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政策解读 > 宏观政策

2010年1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
2010年05月20日11:37

  尽管1季度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回升向好势头,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通胀压力、房地产泡沫、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地方财政风险及贸易摩擦和升值压力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文/王军

  进入2010年以来,在国内外良好经济环境的支持下,我国经济继续延续和保持去年4季度以来较快的增长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从1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看,相对于去年的投资带头、消费稳定和净出口拖后腿的发展局面,今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更趋向于均衡增长的模式,正逐步从政策拉动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沿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道路迈进。

  一、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1.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已回归平稳较快增长通道。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24.19%,实现了回升后的稳定高位运行。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盈利水平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7%

  2.物价温和上涨,通胀压力犹存。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其中1月、2月、3月分别上涨1.5%、2.7%、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PPIRM同比上涨9.9%。

  3.3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呈现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的特点

  ——消费。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热点消费快速增长。1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商品房销售额7977亿元,同比增长57.7%。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

  ——外贸。进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进出口结构更趋平衡,3月份出现贸易逆差。1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出口同比增长28.7%;进口同比增长64.6%,进出口相抵,顺差144.9亿美元。3月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月度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1季度外贸形势特点有4:一是超预期大幅增长,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二是国内需求强劲导致进口增速显著快于出口,使得3月份再现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三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总体增速,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四是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出口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综合来看,今年中国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未来出口增速或稳中略有下降,而由于国内需求强劲,进口仍将较快增长。我们预计,中国贸易出现月度逆差还只是暂时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但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美国鼓励出口、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进出口在趋势上将更为平稳,出口增速或稳中略降,贸易顺差规模将有所下降。

  从3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1季度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57.9%,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拉动GDP-1.2%。由此可见,内需仍是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外需的作用也在提高,增长动力结构趋向平衡。在内需中,消费贡献相对较为稳定;投资贡献率仍为最高,但贡献率快速回落,由去年全年资本形成的贡献率94.6%回落到今年1季度57.9%;净出口的负拉动作用明显减轻。因此我们总结是3句话: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

  4.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货币供应增速继续明显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货币政策基本回归正常化。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3.03和5.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5.05和2.41个百分点。从货币数据来看,M1和M2还保持了较高增速,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17%目标。但是M1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回落,M2也是连续4个月回落,下降趋势以及幅度还是很明显的。金融机构1季度本外币贷款增加2.80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60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92亿美元。1季度本外币存款增加4.0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4.0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47亿美元。从信贷数据来看,1季度新增贷款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且占全年信贷目标的34.7%,这反映信贷季度间均衡投放的目标大体实现,说明我们对信贷的控制已初见成效,逐步向全年7.5万亿的总量靠近。与此同时,贷款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动。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反应出贷款主要是流向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1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同比多增402亿美元。

  二、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未来中国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尽管1季度经济运行数字显得十分亮丽,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极为复杂,经济快速增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现在开始即着手进行化解,否则有可能孕育着危机的因素,决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风险防范应警钟长鸣。具体来看,主要的风险因素是:

  1.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加大,宏观经济存在局部和结构性过热风险。尽管今年通胀失控的可能性很小,但未来可能影响物价上升的因素仍很多,通胀预期仍在不断强化。例如,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输入性通胀可能性加大;西南地区旱情及去冬今春的异常降雪可能会影响今年粮食收成,从而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压力;去年的低基数会使今年的价格水平呈现统计性上涨;市场流动性过剩难以快速解决,等等。总之,从当前形势看,实现3%左右的通胀控制目标难度比较大。因此如何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经济能否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短期来看,如果食品、资源品价格改革和输入性通胀等供给层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完全可能推动2季度CPI持续快速走高。此外,1季度过快的增长速度除推动某些领域的泡沫外,也将掩盖许多经济运行内在失衡的矛盾,使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下降,为日后经济健康持续运行埋下隐患。为此,如何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时机、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2.房地产泡沫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系统性风险。中国住房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作为消费品来说,国际通行的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指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我国目前全国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比则超过50倍以上,泡沫现象严重。作为投资品而言,房价与房租比是公认的衡量房地产投资价值的主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房租上涨幅度远低于房价涨幅,当前我国租售比一般都在400以上,一些泡沫严重地区甚至在1000以上,而国际警戒线为200。可见,无论是作为投资品还是消费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已十分严重。房地产泡沫最大的风险在于,它往往是与信贷泡沫和资产价格泡沫相互纠结,相互强化。而且,房地产泡沫已从经济问题日益转化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则面临着两难选择:对房地产泡沫如果不加控制,最终大到不可收拾,将重蹈日美的覆辙,带来灾难性后果,甚至引发中国式金融和经济危机;如果调整力度过大,导致房价由升转降,又可能会使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境。对此,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寻求有效抑制泡沫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已迫在眉睫。

