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于3月2日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主题为“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的战略机遇与合规管理”。 以下为搜狐财经在现场的报道。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气候组织其实成立于2004年,基本上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的定位就非常非常明确,就是说我们是与政府和企业的领导者同行,共同探索和推动着全球的经济走向一个低碳的未来,所以这个机构基本上可能与众多的机构和公司不同的一点,我们做的工作非常单一,就是探讨怎么推动全球的低碳经济,从而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个机构本身是以成员制为基础的,就是说以企业为成员和以地方政府为成员构架的这么一个机构,我们把企业的成员和地方政府的成员视为我们的联盟,也就是说通过与他们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去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去解决一些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这里面包括政策、投融资技术以及市场等等的障碍,希望通过具体的行动核项目来推动着全球围绕低碳方面市场的变革或者说一场经济的变革。
当然就中国而言,气候组织是近三年以前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之后其实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机构在全球的资源和网络更好的带动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地方政府积极的加入到推动全球的低碳经济的变革当中。这里面由于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由于中国角色在全球当中的作用和角色的复杂,各种条件决定了这个机构可能承担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作用。在过去的两三年当中,我们基本上有这么几个重点:
第一,刚才大家或多或少提到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我们通过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共同合作打破气候变化僵局的项目,用了两年的时间,从巴厘岛的峰会开始到去年的哥本哈根,我们用了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和资源,努力的去推动全球的进程。当然今天大家都知道结论其实不是很成功或者不是令人很满意,但是国际进程还是要走,因为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重要。无论对于国家也好、政府也好,还是对企业也好,一个全球比较统一的或者明确的政策的信号,也就是说围绕二氧化碳价格的信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年在哥本哈根之后在今年和今后两年过程中还会进行推动。
第二个角色,由于中国的角色。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很多事情是不理解的,气候组织这样的机构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世界和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非常客观的意识到其实中国在自己本身在推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很多的细节在国际社会鲜为人知或者不被国际社会理解,我们气候组织自然而然的承担了一个使命,就是说在过去两年当中通过把中国很多的故事,就是说在推动低碳经济这件事情上很多的故事用一种国际社会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就是说用中国的革命这样的概念反映到国际社会当中,至少我本人也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三个角色,企业。我们过去两年里面基本上把低碳经济的概念比较全面、客观的介绍到中国来,帮助中国企业理解低碳经济本身的概念,理解带来的挑战,更多的理解这个机会,这个过程中也有中国的企业加入气候组织作为成员,在今后工作过程当中与更多的具有中国领导力的企业携手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低碳的未来。
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市非常非常的积极,当然这里面非常积极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驱动因素的,其中一点中国从上面大的角色到地方政府决策的意识,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目前中国低碳转型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驱动的因素,时候非常重要。气候组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也在今后从今年开始,当然国际进程还要继续推,更重要的重点转入大的清洁革命的状态之下,我们希望切实有效的跟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有效的推动方案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今天的世界当中大的背景下全球需要一场清洁革命,为什么气候组织基本上一个新的定位就是说,清洁革命这样一个概念其实对谁都容易,无论是决策者、企业界,还是一个平民老百姓,甚至学校的一个孩子,今天的时间大家都容易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清洁革命怎么个清洁法,其实这里面很关键的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就是我们能源结构当中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低碳经济的繁荣,二者缺一不可,不能说我们仅仅解决了气候变化的问题经济不发展了,这是不现实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的政府、企业各界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就是说在推动这样一个方向,其实全球已经有了共识,包括哥本哈根,其实大家的意识基本上是统一一致的,就是说全球的确要走向一个低碳的未来。这颗种子其实在现实当中的国际社会全球很多的角落其实已经种下了,包括中国在内,包括美国,包括欧洲,包括世界很多的角落,也就是说要推动清洁革命的这些种子已经开始埋下去了,开始发芽。