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经新闻

广东水业的发展

  市场导入期:瓶装水堪比油贵

  时报记者 黄丽嫦

  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中叶间(约10年),是广东省瓶装饮用水发展的初级阶段。当时,我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落实使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广东饮用水行业应运而生。

  矿泉水带动广东水业雄起

  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规模化发始于1985年,在此以前全国仅有青岛崂山、内蒙古维纳、广东龙川、辽宁皮口和汤岗子等数家矿泉水厂家生产少量瓶装矿泉水产品。

  诞生于广东的第一瓶矿泉水是龙川的“霍山牌”矿泉水,当时瓶龙川矿泉水在市场上的零售价是3元/瓶,这对于每月只有几十元收入的大众来说,喝瓶装水,是生活中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在1986年以前,广东省还仅有龙川和古兜山两家矿泉水厂,两家企业年产量仅0.6万吨。

  80年代中期,饮用天然矿泉水出现了一定的规模。广东省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会长罗坦告诉记者,饮用水在国外的发展也是由瓶装水发展起来的,那个年代虽然市场上矿泉水的总量不大,但当时也只有矿泉水有国家标准,而且从国外引进中国的也只有矿泉水这个水种。

  1984年深圳益力饮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矿泉水生产,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矿泉水企业之一。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中叶约10年间,全国出现了开发天然矿泉水的高潮,广东也有将近200家矿泉水厂。其中,涌现出麒麟山、益力、佛宝这些名牌产品。1991年6月,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22个省、市、自治区95家矿泉水生产厂生产的各种瓶装饮用天然矿泉水产品进行了复检和考核,最后评出了18种产品作为首届全国天然矿泉水展览会金奖产品,广东的品牌有麒麟牌、粤宝牌等品牌。广东的宇力天然矿泉水也曾被评为首届中国医疗保健精品博览会金奖产品。

  1989年,继1982年国家将饮料作为计划管理产品列为轻工40多个大类产品之一后,《软饮料的分类》国家标准(GBl0789-89)颁布,瓶装矿泉水被定为八大饮料之一。瓶装矿泉水出现一次生产高峰,崂山、椰树、益力、五大连池4家矿泉水厂成立。

  业内人士认为,该阶段的矿泉热,是我国传统饮料品种的创新,不但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带动了社会的消费,也曾给一些有名的品牌企业带来较高的回报。

  比油还贵的奢侈品

  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瓶装饮用水就是饮料,而且是经厂家的引导才从最初的医院特殊用水的角色转变成饮料的定位的。

  那时候很多企业就派出许多一线的销售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拿着一瓶水向马路边的“士多”店的小老板游说--这是一种新式的饮料。“那时候瓶装水就是以饮料来开发的,它刚在市面出现的时候,其价格与当时的食用油等价。”景田总经理周敬良向记者回忆。

  罗坦告诉记者,20年前,瓶装水的价格大概在2-3元之间。在90年代初,市民叶先生曾经经营过小卖部,他向记者表示,当时很多消费者都认为瓶装水是一个很高档的饮料,售价在3块钱左右,自然是问的人多买的人少。

  随着瓶装水市场的慢慢成型,其包装、规格也在慢慢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出现了600ml,555ml和2.5L等多种规格包装的水。1998年,福地看准学校运动群体、都市单身人士、的士司机等人群对瓶装水规格的要求是:600ml太少,2.5L太大,首家推出1.5L规格的产品,成功打开了这些人群的市场。紧接着怡宝、景田、日之泉、大峡谷等品牌纷纷推出1.5L装的产品,1.5L装产品由此在广东饮用水市场掀起一场消费革命。

  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21世纪初,矿泉水、纯净水、山泉水三强初现

  市场进入成长期

  □时报记者 黄丽嫦

  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21世纪初(约8年),是广东饮用水行业发展的第二波浪潮。这个时期,随着纯净水出现,其“纯净”概念深入消费市场,一度占据广东饮用水市场75%以上的份额。形成了矿泉水、纯净水和山泉水等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新格局。而大批瓶装饮用水品牌的出现,带动了广东瓶装饮用水稳步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中期,由于水污染日益加重,消费者对瓶装水的需求不仅局限在出行旅游,而家庭也出现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桶装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也正是桶装水带动了广东饮用水市场成为生活饮用水出现。

  纯净水崭露头角

  纯净水最早出现在60年代的美国。七十年代初美国制造纯净水的工厂已达500多家。

  在欧美以及香港市场,饮用纯净水已经成为一种及其普遍的饮料。而抓住“纯净水”这个新商机的则是广东的怡宝。据业内人士回忆:当时内地只有一些小型的饮料企业生产矿泉水,而且基本上都是用于出口,纯净水饮料更是几乎没有。怡宝敏锐地觉察到纯净水这一产品的市场潜力,1988年,怡宝引进两条国际先进水平的美国PET瓶灌装生产线并于第二年大胆在国内率先推出怡宝纯净水新兴饮料,将一种全新的饮水理念带入了人们的生活。

