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高盛招揽11分析师 中金研究部陷多事之秋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10月12日22:16
  设立合资券商已近6年的高盛,首次大手笔挖人,旨在为其中国股票研究团队进行“输血”。

  “近期陆续有11位A股、H股分析师新加入高盛及高华证券旗下研究部,这些分析师均来自中金公司(CICC)及高盛其他竞争对手处。”国庆长假刚过,接近高盛的人士即向记者透露。

  据该人士介绍,高盛此次招募的分析师中不少在业内引人关注,例如中金公司原策略分析师王汉峰、国信证券研究所前所长廖绪发等。

  除挖角本土券商外,高盛还将目光投向外资投行中国团队。上述11位分析师中有4人分别来自德意志银行、瑞银和里昂证券等外行的研究部门。

  一边厢,高盛招兵买马以增强中国市场的研究实力;一边厢,中金公司近半年来已有数位招牌分析师跳槽至其他合资券商。

  自年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被曝“转会”高盛以来,中金公司陆续出走多位招牌分析师,例如此前加入瑞银的策略分析师高挺。

  此次,中金公司策略、煤炭、机械及保险四大行业的高级分析师均转投至高盛。

  输血和失血同时上演。如果说过去几年,A股研究是本土券商独霸天下,那么眼下,本土券商和外资投行在中国二级市场的竞争已逐渐升级。

  高盛欲借研究助力中国业务

  目前,高盛在中国的全牌照经营依赖高盛高华证券和高华证券两家机构,两者在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研究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实行资源共享,业务分工、合规制度也很明确。

  高盛高华证券专注于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高华证券则经营投资银行以外的二级市场业务,如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等。

  据悉,此次新加入的11名分析师均在高盛从事中国市场的股票研究,人事安排上部分人员就职于高华证券的北京、上海办公室,部分人员则归属于高盛香港办公室。

  11人中,高盛给予最高职级的是董事总经理朱地武,他同时成为高盛大中华区大宗商品研究团队负责人,此前朱供职于德意志银行。

  此外,还有4名分析师跻身执行董事。国信证券研究所前所长廖绪发加入高华证券,担任传媒行业研究团队执行董事,来自中金公司的王汉锋则出任高华证券策略研究团队执行董事。

  截至8月底,高华证券注册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人数达16人。虽其一再强调,提供包括高盛的港股研究团队等境外团队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绝大多数国内基金而言,如此小规模人员配置显然无法保证A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许多基金公司对于高盛主要看重其“国际视野”。一家前20大基金公司的投资副总监坦言:“高盛的A股报告我只关心宏观研究,公司研究上只有房地产、金融等几个大行业的报告,而且对上市公司的跟踪时间不如本土分析师长。”

  “高盛此番研究团队扩容,就是为进一步扩大中国股票研究范围。”上述接近高盛的人士指出,“一直以来,高盛内部十分清楚自身利弊和客户需求,现阶段的大规模扩容在此前已有规划。为更好给客户提供二级市场服务,增强中国市场研究实力势在必行,并非短期行为,而是符合高盛整体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11名分析师的职务安排,高盛在A股策略、大宗商品、航空、消费、医药、传媒、IT及机械等多个行业的研究实力上均有扩充。

  中金业务部门换将频繁

  一位中金公司前员工表示:“中金公司研究部曾经在业内以团队稳定被称道,例如宏观、策略、消费、地产等多个主要研究团队的带头人,都是在中金工作8-10年的老员工,但是今年,这个局面被完全打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金公司研究部的骨干员工中仅剩地产和消费两大研究小组负责人未跳槽。

  这些跳槽的资深分析师无一例外选择外资投行作为下家,而同期做出类似选择的还有中金公司其他核心部门的业务骨干。

  例如销售交易部香港区域负责人已加盟瑞银,投资银行部数位银行家也分别被摩根大通、花旗等外行挖走。

  “中金公司的薪酬一直是国际化水准,在国内市场属于较高一档,同时管理架构和外资投行几乎完全相同,因此离开中金后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外资投行。”10月初,曾在中金公司任职董事总经理的人士表示,“一方面去外行薪酬待遇能够接轨,观念差异不大,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外行在中国的许多业务处于起步阶段,但又给予中国业务足够重视,个人能有更新更大的发展平台。”

  以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架构为例,该部门主管之下有数名小组负责人,分别负责策略、宏观及各大行业研究小组,小组负责人大多是在研究部工作5年以上的高年资分析师。 “即使在职级上升到董事总经理,实际职务却依然是负责某一行业小组,长期看,除薪酬随职级相应上调外,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上述中金公司前雇员称。

  相比之下,高盛、瑞银等外资投行内部熟悉中国市场、长期跟踪中国公司的员工较为稀缺,这类有多年经验的业务人员跳槽后可能获得更高职级,同时还能承担更重要的管理工作。

  该人士认为,中金公司的股东变更尚未画上句号,公司仍处于战略转型期,新股东对公司有哪些新要求等信息,大多数公司员工还未知情,“不排除一些员工希望寻找更稳定的发展平台。”

  上述中金公司前员工指出,许多普通业务人员今年才从媒体报道知道中金公司可能存在“影子股权”薪酬,“很多同事认为,这一股权激励体制今后继续实施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未来几年,公司还存在既有员工股权兑现的压力。”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