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鉴史读书

张玉成:江平的召唤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张玉成
2010年10月25日21:47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一个法学家,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一本书,浓缩了一个法学家的一生

  我想起一个历史镜头:一群年轻的美国人聚在一起,签名、演讲、拍桌子、踢凳子,谴责美国政府发动越战,气氛很热烈,而在这群年轻人中间,总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静静地坐着,也表示着谴责与抗议。这个老头就是伯特兰•罗素,英国的大哲学家、数学家与社会活动家,那个98岁高龄还在病床上谴责战争的老人。他心怀大爱,非常睿智,也非常可爱。

  罗素这个人,时常让我想起江平。虽然他们不在一个时代,不在一个国家,不在一个活动领域,也有不一样的成就。

  江平先生是法大乃至整个法学界的标杆性人物。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是基于母校法大的感情串联,且在校期间我的一篇论文得到过江老的赞誉;二是因为江老本人的历史贡献与精神特质。由江老口述、陈夏红博士整理,江平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得以问世。可惜未等收到出版社寄出的这本书,我本人已踏上去往西藏的旅途。不然,在西藏纯净而辽阔的天地间,体悟江平本人以及那段历史的沉浮与枯荣,该有一番独特的感受吧。

  回来后很快就读完了它。全书共分五卷:似水流年、廿载逆境、我的教与学、大立法时代、为法治呐喊。法律出版社是这样介绍的:“本书不仅忠实记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阅读之后,稍感意外。也许是口述自传的原因,或是江老已大彻大悟,关于江老波澜起伏的一生的记述,文字竟然如此朴实。全书未经细致的布局,未加任何修饰,没有辞藻,没有色泽,自始至终都是平白直叙,谈什么都是点到为止。也许因为简单才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宝贵。阅读之后发现,以前在法大所听闻的江老轶事,仅仅是江老精彩又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支离片段而已。江老一生既经历过和风细雨,也经历了众多的疾风骤雨,更亲历了众多历史事件,动荡的岁月带给了江平太多的屈辱与荣耀。今年已过八十,出了这本口述自传,满纸的辛酸,还因为言论尺度问题被删除了3万字,使其“人生不够完整”。现实如此,夫复何言。

  江平1930年生于大连,早年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建政前夕,他还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当时他们唱着革命歌曲跳着集体舞欢迎解放军进城。江平于1950年成为第一批派往苏联学法律的留苏学生,并在1956年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归国,紧接着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经历了身残、婚变、批斗与劳动改造。改革开放后,江平除了醉心于民法教学与立法活动外,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委员等公共职务。作为一名学者,江平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每每在重要关头为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权而大声疾呼,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良心”、“时代的法学教师”,法大师生更将其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与外界的褒扬相比,江平对自己的评价却有一番清晰而清醒的认识:“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我没有读过多少法学名著,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我是一个法学教育家,我以学校为舞台,努力培育一代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具有民主、自由开放思想的法律工作者、法律家、法学家。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这种认识,满怀诚恳,也不失公允。

  马克思•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谈及学者的操守,一再强调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中国的环境注定无法形成这样的学术操守,也从根本上无法形成原创性的学术成就,因为中国的讲台上面有高度政治化的“对手”,“不允许辩论”。江平自己也承认没有什么学术成就,环境使然,他只得在学校的讲台上甚至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进行法学教育与法治实践,不知疲倦地重复那些普世价值,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对学者操守的违背,毋宁说这是中国现实的一种迫切需要,也就是马克思韦伯在另一个演讲中所说的“以政治为业”。

  江平所做的,正是韦伯所说的“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为政治而生存”(非“靠政治而生存”)——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公共事务,推动国家制度变革。在中国式的政治环境中,在至今连自己的自传都无法完整出版的一个时代,江平已做得足够多,实在难能可贵。江老总有超乎一般法学家的宏观视野和前瞻性看法,这一点应该是江平教授对中国法律乃至中国整体发展所作出的最大的贡献。江平教授的卓越贡献,最终奠定了中国法学研究的方向和法治事业的基础(王泽鉴语),江平在中国法治历史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读《沉浮与枯荣》,总有一种浓郁的沧桑之感,于是把历史镜头拉长,在更远的时空概念中思考种种问题。近代史以来,中国处于一个漫长的转型期。无数志士仁人怀着家国天下梦,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而不懈努力,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在学术活动中关心国计民生,又在政治运动中饱受磨难与屈辱,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不停徘徊。江平是法学界的代表人物,他的中国梦是法治天下,他只坐在法律一边,他只向真理低头,他不媚权也不讨好舆论,他所能做的却只能是呐喊。一句“所能做的只能是呐喊”,饱含多少深情与无奈。

  《沉浮与枯荣》书名取自江平的《临江仙•悲歌》:“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翻云覆雨人间事,过耳过目无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笔者不清楚该诗词的具体背景,但整篇读下来,那种悲愤、无奈及控诉之情溢于言表。翻遍江平的诗词,这些满怀怨忿的话俯拾皆是。这是江平的真实心境,也是他们那代人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与徘徊的时代写照。

  江平在自序中最后说:“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不那么重要了,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法学界的后辈们有所启迪,那就不辜负写这本书的初衷了”。读到这里不禁唏嘘不已。江老已经服老了,我们也不再奢望他再去为什么而奔波呐喊。江平的一生,虽然没有显著的学术成就,但他给我们树立了 “以政治为业”的标杆。此时,我想起韦伯在《以政治为业》演讲的最后中这样说道: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一个法学家,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一本书,浓缩了一个法学家的一生。这无疑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后辈读这本书,当然是有所启迪的。我们听到了江平的召唤,那也是时代的召唤。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江平口述,陈夏红整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1日出版)

  (作者系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张玉成的微博

  张玉成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玉成:从黄光裕案看民营企业家风险防范

  张玉成:“中国式圈地运动”求解

  张玉成:城管体制改革应纳入法治轨道

    张玉成:希望“国美战争”在博弈中和解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