  但纯净水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还是两三年后的事,当时广东饮用水市场除了少数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由于生产设备、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经常受媒体曝光困扰,影响了消费者信心。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曝光全国瓶装矿泉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只有三成,瓶装水市场开始进入纯净水工业化生产时代。

  广东作为我国纯净水生产的策源地,更是首当其冲地为我国纯净水事业的发展作出劳苦功高的贡献。随着国外膜过滤技术发展和引进,广东瓶装饮用水特别是瓶装饮用纯净水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5年,“安吉尔”公司在国内推出了“净水屋”生产瓶(桶)装纯净水配套设备,成功地在全国建立几千个瓶装饮用纯净水作坊工厂“净水屋”,一度占据广东瓶装饮用水75%以上的份额,推动了广东瓶(桶)装饮用水的发展。

  据统计,从90年代初起步至1997年,广东已建100多家纯净水生产企业,年产销量50万吨以上,占全国半壁江山。当时稳座全省第一把交椅的乐百氏集团向全国进军,年产纯净水72万吨,还有怡宝、景田、飘雪、永隆等作为全省名优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1998年国家颁布《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本标准系瓶装饮用纯净水的产品标准,标准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中国轻工总会质量监督检测广州站、深圳怡宝、深圳景田等负责起草。这也表明,广东纯净水行业在全国市场发展当中的份量所在。

  山泉水迎头追赶

  1998年,娃哈哈、乐百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饮用水品牌大战已是硝烟四起,2000年,“农夫山泉”揭开了矿泉水和纯净水水战的序幕。它用自己的“天然水”概念攻击纯净水长期饮用有损健康,迅速遭到占市场最大份额的纯水派的反击。最终这场水战以标准部门的调和而结束。经过此次水种大战,“山泉水”这个概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此后,“鼎湖山泉”迅速介入这个新兴的市场。它拥有来自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被称为“天然大氧吧”鼎湖山的优质名泉。天赐独厚的鼎湖山泉也逐步成长为广东山泉水第一品牌。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标准的制定是其瓶颈。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在各个行业并不少见,但随着生产企业日益增多,标准的缺失也将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广东省瓶装饮用水协会率先在全国率先组织了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的编制,并于2000年11月21日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从2001年2月1日正式实施。由此,构建了天然净水作为具有时代性标志的新产品在广东饮用水行业的历史地位。

  业内人士评论,山泉水的出现,不但满足了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心态和意愿。随着山泉水这个新秀的登台,广东饮用水市场形成了矿泉水、纯净水和天然净水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桶装水带动行业高速发展

  如果说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瓶装水是个冠以奢侈品之称的饮料,那么90年代中期,桶装水的出现则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水回归起本质,成为生活快消品。桶装水的兴起,标志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整个饮用水行业销量大增。

  早在1992年,永隆加林山就敏锐地捕捉到桶装水的发展前景,率先生产了全国第一桶桶装饮用水,并持续培育桶装水市场,虽然在第一年永隆只做了500多桶水,但是,随之而来的爆炸性增长却使永隆在几年里都是市场第一品牌。后来,竞争对手纷纷加入进来。在混战中,永隆也开发了矿泉水、纯净水和蒸馏水。桶装水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后来,怡宝逐渐成了广东市场老大,而益力则凭借达能的资本势力一举成为深圳桶装水翘楚。

  桶装水进入市场顺应了人们对于健康、安全的需求,其发展是必然而非偶然,但在面世之初,其价格同样居高不下。

  “桶装水出现之初,其消费群体从家庭用户开始开发,逐渐过渡到单位用户。当时其价格普遍在20-30元之间,”景田总经理周敬良向记者回忆道。

  在广州饮用水市场浸泡了10多年,现在经营着天鹿湖这个饮用水品牌的的梁美新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当时一只桶的价格在40元以上,设备也非常昂贵,天鹿湖第一台生产设备是安吉尔的半自动生产设备,当时这个设备的价格就要50多万;此外,饮水机的价格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有的高达1500元,普遍在700-800元左右。

  但她表示,虽然桶装水当时的售价较贵,但为当时市面上做桶装水的企业并不多,基本上是工厂生产多少桶装水,市场就能销售多少。“

  90年代后期,梁美新在江南大道中开了一家水店,没有任何的宣传,周围的银行等团体机构就自动上门订水了,市场很好做。这家水店最高峰能做到680桶/天,招了30多个送水工和5个电话接线员工。

  1996年,益寿泉进入广州饮用水市场,在当时市场价格处于15-18元之时,益寿泉推出了6元/桶的价格,带动了广州桶装水价格往下走,而益寿泉也在广州市场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市场根基。从20元左右降至15元,再降至13元,广州桶装水市场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

