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政策·监管 > 央行加息 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 2010年央行加息预期升温相关新闻

未来或有较大加息空间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10年10月20日06:31

  【深圳商报北京10月19日电】(驻京记者 宋 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此次加息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如何?中国是否进入了加息周期?记者采访了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

  ■ 原因探析

  加息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由于中国CPI不断上升,自今年2月起,“负利率”持续至今已7个月,“加息”呼声就不断。而认为中国通胀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速相符的看法也不少,持该观点的学者则不建议加息。

  预期不加息的学者对于央行此举多少有点意外。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滕泰先生认为,这次出其不意的加息源于两点因素,一是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未达到预期效果,房价还在高企;二是针对两个月以来物价水平持续高位的态势。滕泰强调,这次上调利率主要是针对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失效来制定的。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也表示,三季度CPI和GDP都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大,此次加息是出于对通货膨胀和流动性的担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加息是防止通胀,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8月创新高的3.5%CPI增速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水平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从全球经济看,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升,将影响PPI,也有向CPI传导的压力。输入型通胀来临的同时,资本流入在最近两个月有所上升。因此,央行加息是为了未来宏观经济的稳定。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经济学家王小广则表示,加息是对前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一个纠正。负利率是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抑制资产泡沫。

  ■ 时机选择

  早点出手效果更好

  “姗姗来迟。”王小广如此评价央行加息的时机。他直言,“加息将增加资金的成本,这个办法早就该用了。我认为去年底就应该加息。”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此前一直呼吁加息。谢国忠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通胀时代,而且至少将延续10年,早就应该加息,有必要加息至高于通胀的水平,即让实际利率为正。

  左小蕾则认为,多项数据的变化导致央行选择此时“出手”加息,目前正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她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压力、9月境外资本流入明显加快推高资产泡沫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带来输入型通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防止通胀出现,所以央行选择这个时间点加息。

  ■ 政策风向

  发出提高资金成本的信号

  王小广和左小蕾都表示,当前央行加息发出的警示作用大于实际作用。王小广表示,0.25个百分点的加息非常温和,不能抑制资产泡沫。但重要的是使用了“加息”这个货币政策工具,发出了提高资金成本的信号。

  左小蕾也表示,一次两次的加息不会有很强的效果。“美国加息了17次,房地产市场才开始调整。现在是发信号,累计加息才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她说。

  李迅雷也表示,考虑到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忧,估计此次加息警示作用较强。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晓斌表示,从加息来看,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基本可以消除,经济还将保持强劲上行。

  专家观点

  可能进入

  加息周期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未来加息空间较大,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加息周期。

  谢国忠表示,中国央行此次加息过于保守。“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美国的4倍,中国加息步伐可以加大点。考虑到加息幅度过大可能会引起房地产崩盘,所以是小幅加息。”谢国忠预计,“按照现行通胀水平,年底央行应该还会再加息一次。”

  王小广认为,中国后续还有加息空间,从当前资金成本角度以及投机氛围看,至少还有一个点的加息空间。

  左小蕾直言,“未来加息空间较大”。加息0.25个百分点不足以解决目前的资产价格泡沫,未来会累进加息,还会有连续加息的动作。

  而李迅雷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央行连续性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宋 华)

  

()
 
  [Ctrl+Enter]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