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与中国同行奇瑞(Chery)的内部人士透露,戴姆勒-克莱斯勒正与这家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商展开谈判,拟共同生产道奇(Dodge)品牌的小型车,并在欧美市场进行销售。
单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角度出发,这项计划仅仅是其打造低成本生产基地计划的一小部分。并且该公司正在与多家亚洲制造商洽谈向北美出口小型车事宜,奇瑞不过是其中之一,双方离谈判成功的距离还相当遥远。
然而对于拥有自主品牌,急于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传统汽车工业基地——欧美市场的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来说,这项计划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事实上,早在2005年初,奇瑞就已经与美国著名汽车销售代理商梦幻汽车(Visionary Vehicles)签订协议,预计于2007年开始向欧美市场销售各款新车。
由于在中国的汽车行业中,相当部分属于中外合资性质,如上汽通用、北京现代等,这些企业往往受制于外资母公司的压力,在对外出口方面难有作为。如近期的韩国现代与北京现代竞争向欧洲市场出口中,北京现代之所以最终败下阵来,其根本原因就是韩国母公司希望能将利润留在韩国,而非让中国的子公司发展过于强大。因此,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推动对外出口的重任就落在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民族汽车企业身上。即便将来欧美汽车允许中国子公司对外出口,其本质也是将中国企业看作低成本生产基地,而非国人理想中的拥有自主技术知识产权、乃至自有知名品牌的世界级产业巨头。
但是从目前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族汽车工业即便是在国内也还无法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抗衡。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民族汽车工业的主要竞争手段还停留在原始的低价策略上。其出口的主要方向也集中总体利润偏薄、国际品牌相对不太重视的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看中的还是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但是要想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仅凭低廉的价格是很难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的。毕竟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该地区原有的品牌实力强劲,且早已建立起庞大的事前推广营销、事后维护保养网络,再加上产业贸易技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品牌的进入难于登天。
从去年至今,中国民族汽车产业先后遭遇了“奇瑞出口美国受阻”事件、“江铃碰撞门”事件,以及今年3月份的“吉利废气检测未达标”事件。从事件性质上分析,以上3起事件尚局限于产业技术与资金壁垒,还远未达到在美国市场上与各大品牌同场竞技的时代。
此前曾有媒体将中国奇瑞誉为未来的“丰田第二”。然而翻阅历史,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丰田当年进入美国市场同样经历了相当的波折。1957年第一批丰田皇冠在初抵美国时曾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关注并不能等同于购买,丰田误判了形势,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计划,结果遭致惨败;5年之后,丰田凭借着对美国市场的精心调研和细心的产品设计,一举占领了美国市场。
由此可见,要想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仅凭低价策略和单一的产品设计是难以取胜的;同时也并非只有成熟的品牌才能占领美国市场。只要产品设计得当、符合美国市场的消费口味和技术要求,再加上合理的价格优势,中国民族汽车产业一样可以成功地打开欧美市场,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级的知名汽车品牌。
【相关链接】
2001年,奇瑞第一批轿车出口中东,拉开了征战海外市场的序幕。
2005年,奇瑞又与全球23个国家签署了整车或CKD出口合同。
2006年,长城汽车计划实际完成出口汽车4万辆,并在2007年实现汽车内外销比例1∶1;奇瑞汽车计划今年实现25%的汽车出口规模;吉利甚至制定了10年汽车出口计划,要在2015年实现2/3的汽车出口比例。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