  ”随着桶装水市场开发所带来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桶装水品牌出现,竞争的加剧带动价格的下滑,同时随着企业设备升级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桶装水现在已经进入了薄利多销时代。现在其价格多保持在10-20元间,这是合理的价格区间,能应对未来几年的市场竞争和保持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周景良表示。

  市场成熟期:狭路相逢,强者胜出

  □时报记者 黄丽嫦

  作为我国瓶装饮用水的第一大省,广东饮用水行业20多年来的发展史,就如同一部精彩的小说,它是饮用水行业发展的缩影,它见证了饮用水是如何从一个昂贵的奢侈品逐渐变成现在及其普遍的大众消费品。

  这里形成了由饮用水生产、水处理技术、包装材料、洗涤消毒剂等生产企业组成的强大的产业链;这里吸引了娃哈哈、农夫山泉、乐百氏等全国巨鳄的争相进入;这里有怡宝、益力、景田、鼎湖山泉等区域强势品牌不断向外“圈地”;这里,无论是厂家的数量,行业产能,还是创新能力和营销手段均领先于国内同行.

  辉煌的背后,是广东饮用水行业20多年的苦心经营挥洒的汗水。历经市场引导期和发展期的广东饮用水行业,正以越来越成熟的姿态占据全国饮用水市场的翘首。

  综合实力的较量

  2002年,是广东省饮用水行业的另一个分水岭。此后,广东瓶桶装饮用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广东省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会长罗坦表示,广东水质性缺水引起的瓶(桶)装饮用水消费市场的扩大,瓶装饮用水生产行业及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链基本达到国际水平,政府有关监管力度加强,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的实施,行业质量管理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使广东省瓶装饮用水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从2002年至今,广东省瓶(桶)装饮用水年总销量保持以20%以上的增幅发展,成为了广东一个强势发展的朝阳行业。进入成熟时期的广东饮用水行业,其发展的轨迹也变得更为复杂,广东饮用水企面临的不仅仅是质量或是政府监管的问题,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彻底较量。

  海外资本觊觎广东市场

  广东饮用水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的不仅仅是国内水企的“抢夺”,这几年众多海外资本也在加速进入以分一杯羹。

  2004年,在华南地区一直未涉足饮用水的康师傅在华南地区推出第一个水产品??康师傅矿物质支装水,并高调宣称欲攫取今年华南市场10%的支装水市场份额。

  2004年下半年,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纷纷加紧了对广东水市的进攻,百事可乐开始向多家中型饮用水生产厂家发出邀请为其贴牌生产纯净水,可口可乐购买了桶装水生产线准备在广东大展拳脚。此外,广东饮用水市场还潜伏着雀巢、达能这样的国际品牌。

  拉开战幕

  2003年,桶装水已被列入第二批实行QS认证准入食品,并从三季度开始全面展开认证工作,没有QS标志的桶装水一律不得在市场上销售。这项重大举措年内出台后,将有近七成饮用水生产企业被挡在“准入”的门外。当时,业内人士纷纷认为这是行业洗牌的契机。

  2007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在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质量抽检风暴,严抓食品质量与安全,饮用水行业作为最为普遍的大众消费品成为其中之一。

  而今年,广州市在5~6月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饮用水专项整治“清泉行动”,质监部门将分别从专项整治获证企业、定点清除无证照生产窝点和通过流通领域销售水店返查生产源头这3方面,对全市桶装水行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尽管近年来,广东饮用水行业的质量和技术门槛一直在提高,各个企业均将质量监控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但我们可看出,在质量的背后,多方面综合实力的较量正在悄然进行着。

  从价格战、服务战到品牌战,众企业都已意识到单一的竞争是非常有限的,提高综合竞争力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优胜劣汰。

  小品牌没有资本实力但能避开与大品牌正面交锋,以质量和服务在区域市场苦心经营。大品牌利用资金、品牌的强大效应,在加速品牌集中的速度。

  “广东饮用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综合实力如不提高,一些企业将‘难逃此劫’。”

  水源之争从未停止

  优质的水源是各品牌炫耀的资本,他们纷纷向消费者推荐水产地的优势。国内纯净水老大乐百氏在进入矿泉水行业之后,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宣传其水源来自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鼎湖山泉强调来自联合国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的稀缺性;芙蓉山泉也不甘示弱地宣称,其水资源来自于周围无工业的芙蓉樟自然保护区等等。而且,所有打水源牌的企业和品牌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纵观广东饮用水市场这几年的发展,众多水巨头对好水的追逐从来没有放慢过脚步。

