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促农民建房成中国经济金钥匙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2月02日10:46

  中央一号文件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今年将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新内容,并首次提及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意味着农村建房将成为农村消费新的增长点。

  业内人士指出,上周末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不仅是把

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还在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通过城镇化的建设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起飞点。

  【文件原文】

  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出台意义

  寻找新的经济起飞点

  很多专家在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将“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时都十分激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就是其中一位,长期从事农村调研的他,去年就向中央提了这项建议。

  李国祥在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村建设住房问题一直被“政府部门迟迟不出台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问题”严重压抑。其实,“许多农民都是花一辈子的积蓄盖房,他们很希望重新建房。”

  正是由于这些盖房的需求才遏制了农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据统计,2007年农民新增消费支出中,用于住房建设的人均占400元,家电消费的人均只有5元。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农民建房,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不仅会拉动农村消费,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将是一把金钥匙。

  ●行业影响

  激活整个农村市场

  支持农民建房,“建材下乡”使得建材行业一个个精神饱满。业内人士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将推动农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下一步可能出台对水泥、玻璃等基础建材及新型材料给予消费金额一定比例的补贴措施,补贴资金初步预计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

  中金公司分析师罗炜在报告中称,建材下乡首次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将给整体建材行业带来利好,短期内行业估值将获得提升,长期看相关企业盈利将增加,特别是水泥、玻璃等基础建材受益程度最大。

  国金证券分析师贺国文指出,以水泥需求为例,报告预估,建材下乡政策对于水泥的增量拉动效应大约为2800万—3300万吨,对应的增幅为1.7%—2%左右。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孟国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建材下乡”将带动大规模的原材料消费及装饰装修材料的消费。中金公司报告指出,除补贴建材业外,未来政府还有可能对购买新型节能整体房屋给予补贴。

  根据有关机构的调查,如以2010年全国拟新建房屋农户为1985.4万户,平均每户建房总费用为10万元计算,预计可以直接产生农村建房整体消费约1.99万亿元,即使其中5%的农户数是“建材下乡”政策带动下新建房屋,也将带动农村建材房整体消费约1000亿元。

  ●宏观带动

  每年可增加消费500亿—600亿元

  “如果农村这股强大盖房消费潜力被激发后,其增长效益和城市差不多,会持续至少10年时间。”李国祥说。“中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空间很大;新农村建设需求也很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双轮驱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

  据《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初稿)》估计,若暂定为期3年的“建材下乡”启动,将令全国1500万—2000万户、约6000万—8000万农民受惠,财政补贴资金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当中80%由中央承担,20%由省级财政负责。

  初步推算,内地农村居民每年建房和房屋维修消费近5000亿元,补贴将激发10%—15%的净增长,每年增加国内消费最少500亿—600亿元。

  专家指出,一号文件将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新内容,后续可能出台的相关补贴农民建材消费的措施,这将使一些未来的建房需求提前得到释放。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农村消费同比增长15.7%,农村消费增幅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

  ■高端对话

  支持农民建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促内需

  邹晓云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李景国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促农民建房在多方面发挥意义

  南方日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有什么不同的背景和考虑?

  邹晓云:如果以发展经济为目的,提出促进农民建房的政策显得有些功利性。政府应该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不要太功利。为促进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是本末倒置。

  李景国:促进农民建房会对钢材、水泥等关联产业产生推动作用,并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支持农民建房这一政策,不能仅仅从扩大内需的层面上进行解读。

  2009年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经济形势好转,局面趋于稳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促进内需。更应该看到它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建设、带动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整体意义。

  落实政策不能全以利益为出发点

  南方日报:鼓励农民建房促进农民建房可以说我们找到了撬动经济的一个支点,在您们看来,这项措施将对相关产业以及整体经济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邹晓云:农村金融体系是关键。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也十分重要。

  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多地应该采取扶持态度,不能完全以利益为出发点,要充分利用金融体系自身社会服务工具的属性为农村服务,最根本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自身利润。

  李景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依法依规”这个条件。促进农村建房要注意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就对耕地、建设用地、林园牧草等各种用地的空间、范围、数量等方面设定了标准,农村建房要注意不要占用规划之外的土地,要注意在法律法规所划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范围内。

  农民没有增收,促建房将打折扣

  南方日报:“鼓励农民建房”确实非常鼓舞人心,您们认为,在未来的政策落实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邹晓云:农民建房需要充裕的资金,如果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建房就是纸上谈兵。如果通过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来提供支持的话,农村现有的银行究竟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贷款服务,政府补贴的数额会是多少,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东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农民自身收入都有一定的积累,促进建房的政策也许更容易实施,但如果想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实现的话,恐怕有点困难。

  李景国:促进农民住房建设要和新农村建设挂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但不可能每个农村都进行大拆大建,因此有些农村会逐渐消失,农村整体数量减少。在促进住房建设时,要注意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财富时评

  建材下乡为经济“去地产化”探路

  □张波贾肖明

  “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这在2007年中国开始着手遏制资产泡沫之时,就成为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的共识。这也是中国经济从2007年到现在,楼市调控政策最多、难度最大的最根本的原因。但显然,中央政府已经越来越迫切改变这一局面。

  昨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如既往地以惠农为主,但亮点所在是首次提出了建材下乡,将支持农民建房作为2010年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笔者分析认为,这一政策直指三个层面:一是,局部改善农村家庭的收支状况,体现了惠农政策的一贯性;二是,激发农村市场的潜力,切实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找到持续的推动力;三是割裂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产业的依赖度,尝试经济“去地产化”,为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找到出路。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龙头行业,对产业链的拉动效果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009年中国经济的V形反转,房地产业功不可没。但是中国经济对房地产依赖过高,高得超出了合理的范畴。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约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5%。有经济学家估计,由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跟经济紧密联系,房地产跟中国经济的关联度超过了60%。房地产可以拉动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还可以拉动家具、电器、纺织等行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成绩掩盖不了地产泡沫化的风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多个地方楼价一再刷新历史纪录,楼市风险急剧加大。如果不调整,谁也不能保证房地产的泡沫不会破裂,中国不会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的覆辙。

  如何解决这一两难矛盾?我们庆幸地看到,在各种利益群体发出的噪音中,中央没有退缩,而是通过积极的手段来解决这一矛盾。现阶段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实际上是对城市房地产业的依赖,而在广大农村房地产产业是个空白。中国的城市、农村二元社会为经济调整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再造一个“房地产业”推动经济成为现实,因此,2010年一号文件将建材下乡写入主要内容,可以让建材下乡缓冲调控房地产业带来的对上游行业的负面冲击,从而减轻经济拉动对“地产产业的依赖”,让经济拉动实现“去地产化”。

  但经济实现了去地产化,只是迈出的第一条腿,另一条腿要解决“财政去地产化”的问题。目前,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地产的依赖仍然看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卖地收入依然是地市政府解决财政缺口的最重要路径。这也导致在一些时候中央的宏调政策跟地方政府政策形成“两张皮”,造成经济调控的低效率。早在2009年初,国家救市政策出来之前,未经中央授权,就有18个省市出台了房地产救市政策,把地方财政与楼市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全面“去地产化”,还需要在为经济推动力“去地产化”之后,也积极实行财政“去地产化”,而这比前者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但无论如何,经济“去地产化”已经开始迈开步伐,今后楼市的调控“两难”将会改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去地产化”的进程中,控制楼市泡沫的效果将会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将在发展中解决一些固有矛盾,使得结构更为优化。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