涨到六七十万,跟疯了一样。
本来要是不涨价,我起码可以买套大房子,再买辆车。现在呢,车不敢买,因为油在升价,还有停车费、罚款也在天天升价。儿子上学要高学费,小区学校一学期就八千多,这是现在的价,还不知道明年是怎么样的。这个世界啊,真是不知道怎么了,连银行费用也在涨,加这个费那个费,还带一套套理由。总之,除了工资,什么都涨。
电价涨点没关系,能正常供应就好
李全(深圳 工厂主)
听说广东的工业用电价格可能要上涨,每度大概涨2分钱左右。像我们这种中等规模的电子器械厂,实际每个月的成本就是增加了几千块钱,影响并不是很大,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最令我苦恼的是用电不能正常供应。由于深圳的制造业比较集中,人口稠密,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量都很大,供电不足已是这个地区近年来最头疼的问题。深圳关外及一些周边地区的工业用电,一般是一个星期停一天,也有停两天或者三天的。一些规模大一些的电子厂,大都自购了发电机,以保证工厂的正常运行。
我们这个工业区还好点,一周一般停电一天。但前段时间,突然一周停电两天,有时甚至是三天,我就有点吃不消了。当时打算也买发电机,但一算,自己发电成本要高20%-30%。还好这个星期,供电又回复了原来的状态,一周只停一天。我去问过供电局的人,他们说近期供电压力可能会减小,我对此也是半信半疑,只是希望能早日保证正常供应。
择校费飞涨之痛
王静(北京 教师)
择校费近年来在飞速上涨。在海淀这个地方,重点小学往往都要五六万,差一点的也要三四万,而这还是能找到关系的,没有关系的还要交更多的钱。这么高的择校费,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是多大的压力!?而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每上升一个台阶,教育费用都要提高一个层级。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和亲戚,都在为将来的孩子教育支出而存钱。
我家孩子在海淀区前进小学上学,今年读三年级。他们学校办了外教班,要上这个班,每年要交两千多块钱。虽然学校说是完全自愿,但现在不学英语能行吗?为了孩子的前途,有条件的家庭基本上报了,当然,我们也没有例外。
出租车涨价只是序曲
萧树(上海 市民)
酝酿了许久之后,上海的出租车终于在今年4月份涨了价。起步费从10元涨到11元,每公里单价上涨0.1元。
对我来说,出租车的涨价影响不是很大。我和周围的朋友聊这事,他们也都说,涨这点钱无所谓,但都认为政府把油价上涨后对司机造成的影响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我之前打车,和司机闲聊,说涨价了,对他们会不会有帮助?他们反过来问我,出租车费的涨价幅度和油价的上涨幅度,哪个更高?这些司机说,他们真正希望的,是公司能减少一些管理费。只是这涉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所以最后只能提价了。
老百姓担心的是,以后油价涨了,是否打车费用就跟着再涨。因为这次调价后,好像有官方的口风,说是觉得调价幅度不够高,并且明确说,以后打车价格会根据油价灵活应对。这说明油价再涨,打车价格就会跟着涨。我估计,只要油价再涨,打车价格肯定会继续上调,因为政府不会再继续增加对司机的补贴了。所以今年的出租车涨价可能只是一个序曲,而老百姓在意的是未来打车费用走势。
网友调查:北京出租车应不应该调价?
不清楚2.47%
不应该67.16%
应该30.38%
房价、油价的快速上涨是否会影响到你买房、购车的计划?
不会20.45%
会79.55%
住房、医疗、教育成本的上升是否影响你其他方面的消费?
没影响4.55%
有很大影响59.09%
有点影响36.36%
你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是
买房50%
生病22.73%
养老15.91%
日常生活花销6.82%
教育4.55%
高价时代如何自处?