  2004年2月,农夫山泉公司宣布与广东省河源市政府签订协议,决定投资10亿元在河源万绿湖建设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农夫山泉正试图以“天然水”的新规则,突破法国达能与“两乐”对其构成的并购威胁,欲占据国内最优质的水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东山泉水老大鼎湖山泉自2002年建起全国最大的天然山泉水生产基地后,几年时间内两度扩产加大山泉水的开拓力度。2004年第二期扩建工程顺利投入使用。2006年底,鼎湖山泉举行了第三期生产基地奠基仪式 ,第三期扩建工程总投资1亿元,三期工程建成后年产能达30万吨。

  对好水同样执着的还有景田,百岁山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后,2007年景田打出打造“水中贵族”的品牌定位,围绕珍贵的矿泉水水源、贵族式的生产基地、高档的包装打造出一个高档的品牌形象,今年其市场表现后劲十足。

  “谁拥有好的水源、谁拥有好的品牌,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周敬良依然坚信一年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这句话。

  据了解,去年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的百岁山生产基地已经产生了利润空间。目前,景田的产能瓶装水约100万支/天,桶装水瓶产能达到2万桶/天。据周敬良介绍,景田的目标是将集中精力完善百岁山生产基地的建设,使瓶装水的产能达到250~300万瓶/天,桶装水则为5万桶/天,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

  周敬良告诉记者,百岁山生产基地作为一个样板基地,随着景田全国市场的扩张,将复制到其他市场当中。“第二个基地可能落在华东市场,对于每一个生产基地,我们都要寻找最好的水源。”

  广东水业9大历史事件回顾

  □时报记者 纪 燃

  在广东水业高速发展的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些事件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它们铭刻在行业的发展历史中,正是因为它们的发生,广东的饮用水行业才得以朝高速、健康的方向飞驰,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画卷,共同回顾那一幕幕电影的回放吧!

  事件1:

  世纪之交的水种之争

  这是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策划,在当时的饮用水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场因农夫山泉引起的“水种之争”,让许多业内人士至今记忆犹新,有人形容,这是中国饮用水行业高速发展十年中的一场“世纪口水战”。

  2000年4月24日,农夫山泉郑重向业界宣布不再生产纯净水转而生产天然水,原因是纯净水对人体无益。4月底,农夫山泉开始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播出一则“水仙花生长对比实验”广告:两组水仙花,分别养在农夫山泉纯净水和农夫山泉天然水里??这两杯水看上去毫无差别。但一个星期后,养在天然水里的水仙花的根长到了3公分,而养在纯净水里的仅有1公分。“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该喝什么水了吧!”老师说。同时,字幕上出现:养生堂宣布,停止生产纯净水,全部生产天然水。这是对所有纯净水竞争对手下的战书。

  5月25日,农夫山泉与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发起“争当小小科学家”活动,倡议小学生进行天然水、纯净水的生物比较实验。随后,“争当小小科学家”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成都等21个城市的2700多所学校展开。

  至此,农夫山泉成为了所有纯净水生产企业的“公敌”。6月4日, 娃哈哈向各地纯净水协会及生产厂家发出了100多封邀请函,即《关于共商反击农夫山泉恶意攻击纯净水、危害纯净水行业健康发展研讨会的邀请函》。

  6月7、8日, 来自18个省市的69家纯净水生产企业的代表云集娃哈哈与“农夫”两总部所在的城市杭州,全国上百家媒体的数百名记者也纷纷赶赴西子湖畔。6月8日,“纯水联盟”发布了一个“联合声明”:郑重要求“养生堂公司必须立即停止诋毁纯净水的广告宣传活动,并向全国消费者、广大少年儿童以及全国生产、销售纯净水的企业公开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农夫山泉在国家没有出台“天然水标准”的情况下,抢先出手,吸引了大多数消费者眼球。这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论战,引起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各地媒体竞相报道了世纪之交这场令人瞩目的“水战”经过。广东饮用水协会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请出饮用水专家来说明几个水种各自的特点。专家们以“纯净水无害,矿泉水有益”作为总结,表明只要是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就是好水。

  点评

  水战推动了

  山泉水的发展

  这场水战使农夫山泉在华北、华东等市场胜出,“山泉水”的概念迅速弥漫。然而在华南,尤其是广东,农夫山泉仍然不敌当地的强势品牌怡宝等,未能在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者说,农夫山泉的“水仙花”理论未能抓住一贯以理性消费著称的广东消费者的心。

  事件2:

  QS全面实施

  从2005年7月1日起,桶装水被列入第二批实行QS认证准入食品,至此,饮用水行业进入全面实施QS的时代。

  QS认证细则十分严格,在全部十项要求中,有三项是当时部分小厂家难以逾越的“坎”。

  其一是对生产场所的规定。即生产瓶装饮用水的企业,应具备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水处理车间、瓶(桶)及盖清洗消毒车间、灌装封盖车间、包装车间等生产场所。各生产场所的卫生环境应采取控制措施,并能保证其在连续受控状态。

