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关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来源:金融时报
2009年12月08日09:58
  去年底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全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已经呈现或潜在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自发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比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等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2010年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增强灵活性,逐步实现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由经济快速回升转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今年我国宏观经济

  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1%、7.9%、8.9%,第三季度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2.8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12.4%,比一、二季度分别加快7.3个和3.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2008年7月至8月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前8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0.6%,降幅比前2个月和前5个月分别收窄26.7个和12.2个百分点,其中6、7、8三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9%。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万亿元,由上半年同比下降2.4%转为增长5.3%,其中9月份增幅为33%。

  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下,农村市场消费加快,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贡献率比去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6%,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是3.7、3.8和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投资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和38.1%,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居民服务、公共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均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需求弹性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今年1至9月我国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9月份出口1159.4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单月出口额新高,同比下降15.2%,为今年最低降幅,环比增长11.8%;加工贸易进口由3月、6月分别下降29%和20%,回落到9月份下降6.9%。总的来看,随着稳定外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和国际市场趋稳,我国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降幅有所收窄。

  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去年11月份38.8%的低点回升54.3%;其中,出口订单指数为53.3%,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比二季度提高9.9个点。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88,比今年3月份的最低点提高2个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4%,已连续2个月环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当月环比涨幅达到0.6%,已连续6个月上涨。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今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其中夏粮比上年增产52亿斤,早稻增产33亿斤;畜牧业生产继续增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截至8月底,基本建成近1500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标准粮田4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解决约22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8.5万户,建成农村沼气项目231万个、农村公路约7万公里、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0.3万公里;建成约1.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3000多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近2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软件、医药制造、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正在陆续下达。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装备制造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前8个月,火力发电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同比下降6克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88%。

  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9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到8月份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状况总体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0.5%和9.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年底前将覆盖10%的县(市、区、旗);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

  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今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一)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高达71.2%。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达94.8%;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了4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为51.95%。仅就内需增长而言,投资贡献69.9%,消费贡献30.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比较突出。并且,当前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就业、收入分配等积极性国家调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素,未来农村稳定增收、保持消费继续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如果支持措施不到位,消费需求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二)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前三季度外贸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等较好的趋势,但9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仍高达15.2%,对美国、欧盟贸易额同比下降仍分别高达15.8%和19.4%。今年前三季度在对GDP的贡献中,投资为94.8%,消费为51.6%,净出口为-46.4%。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好的几个年份中,2006年为19.3%、2007年为19.7%,2005年为24.1%。要恢复到对GDP的贡献达到最好的水平还有不少的距离。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虽然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亚洲国家已经相继在一、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预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出现正增长,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今年9月共有19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等,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左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亿吨左右、电解铝、造船、化工等也存在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问题。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产能高端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问题。

  1.房地产等存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压力。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7%。从6月以来,我国房价已连续4个月同比上涨,涨幅逐月扩大;环比已连续7个月上涨。

  2.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有可能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应对危机的特别政策,在现阶段总需求和总供给严重失衡、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目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不一定必然要导致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滞后期一般大约是8个月至13个月。但是,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尽管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下,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会引起攀比式、补偿式、预防式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3.金融领域有潜在风险。目前信贷较大规模投放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里,集中度比较高、使各类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如果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在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造成一些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从而带来金融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

  三、关于我国明年经济

  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从扩大政府投资转变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以发挥政府投资的直接推动作用转变为发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对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杠杆作用。

  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等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2.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将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特别是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贷投放重点从配套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根据经济回升和价格变化情况,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调结构、保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创业投资和地方债券市场,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稳定人们生产与消费预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防止消费和市场性投资的下滑,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

  (二)继续巩固经济回升的增长势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以保持内部需求稳定增长为重点,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的消费能力,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扩大。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办法。落实好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有关方面认为,外贸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消费0.68个百分点,可拉动投资0.74个百分点。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稳定外需的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竞争力提升。继续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外贸生产及进出口结构。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对外实行出口升级和进口的替代战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继续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金融体系、垄断行业、资源产品价格等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推动各地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抓好涉及企业的收费清理整顿,严格按照规定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五)继续实施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坚持保增长与保民生相结合,加大就业资金投入,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着力做好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的就业工作。落实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政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妥善安排好生活困难群体和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作者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本报专家组成员)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