冯维江
据说通货膨胀的幽灵正在地球上空游荡,并且随时准备俯冲下来给人们一场“惊喜”。
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反应。5月份的中国消费价格数据显示,CPI同比涨幅较上月虽有上升,也不过才1.4%,许多居民觉得这个数值与自己对物价大幅攀升的切身体验相悖。统计学者介绍说,CPI篮子与人们通常感受到的涨价品并不完全重合,上述背离在所难免。显然这意味着分析消费物价指数对缓解大众情绪于事无补,人们需要知道:高价从何处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托马斯·谢林在《冲突的战略》中提出,共享经验、文化或认知的人,会对一些事情达成基本的默契。那些人们所默认的事情,被称为聚焦点(a focal point)。民众关于物价,也存在聚焦点,而且它们未必全然反映到CPI之中。
聚焦点之一是房价。根据统计口径,商品住宅被认为是投资品,其价格不计入CPI。不过事关安身立命之所,滋事体大,人们还是禁不住要问房价为何居高不下。对此经济学家们有诸多解释。笔者认为还需要补充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当前城市房价上涨,也许上个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2)难辞其咎。艰苦和不确定的环境会令许多未婚男女延迟婚姻,也会令许多已婚男女延迟生育,而困难时期之后的恢复性繁荣将带来补偿性的生育高峰,由此形成1960年代上半期的婴儿潮(baby boom)。1980年代,上一个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生育期,而他们的子女形成进入21世纪之后当前新的婚龄(育龄)峰。由于1980年代婴儿潮时没有商品房的说法,购房的欲求顺延至这一代人释放。不难看到,城市中许多买房结婚或者生育子女的年轻人,要么“借”父母的钱,要么通过银行借别人的父母的钱。两个人口高峰世代积累的购房需求高峰,在21世纪初新的婴儿潮前夕来临。这个因素带来的房价上涨具有较大的刚性。
聚焦点之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液化气等商品的价格。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但从CPI看,幅度似乎仍然“可以接受”。问题在于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较少看到那些初级产品的价格。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5%,而这些原材料以及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又是由强有力的国际既得利益集团所操纵的。美元超额供给导致的全球货币超发,与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相交织,将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向对原材料需求较大、但同时缺乏定价权的发展中国家。原材料等产品价格的上扬,经过一定的时滞,必然会传递到国内的CPI上,从近三个月的情况看,这种效应已经渐有反映。所以,从趋势来看,也许我们不得不做好高价时代驾临并在一段时间内伴随我们的准备。
对政府而言,自然可以采取一些宏观措施来对某些行业施加影响,也不妨就原材料、大宗商品等战略资源与国际利益集团开展合作博弈,来改善自身在谈判中的不利地位,这些尽可以由“肉食者”谋之。
但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在高价时代如何自处呢?也许我们可以在价格约束的条件下,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某些改变。也许我们可以更节约一点,可以用一些“经济”的消费习惯去替代原先较为“阔绰”的消费习惯。也许我们还可以安慰自己:温和的价格上涨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不管怎样,做好我们能够做的,无论高价的列车驶向哪里,我们都可以在车上占据一个尽量安稳一些的位置。
高价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姚中秋
谁也没有料到,在市场化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民众不得不再次面对若干生活必需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痛苦现实。
市场化涨价不足虑
价格上涨的动力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外生的,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制成品价格上涨,比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国内汽油价格上涨,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导致国内钢铁价格上涨。第二类是内生的,比如,电力、教育、医疗等领域价格上涨就完全由国内因素推动。
价格变动的调节方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市场自然调节。如果一个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则即使面对国际原料涨价,国内成品价格上涨幅度也远低于国际原料涨价幅度,甚至有涨有跌。钢铁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今年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又上涨了19%,但钢铁价格大概不会上涨。这其实正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企业定价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的竞争格局,竞争压力会迫使钢铁企业自行消化原料上涨带来的新增成本,而不敢贪婪地提高价格。因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产品价格上涨并不足虑,因为,这种价格上涨注定了是短暂的。