  其二是对桶装水厂家必备的生产设备的要求。即粗滤设备、精滤设备、杀菌设备、瓶(桶)及其盖的清洗消毒设施、管道设备清洗杀毒设施、车间空气净化设施、自动灌装封盖设施、灯检设施、生产日期和批号设施、净化设备。

  其三是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即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杀菌锅、培养箱、显微镜等。

  省质技监局方面表示,QS认证的判定原则为:“产品检验应当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判定,特殊情况下可按照企业标准判定。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标准规定的,判为合格;检验项目中有一项或者一项以上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即判为不合格。”

  按照当时的标准,广东600多家饮用水生产企业中,将有70%的企业拿不到QS认证。这就意味着,将有400多家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后经过整改,绝大多数企业最终都拿到了QS认证。

  有业内人士表示,QS标准的严格执行可以取缔未达QS标准的小水厂、杂牌水,对于正规厂家而言,可以从价格战中解脱出来,有利于产业做强做大。问题是,杂牌没有了,冒牌却极有可能随之增多。因为冒牌水是彻底转入地下,只要冒他人的QS标志或者擅自违规使用QS标志就可以继续蒙骗消费者甚至监管部门,令人防不胜防。在监管力量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而唯一的对策就是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配合,消费者不贪图便宜、企业积极配合举报、监管部门监管及时,才能防患于未然。

  点评

  QS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当时的“逾七成水企将退出市场”的众多报道引起哗然一片,但最终绝大多数水企经过整改,还是拿到了QS认证,行业大洗牌的预言到底还是虚惊一场,这也曾引起部分企业对QS认证门槛的非议,不管QS是否起到了行业大洗牌的作用,至少它推进了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事件3:

  黑桶事件

  2007年3月,有广东PC桶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揭开行业惊人内幕,在2001年央视曝光浙江慈溪市二十余条生产线生产非食品PC桶销往全国后,现在的行业现状更为难堪,而是广东企业自己生产这类黑心桶。在整个珠江三角洲的桶装水市场中,有60%以上的5加仑PC桶是非食品级。目前的大多数PC桶生产企业中,产品价格相当灵活,最高级别与最低级别的桶之间差价可达到10元。本报为此进行了独家报道。

  劣质材料、废料摇身一变成水桶

  那么这些低价桶究竟往里添加了什么呢?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添加有几种行为,第一种是把在制作食品级桶过程中的水口料,也就是边角料重新粉碎,掺回新料里用,因为边角料也是来自食品级新料,所以这种行为基本是无伤大雅。第二种是回收的废旧桶粉碎后二次使用,如果废旧桶本身是符合食品级,在清洗干净后作为少部分添加的原料,以降低生产成本来适应市场需求,这还算是有良心的行为。但事实上,大多数的桶企业在制桶时不仅大量添加非食品级回收桶,甚至100%使用非食品级废料,这也就是第三种情况。

  据记者所掌握的海关数据,仅2006年下半年,中国大陆进口PC废料数量就达到493159.143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国内外的PC废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做了食品级PC料的替代品。

  由于光碟、阳光板、针筒等原料属于工程级原料,原本是并不适应于吹塑工艺的,直接添加的话根本做不出PC桶,但聪明的造假者将这些原料进行改性,也就是改变其的分子量,让其可以适应吹塑工艺。例如光碟,就是首先把其打碎,用强酸把印刷的油漆洗去,然后漂白、塑化、造粒,将其变成再生料,以用作制造PC桶,而由于用这类再生料生产的桶韧性差,不耐用,于是造假者又发明了“增韧剂”,用以改变材料的抗衰性能,所有这些添加剂,又同样都是非食品级的。许多生产低价桶工厂的原料都来自这些再生料。

  造假,成本使然

  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生产非食品级劣质桶并非每个桶厂的初衷,但是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致使许多桶厂最终不得不走上造假之路。由于近些年桶装水销量激增促进了对PC桶的需求,导致PC桶的销量每年以35%的速度上涨,2003年还一度达到40%的增长速度,中国作为世界上PC原料消耗最多的国家,对PC的使用量占到全球的60%之多。

  某塑料厂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对低价桶的需求远远高于新料桶。也就是说,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水企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而大量地购买旧料桶。面对这样的客户需求,桶厂做还是不做?做有违良心,不做就不能生存,在利益面前,许多桶厂都纷纷低头,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生产PC桶。

  以中山某大型塑料厂为例,该厂的PC桶分为四个等级,为了区分开不同原料的桶,工厂在桶底打上了不同的标志,标有“XX制桶”的就是全新的原料制成,属于最贵的一等桶;标有“XX制瓶”的就是掺进了生产过程中的水口料,同样也是符合食品标准,但价格略低一些;而掺进了部分回收料以及100%用回收料制成的这两类桶,则在桶底分别用两个四位数字来标示,从一等桶到四等桶之间,价格相差了10元。