  3.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日显突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这主要表现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也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再分配中对收入的调节不力,城乡、行业、地区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第三次分配中慈善捐助数量太少。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之所以呈现出多年采取措施却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态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极其复杂性,今后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具有长期性、尖锐性和艰巨性。

  4.以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地方财政风险加大。当前财税体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权跟事权还不够匹配,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比较慢,所以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大量融资。据一些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已经高达6万亿,其中有80%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不可否认,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应对危机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旦地方债务风险不断积聚并最终爆发,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地方经济发展可能停顿;银行的贷款风险积聚和不良资产上升;刺激当期需求而导致未来需求受到影响;对公共财政形成一定的挤压,挤压用于民生的投入;错误的信号扭曲地方政府的信心和行为,政府支出负担会越来越重。

  5.贸易摩擦和升值压力成为制约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各国普遍产能过剩,失业率居高不下,短期内过度消费的模式受到一定打击。同时,世界经济仍是在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增长,复苏的可持续性还需要继续观察,尚存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由此所导致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度高涨。这在今年恐怕会成为一种常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恢复性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争端不可避免,其负面效应将在今年全年都有所体现,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很大影响。现在看来,从盯住美元转变为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浮动方式有利于阻止国际资本的涌入,有利于保持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并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化解潜在系统性风险

  第一,管理通胀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慎言退出。两大政策现在退出的条件还不具备。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增长还是依靠财政性的投资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民间的投资增长速度还不是很活跃。应该等到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生性的机制来发挥作用、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后,才适宜考虑退出问题。应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通过不断改进调控,将近期调控措施与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既着眼于近期经济增长,又着眼于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积极采取综合性手段逐步解决房地产领域的问题。重组各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业务,组建覆盖全国的专业房地产金融机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完善;大幅度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

  第三,提高转移支付比例,暂时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缓解土地财政缺位后地方财政困难。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必须加强规范和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预警机制,密切监控投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强化对地方外债指标监测和风险管理,增强制度约束,通过加强监管避免将来出现偿债的困难,避免成为制造金融风险的源头。更长远来看,必须加快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建立一个稳定的地方政府的税源,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减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依赖。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一,调整需求结构应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由投资和出口需求为主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率,提高居民消费率;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释放民间经济活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保持出口产品占世界市场总体份额。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要以增量调整为主,以发展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和优化。一方面,逐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优化业已形成的存量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集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品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与分配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相配合。从供给层面看,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产业布局看,应适应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通过加速城镇化建设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东、中和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解决农民进城的一系列问题;从保障民生看,应适应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家庭劳动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就3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说,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鼓励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是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尽快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三是重点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3.纵深推进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改革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系统设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并配套实施。尽快研究拟定收入分配整体改革方案,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两个比重,狠抓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重点问题。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促进共同富裕。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确定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工资的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第二,按照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一是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建立起透明和稳定的收入分配安排,特别是要加强和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并使之稳定和规范化。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结合实际适当扩大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覆盖面,保证各级政府有行使职责的财力。适当调整共享税分成比例,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兼顾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需要以及现阶段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规范化的转移支付体系,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逐步放松价格管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以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为目标,以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水、电、油气、煤和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价格改革为重点,以强化外部效益的内部化为手段,以兼顾公平和社会稳定为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努力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造有利的体制政策环境,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财税制度改革,打破资源性行业垄断经营,进一步明晰并完善资源领域的产权关系,建立完善资源储备制度。

  第四,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应按“四化”方略推进:一是运营环境商业化,二是市场竞争公平化,三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政府监管科学化。应尽快打破垄断而不是回归旧体制,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放松管制而不是强化干预,尽快开放民间资本,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4.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重点,以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改善民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为此,应当努力通过创新观念,改革完善社会事业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措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应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以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增加居民消费摆在扩大内需的突出位置,三是把扩大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战略重点,四是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