但如果是第二种——政府定价,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比如,政府定价的油价、电价,就只有涨而没有跌。类似的,药品价格、医疗与教育服务价格也在政府定价范围内,同样是疯狂上涨。对于那些一看到价格上涨即呼吁政府控制价格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残酷但却一点也不意外的事实。
政府上调成品油、电力价格,似乎蛮有道理: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实现经济的超越式发展,同时也为了维持低效率的国有工业体系,政府通过种种方式人为地压低资源价格。比如,无偿地把矿藏资源给国有企业开采,而在国外,企业为获取这类矿藏开采权需支付不菲的成本。因而,直到今天,政府定价的各类资源价格确实不够合理。如果与国际市场相比,资源价格的不合理性就更明显。资源低价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损害环境与生态,也容易诱发投资过热。政府可能据此认定,必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本轮成品油、电力、水等价格上涨浪潮就是因此启动的。
这一涨价浪潮,自然会提高人们的相应生活成本,迫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消费模式。比如,成品油价格上涨,将使不少刚刚买了私家汽车的人尽可能减少出行次数。电价、水价提高,也会促使人们节约用电、用水。而消费模式的这种变化,确实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垄断产品升价怨气大
这种价格上涨也会带来另一个也许看不见、但相当严重的后果: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此类商品大部分为生活必需品,最贫困的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最敏感,因为这方面的支出在其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最高。从供应方看,从事这类商品生产的企业,均属国有垄断企业,他们的收入在各个行业中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相对而言,他们是富人。而根据现在的制度安排,价格上涨的全部收益都将归垄断企业所有。这样,上调成品油、水、电价格的结果将是,收入较低的人拿出一部分收入用来补贴收入本来已经较高的人。类似的,医疗、教育等部门服务价格上涨也会造成同样的逆向再分配效应。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政府每次上调价格都遭到媒体的批评和质疑。上调价格固然给垄断企业带来了额外利润,政府也以为价格体系正在趋向合理。但公众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对立情绪却加剧了,人们也怀疑政府没有平等地对待垄断企业利益与公众权益。通过涨价节约资源的积极效应与这一负面后果相比,是否值得,还真是值得仔细权衡。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现有资源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则较低的油、电、水价格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相关企业并未支付相关的资源占用、生态恢复等成本。也正因为此,尽管相对于国际水平,这些产品的国内价格较低,但垄断企业却能给其员工提供相对的高收入。因此,即使要让资源价格升高到足以诱导人们节约资源的程度,也不应让涨价收益归垄断企业,而应当归公众,应当用于支付资源占用成本、用于补偿生态损失。只有这样,政府上调资源价格才会在公众心目中获得正当性。
经济繁荣未能普惠民众
政府定价下的价格单边上涨通常会出乎政策设计者的意料而产生逆向再分配的效应,人为制造的经济繁荣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同样会产生这种效应。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上涨与铁矿石价格,都是需求剧增的结果。而这种需求很大部分来自中国。政府把土地、信贷、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抑制在较低水平,诱发顽固的投资过热,这必然导致国内外资源性商品供应紧张,推动其价格上涨。
繁荣似乎好事,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早就揭示了,繁荣并不会平均地造福于每个人。政府启动的经济繁荣总是从某些特定行业开始,沿着分工链条向其他行业扩散,而各部门所能得到的收益则呈现衰减的趋势,有些部门可能根本得不到收益。基础性产业、资源性产业受益最大,而垄断企业恰恰集中于这些产业,其员工收入本来就比较高;而在产业链条末端的那些部门受益最小,甚至只表现为成本增大,比如一般服务业,而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这些部门。
国内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剧了这一倾向。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社会整体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倾斜、向政府保护和偏爱的企业倾斜,这类企业包括垄断性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普通民众得到的收益较少,有些民众甚至只能得到负收益。可以说,繁荣没有给低收入群体带来新增收入,繁荣所导致的价格上涨还要拿走他们的一部分收入补贴高收入群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