  业内人士指出,真正想购买食品级桶的水企在选择供应商时,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来追溯供应商的原料来源:假设一台机器一天要消耗1吨料,一个月连续生产就要消耗30吨料,工厂是否能够出示这30吨进口原料的增值税发票,如果能出示那足以让企业放心。

  水桶标准有望今年出台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PC桶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没有不允许生产使用的禁令,而废旧饮用水桶回收利用的不力也使整个行业存在隐患。目前对损坏、淘汰的PC饮水桶尚没有特别好的回收再利用措施,更没有限制其回收品再次被用于食品包装容器中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在此严峻形式下,制定新的PC桶标准刻不容缓。据了解,广东省瓶装饮用水协会向省质监部门申报的《聚碳酸酯(PC)饮用水桶》的地方标准有望今年内出台。

  点评

  目前黑桶行为已下降一半

  黑心桶事件震动社会,而在质监部门的大力监管之下,从2008年开始,黑桶行为有所收敛。据参与广东省《聚碳酸酯(PC)饮用水桶》地方标准制定的东莞合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长平所掌握的数据,整个东莞30条PC桶生产线,黑心桶行为已有一半的下降。

  

  事件4:饮用水行业升级革命

  随着“黑桶”、“饮水机二次污染” 、“市场抽查合格率低下”等行业弊端的浮出水面,2007年,行业催生了袋装水这一新生事物。

  由广州市正乾实业公司首家引进的袋装水弥补了桶装水的种种缺陷。袋装水最早是出现在航空及军事领域,20世纪末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大放异彩,成为70%以上追求中等生活水平以上家庭的主要饮水方式。目前,袋装水已经进入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和四川等地。截至2008年5有月份,国内已有213家生产袋装饮用水的企业。

  由于桶装水排出水后产生的负压要靠外界空气来补充,即饮水机在放水时,水桶内有气泡升起,造成桶装水二次污染。而袋装水使用一次性食品级PE材料,密封性能极强,通过自身重力出水,放水时不依赖空气补充,从根本上杜绝了二次污染。正乾公司在华南的第一条袋装水生产线,早在5年前就已经着手进行研发,已于2006年通过严格的“QS”审查,是我国第一家通过QS认证的袋装水企业。与此同时,国内第一部袋装矿泉水企业标准、第一部袋装天然净水的企业标准同时在正乾诞生,这标志着袋装水生产规范化、程序化、普及化的开始,使袋装水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英国公共卫生皇家学会顾问、美国通用磨坊全球资源开发业务质量法规总监萨拉?莫提摩(Sara Mortimore),和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化学博士、美国通用磨坊国际质量规范管理部主管马可?费莱林(Mark Ffryling),均对中国出现袋装水的行为表示赞赏,他们曾在去年10月的“广州市食品质量与安全研讨会”上,对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处处长李红兵表示:“这个袋装水很好,真正实现了卫生安全饮水,我们英国现在还没有袋装水,你们比我们先进多了。”

  点评

  行业进步的体现

  正如国家资深水处理技术专家李仲钦的观点,袋装水的出现打破了桶装水“一桶天下”的格局,是供水方式的重大改革。袋装水的出现决非是对桶装水的冲击,而是行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事件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国标发布

  2007年7月1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是1985年首次发布后的第一次修订,将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规定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

  此次大幅度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指标数量,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一些地方水源水质较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鄂学礼介绍,《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新标准要求,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其中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感官性状良好,且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等。

  新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有机化合物指标包括绝大多数农药、环境激素、持久性化合物,是评价饮水与健康关系的重点;同时增加检测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量。

  一般理化指标反映水质总体性状,感官指标是人能直接感觉到的水的色、浑浊等,这类指标最容易引起用户不满和投诉。

  根据试验验证,各类指标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潜在威胁的指标占80%左右,属于影响水质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即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指标约占20%。

  据介绍,标准中的106项指标包括42项常规指标和64项非常规指标,常规指标是各地统一要求必须检定的项目。而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所规定指标的实施项目和日期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报国家标准委、建设部和卫生部备案。

  从2008年起,3个部门将对各省非常规指标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

  点评

  新饮用水标准提高行业门槛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执行的标准,它比以前的旧标准严格了很多。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饮用水行业以该标准作为基础的标准,整个行业的门槛将提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好事。新标准比旧标准增加了71项水质指标,说明行业将在标准的规范下更加安全、良性地发展。而企业也肯定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检测,确保产品品质,这对消费者和行业来说都是件好事。