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的趋势和现象也基本上表明了这样一种现象,第一,当然国际社会的进程还非常复杂,从各国角度来讲,各国政府都纷纷出台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界,今天其实我们讲跨国公司,自然而然的很多的企业跨国公司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积极的从自己的公司运营方面,以及从市场的机会来讲,去开拓了低碳发展的奇迹。金融界,虽然现在金融危机,其实你仔细跟踪一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再怎么金融危机其实很多的趋势都在流向相对清洁能源、清洁技术的方向。其实老百姓的意识越来越强,强的结果就是说,市场对清洁或者低碳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还有地方政府,尤其在中国有点过热,大家并没有完全明白低碳经济、低碳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我见过很多中国的市长,跟谁去讲,根本不需要说什么叫低碳城市、为什么要做低碳城市,相反市场都在说该怎么做。在这个情况下,逐渐形成了比较良性的清洁革命也好、低碳经济未来也好政策的基础,就是说政策的激励越来越多去推动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带动了资本的流动,从而推动市场对这些解决方案具体的应用。
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复杂的问题,尤其对跨国公司来讲可能今天除了机会之外,我相信大家上午也讲过一些东西,或者在不同的场合大家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司,在你的行业当中、在你的市场当中带来的各种机会,当然这个过程中业带来了很多复杂的问题,复杂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或者在某个市场上,相反也反映在国际进程当中。
我举个例子,哥本哈根期间,气候组织在哥本哈根做了一场边会,主题就是在当今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低碳技术的贸易到底壁垒是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国际谈判这些年来,从京都议定书开始大家都在谈技术转让问题、产权问题,这个东西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多大程度上真正的应该成为阻拦或者说使国际的清洁革命的进程慢下来这方面,可能我觉得大家都要从不同的角度要有一些深入的思考。基于这个主题之下,气候组织做的这场边会非常有意思,我们请了欧洲、北美大的公司,同时请了中国三家公司的老总出席,在会议当中出现有意思的就是说,他们并不觉得知识产权是非常多的障碍。相反今天可能在座的有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我记得我也跟很多跨国公司的老总们交流过,你问问他们你说你到底是哪家的公司,可能或多或少的觉得我在中国这么多年,我在中国住了这么多年、雇佣这么多中国的员工,我已经是中国的公司了,这种情况下什么是跨国公司、当地公司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大的概念之下现在要共同推动低碳经济或者低碳技术的变革当中,大家的角色和障碍是什么,我有几点期望,其实我非常期望跨国公司,当然今天讲的外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其实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也走向世界,现在有很多中国的跨国公司,面临不同的政策环境在那个地方。
就谈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确是有很多很多具体的机会和你的优势在这里,当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讲中国的确富起来了,但是我们国家付出的代价、环境的代价是非常非常惨重的,这个过程当中跨国公司扮演了他的角色。我的希望就是说,在今后30年、40年、50年的漫长岁月当中,就是说在目前我们探讨的清洁革命也好、低碳经济发展未来的道路当中也好,我们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外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上扮演起你的角色、承担起你的责任,积极的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简而言之,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中国与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非常错综复杂。有几点:
第一,我们一定要推动一个有效的国际进程,这里面跨国公司有角色,比方说美国的公司,目前美国国内政治很多的障碍,把中国拿来当事说的事情,我觉得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回到美国国内扮演桥梁的作用,更好的帮助美国的政客人理解中国的市场、理解中国的现实,我觉得这非常非常有利。
第二,跨国公司跟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的非常非常好,也就是说不单自己有市场要去做,同时积极的引领一些技术和行业的标准,这一点是值得很多中国的公司学习的,我也希望很多跨国公司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就是说跟中国政府未来,来开拓未来的低碳标准和技术。
跨国公司跟中国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大程度上跨国公司投资到中国来要落地,落哪呢?很大程度上可能要跟中国的公司联起手来,这是很好的机会,相互学习的机会。如果说还有差距,跨国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扮演了一个大哥或者大姐的角色,因为你的理念、你的技术和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的企业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扎下根来真正做得好,我相信是因为你把中国当成了你的市场和家园,既然在这里去扮演你的角色做你的生意,你应该把保护中国的环境、推动中国低碳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己任,我相信如果大家都朝着这方面来讲,无论是竞争也好、无论是合作也好,做低碳的这块蛋糕会越来越大,最终当然大家要竞争,其实最终的结局应该是一个共赢的局势。只有形成了这种局面,我相信今天谈的全球的气候政治也好、国际政治也好,可能到那时候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8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