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传出7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1700亿元,农业银行更是曝出负增长。按照四大行一般占全部新增贷款40%的比例推算,7月份我国新增信贷将“跳水”至不到5000亿元。
交通银行、
兴业银行的报告也都预测,7月新增贷款仅在5000亿元左右。
虽然央行再三强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可银监会的行业监管却越来越向“收紧”、“风控”靠拢。与此同时,多家银行自觉收缩信贷战线,机构预测三季度将成为信贷增长“前高后低”的分水岭。
大行退守 小行跟进 上月,央行向各商业银行发放定向央票超过千亿元,是打在各大信贷投放过于积极银行身上的第一鞭,随后四大行里有3家明确立下了全年新增信贷不超过1万亿元的“军令状”。
数据显示,上半年,
中行境内人民币贷款较年初新增9019亿元;农行新增本外币贷款8589亿元人民币;
工行人民币贷款新增8255亿元;
建行人民币贷款新增7085亿元。建行早在3月、工行则在6月开始放慢信贷增速,而中行和农行则一直将信贷高速增长的势头维持到年中。
光大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金麟指出,与中小银行相比较,为配合上半年大型项目建设,四大行贷款已得到较为集中的投放;下半年信贷需求将以地方政府配套建设和中小企业投资复苏为主,这种情况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贷款增速或将高于四大行。
今年5-6月,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在总规模中占比分别为66%和67%,较一季度呈现上升趋势,将成为下半年信贷投放主力。
监管层勒紧“资本金”缰绳 3日,银监会密集发布8个关于实施新协议的“指引”向社会征求意见,实属历史罕见,监管层加强风险监管的紧迫度和力度可见一斑。
虽然“指引”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保持不变,仍为8%、4%,但是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则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限制。
其中,对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进行更严格的限定,如果某银行将次级债发行给其他银行,在将次级债计入该银行的附属资本过程中,这笔资本可能会打折处理或全部扣除。权威统计显示,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次级债,有51%在银行体系内由各银行交叉持有。
“这意味着14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充足率都将会出现一个下浮。”某银行内部人士称。
据Wind资讯统计,9家上市银行2009年一季度发布的公告显示,包括
宁波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中信银行在内的6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已经超过了12%,而
深发展、
浦发银行也都超过了8%,
招商银行超过了10%。
今年以来,发行次级债成为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手段。截至目前,1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1家提出了发行次级债,以补充资本金的计划。
但上述内部人士透露,为控风险,仅大型国有银行的次级债计划获准发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并未放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新规明确之后,一些缺乏风险意识的信贷投放也会就此被勒住缰绳。
票据为新增信贷“挪”空间 此外,由于3月左右银行放出大量票据,到7月近万亿票据都应到期,可以将票据融资置换为中长期贷款,也成为未来信贷增速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
工行高层明确表示,压缩1000亿元左右的票据融资,并对既往贷款结构做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将有助于实现总量控制、理性增长的目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票据融资量约为1416亿元,在“四大行”中位列第三。
在银行内部信贷目标自觉收缩和监管层强力控制风险的双重作用下,下半年信贷增量将不会再现上半年的“狂飙”态势。
西南证券付立春表示,2009年新增贷款将可能出现4∶3∶1.5∶1.5的季度分布,全年新增信贷将达到10.5万亿元,下半年新增3万亿元,其中三四季度各新增1.5万亿元。
虽然总量再大幅增加较难,但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有限。
交银国际的研究报告表明,虽然新增总量回落,但由于息差将在下半年见底回升,“补提”拨备的需求也基本结束,银行盈利前景不会受太大影响。
同时,报告还认为,今年前4个月的贷款增长超过了同期实体经济增长所需的流动性,因此随后月份新增贷款的适当放缓不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
业内人士预计,在银监会加强风险控制力度的同时,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暂时不会出现太大转变。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明指出,“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满足“调结构”、“保增长”的经济调控目标,监管层应更多在财政政策上发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