  事件6:乐百氏的惨痛代价

  2000年3月,国际食品大鳄达能继于1998年收购益力矿泉水54.2%股权后,为侵吞华南饮用水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向当时的饮料第一品牌乐百氏出手,收购其92%的股权。从2000年的高调“合资”,到2001年何伯权等五创业高管的集体辞职,再到2006年1亿多元的亏损,继而是所谓的“达能清洗乐百氏”,关于达能和乐百氏这场轰动业界的购并,最终落得惨痛代价。

  乐百氏到了达能手中,一路滑坡,除了桶装水仍然保持盈利外,其余产品线均节节败退,其曾经叱咤风云的瓶装水,如今在市场上已不见踪影。

  2007年3月,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首度开腔向媒体坦承,在乐百氏的问题上,“必须承认,我们犯下了错误”。自2000年收购乐百氏92%股权后,达能就从未停止过对乐百氏的调整,并将其原来的饮用水业务分拆出来,试图与深圳益力、梅林正广和等达能旗下的水业务进行整合,随之而来的是对乐百氏的大裁员。

  范易谋认为,在乐百氏事件中,达能得到的最大教训是,在未来的合作中,文化的融合是最重要的。他表示,乐百氏之前太过于依赖个人的领导,这样并不利于其发展。 “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100%成功。”

  从乐百氏近年的发展轨迹来看,显然在文化建设、产品研发、人才选用这些重要方面,达能并未能体现出一个跨国企业应有的管理与协调能力。在新的乐百氏里,一直存在着“新乐百氏人”、“老乐百氏人”两个有意无意的阵营之分。一个团队不能形成合力,企业决策的执行也就事倍功半。

  点评

  本土化

  尤其重要

  中国的快速消费品市场本土特性浓厚,本土的管理人才熟悉国情,熟悉市场兴奋点,往往能在营销执行上非常有效。然而由于企业收购后,本土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在营销上的短板。

  

  事件7:

  并购潮涌动

  从2006年开始,行业涌现并购潮,益康泉十余家水店被八奇合并,改成八奇的形象店,自然饮、水之星等企业抛出愿被更大资本并购的消息。香港清泉意欲在国内收购几家水企,整合后在香港上市,先后瞄上富山、加林山等企业。2008年,并购现象更是频频出现。

  先是自然饮集团旗下的广州市自然饮清纯水有限公司被天鹿湖合并,后另一饮用水老品牌大峡谷被广东滔达饮料有限公司收购。

  香港滔达“饮”下大峡谷

  滔达饮料有限公司是香港滔达贸易公司在内地重点投资的一个集团公司,现旗下有4家分公司,湛江滔达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初,山东滔达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初,广东滔达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初,长春滔达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初,目前是国内较大规模的饮用水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是可口可乐的“水森活”、健力宝的“第五季”等指定委托加工生产企业。据业界传出消息,滔达饮料最近在美国筹集到一笔资金,有意在国内收购几个较大规模的水企,整合后上市。

  广州大峡谷蒸馏水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广州第一家从事桶装水生产销售的企业,曾占据广州桶装水市场销量首位,后因采取低价策略,致使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其销量目前一年达数百万桶。而滔达收购大峡谷一事,双方都以“洽谈当中”来回应外界询问。

  天鹿湖、自然饮合并

  对于业界传出自然饮被天鹿湖收购一事,天鹿湖方面表示,与自然饮之间只是管理与渠道的合并,并非外界所传的收购。

  自然饮集团成立16年,涉足保健营养品、房地产、化妆护肤品、饮用水等产业。2001年,自然饮集团成立“广州市自然饮清纯水有限公司”,进行饮用水的生产和经营,推出“自然饮矿泉水”。据业界透露,自然饮在保健品领域的成功并未复制到饮用水领域中,饮用水业务经营多年,盈利状况不甚理想,目前每月仅数万桶销量。

  天鹿湖总经理梁美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鹿湖目前已接管自然饮旗下30家水店,自然饮所有的水店与产品将交由天鹿湖进行经营管理,同时在这些水店里销售天鹿湖旗下产品。她表示,与自然饮的合作,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互相借力。天鹿湖借助自然饮现有的水店,增加配送力量,扩大天鹿湖品牌的销量。加上天鹿湖原有的经销商,目前共有120家左右水店销售天鹿湖产品。对于自然饮这个原有品牌,梁美新表示不会发生冲突,天鹿湖仍然会保证自然饮在原有销量基础上的一定增长,而自然饮品牌及盈利所得仍然归自然饮公司所有。

  与自然饮潘自达则向记者表示,两家企业其实已合为一家,并笑言形容是:“先试婚,再结婚”。他同时承认,由于过去自然饮没有自己的水厂,重心也没有过多地向饮用水倾斜,业绩确实一直都不太理想,此次与天鹿湖公司合为一家,彼此都持有股份。自然饮的强项在于渠道,而天鹿湖的水厂及开拓能力是其长处,合并可谓强强联合,统一生产、销售和管理,两个品牌也可以趁机共同发展壮大。潘自达表示,自然饮同时也在不断收购零散的水店,增加渠道的能力,希望此次合并能够将自然饮品牌托上一个新高度。

