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银行信贷资金应防“国进民退”

2009年07月15日15:1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谢利

   前不久,北京广渠路15号地以40.6亿元的天价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开发商竞得,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地产泡沫再起的争论。而此次竞拍中未果的地产巨头潘石屹,近日在电视台接受采访时,除了连叹此价格“不理性”外,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家有背景,有钱,我们实力不行”。

如果说,前一句还多少有些“酸葡萄”心理的话,那么,这后一句显然需要“听话听音儿”。

  潘石屹说,2007年地产泡沫最大时也曾有过开发商争当“地王”的现象,但当时活跃的主要是富力、合生创展以及SOHO中国这样的民营企业,而今年土地竞拍,参加的却几乎都是“国”字头的开发商,最近先后诞生的两个“地王”听起来虽不太出名,但他们的背后却是中化、中电这样的国企集团公司。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潘石屹的看法是,去年以来的天量信贷资金大都进入了大型国企,他们因为资金宽裕并且成本较低,因而出手大方,相比之下,民企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事实上,潘石屹的观点代表了当前不少实业界及理论界人士的看法。按照央行发布的数据,上半年新增贷款突破7万亿元,前5个月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对于天量信贷资金,人们的担忧主要有二:一是这些资金是进入到实体经济还是辗转流向股市和楼市?二是资金在满足政府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同时,有多大比例分配给民企,特别是中小企业?

  前不久,社科院发布报告认为,从去年11月以来,银行信贷就表现出了严重的“亲政府化”现象,并称一旦经济有效复苏且进入正常增长的路径,未来新一轮方向相反的宏观调控,可能再次导致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导致的银行呆账风险出现。

  有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日益显现出“国”、“民”待遇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大型国有企业因为持有大量银行资金却苦于无处投放,另一边却是民营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处境困难。对此,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贷‘有保有压’不应该是保国企、压民企,也不应该是保大型企业、压中小企业,这种‘国进民退’的形势从短期看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从长期看来,也给银行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记者从银联信此前发布的51个行业的第一季度金融研究报告了解到,在大多数行业中,银行信贷都呈现出国企增加而民企减少的现象,如钢铁、有色、船舶、石化、汽车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倾向于“银政合作”,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情况并未因国家和监管部门的重视而有所改善。银联信监测显示,今年3月份,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及个体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9.9亿元,这个数据在4月份降为29.73亿元,5月份降为-7.37亿元,呈连续负增长趋势,民营企业处境日趋艰难。

  “原本如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产业中,大型国有企业就是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今年以来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也越来越令人担忧。”符文忠表示,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的经济复苏,就业难题的解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丛艳分析说:“大型国有银行在投资基建、政府项目和国企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小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也将目标集中于大型企业、政府项目,以寻求信贷资金安全。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导致银行信心缺失;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产品服务体系诸多不足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GDP,更是我国增加就业的主力军。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复苏和产业振兴以及扩大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让信贷资金有效进入民营企业,拉动民间投资,使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对此,有关人士表示,除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以引导、调控外,银行自身也应在经营模式、产品和服务水平上有所革新。

  “大企业、大项目、国有企业银行信贷的扎堆是商业银行对目标企业了解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丛艳认为,追逐大客户未必会为商业银行带来益处,相反,信贷过度集中还将引发风险。当前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更加深入了解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了解企业的金融需求、偿债能力、行业现状等诸多方面。这不仅是金融危机之下银行提高信贷质量、改善信贷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未来银行金融服务必然的发展方向。她表示,通过对行业金融的研究发现,将银行的信贷技术和信贷管理能力与行业研究能力和对行业信息的把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升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据记者了解,当前商业银行十分关注并日益加大对行业的研究,努力提高行业研究成果在银行制定授信政策、进行授信评审、监测贷后风险、开发授信产品、开展市场营销等环节中的应用能力。一些银行已经在体系内设立了行业金融部门,对行业进行细分研究,提升信贷质量。但从银行业整体来看,效果依然有限。一些银行即使有“心”将资金投向民营企业,也可能由于对行业特征和风险了解不深,把握不足,最终忍痛割爱。

  目前信贷资金的“亲政府化”或“国进民退”现象,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成因。在本轮政府投资驱动的经济刺激计划下,这种现象恐怕一时也难以改变,但其潜藏的风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提醒说,当前“银证合作”模式的结果,有可能在宏观政策转向后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和银行呆坏账风险。20世纪90年代经济下滑时期银行信贷急剧扩张之后所引发的银行不良贷款率高启,即是前车之鉴。

  尽管如此,引导商业银行全面掌握行业的共性及发展规律,在配置银行资源和产品的过程中,根据行业特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投放效率,仍有助于商业银行走出信贷资金“国进民退”的误区,达到全面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钟慧)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