  点评

  并购将推动行业更好发展

  强烈的并购信号显示,这个有很多人觉得没法子过下去的饮用水行业,其实还是存在许多空间,有很多人看到了另外的出路。

  也许,行业只有通过并购整合才能发展下去,并购将使有实力的企业生存,没有实力的企业淘汰出局,品牌进一步减少,而行业整体质量提高。

  事件8:

  新劳动法震荡水业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昭示着广东水行业从此告别低成本时代。因《劳动合同法》再度激增成本,饮用水行业面临一场大洗牌,这场洗牌的效力将比QS和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出台来得更加猛烈。

  众多大企业均表示,由于企业一直正规运作,因此《劳动合同法》对自己的企业没有构成什么冲击。而真正受到新劳动法冲击的是小水企、小经销商以及水店。新劳动法使用工成本激增30%,种种压力将导致经销商加速渠道整合,经销渠道重新分配,例如出售水店,或将水店托管给他人,每月只收一些租金。而接下来,小资本将陆续退出水市场。

  饮用水行业过去一直门槛太低,以桶装水为例,越是小作坊,反而越占有最大的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得以猖獗,就是因为行业没有门槛,导致鱼目混珠。《劳动合同法》的应运而生,是顺应市场发展、经济发展的要求,让良莠不齐的小工厂退出市场。

  由于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产能大于销量的状态,行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大家都以牺牲自己的利润来夺取市场空间,所以饮用水价格一直提不起来。在《劳动合同法》的冲击下,行业又是一轮苦战血拼,拼不过的企业会陆续退出,当竞争企业量减少后,品牌就会集中,行业进一步提升。虽然会经过阵痛和动荡,但这个洗牌过程迟早要来。

  有不少企业抱怨,《劳动合同法》没有专门为个体户细化,大国企、大工厂实施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小个体户却很难实施。而大量个体户在经济贡献中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实施和监管是在一整条链上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过渡,假如大工厂都在遵守,而小工厂在一段时间内不遵守,又会让市场秩序出现短期的混乱。

  点评

  新劳动法实施需要缓冲

  新劳动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东莞有大量台商投资的鞋厂、制衣厂和皮具厂,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大的有几千名工人,这些工厂就是靠人海战术赚取几个点的毛利。《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量工厂已关门倒闭,许多台商开始将目光移向其它省份甚至越南等国家。《劳动合同法》的出发点是想保护农民工的利益,但在短期内极有可能让很多农民工反而丢掉饭碗。如果所有企业都按照《劳动合同法》严格执行,行业一定会出现大洗牌,但很多小厂不一定会遵守《劳动合同法》。

  事件9:

  提价风掀起

  由于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产能大于销量的状态,行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大家都以牺牲自己的利润来夺取市场空间,所以饮用水价格一直提不起来。在《劳动合同法》的冲击下,行业又是一轮苦战血拼,拼不过的企业会陆续退出,当竞争企业量减少后,品牌就会集中,行业进一步提升。进入2008年,多家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酝酿提价。

  从去年开始,政府加大了对这个行业的监管力度,国家颁发了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广东省正在筹备发布新的五加仑桶的地方标准,柴油连续提价且供应紧张,再加上今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劳动力资源紧张,CPI居高不下,更叫广大水企叫苦连天。一系列成本费用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合理利润缩水,一些企业甚至有亏损的可能。在业界看来,适当提价是合理、也是必然的。

  从5月份开始,华山泉的瓶装水与桶装水开始涨价15%~20%。即原来零售价在1.5元的瓶装水将卖2元,平均11元一桶的桶装水将卖12~13元。该公司总经理易树荣表示,整个原材料、人员等因素的压力已使企业运作成本上涨30%,为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已经努力设法消化部分成本,在仍然无法达到平衡的情况之下,只能选择适当调价。

  加林山桶装水总经理任海滨表示,目前集团已经在酝酿瓶装水提价的方案,但还没有最后决定,而桶装水提价则是下一步的事情。

  三千尺的300毫升和600毫升瓶装水在今年年初已有微调,一箱上调5毛。三千尺总经理刘秋玲表示,矿泉水由于有地域的限制,目前三千尺也是在摸索试探阶段,桶装水提价10%左右,她希望这种微调不要引起太大波动而影响到原有市场。

  点评

  成本的提升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

  从2007年开始,水行业已经在痛苦中挣扎,工人工资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以后10元一桶水将再也买不到,因为任何成本费用的提升都是由消费者来买单的。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