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中国目前仅是物价上涨 不存在通胀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王国刚
2010年11月12日03:42
  通货膨胀这个词现在用得比较多,但我的说法是“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

  不应简单套用“通货膨胀”

  目前的CPI上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或政府调价导致,而不是货币发行多了。这种现象应称为“物价上涨”,而不应该用“通货膨胀”去简单套用。

  通货膨胀的 定义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从中国来看,现在比较多的人用的是CPI。CPI连续6个月超过3%,在国际上被称之为通货膨胀。国内也使用这个概念。今年5月以来,中国已经有好几个月CPI超过3%,从这个角度使用“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好像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是没有道理。

  首先,发达国家的CPI构成中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而在中国CPI中,农产品或食品类占的份额达到1/3之多。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大面积、连续性地遭受灾害,蔬菜、水果、棉花等因此出现了短缺、价格上扬,而不是因为货币发行多了导致这些农产品减少。反过来说,把货币紧缩了,田里也不能长出蔬菜、水果和棉花。

  另一方面,2009年中国的CPI是负增长0.7%,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CPI工作目标是4%。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实际上,在政府工作报告确定CPI目标4%之后,一系列资源产品价格欲进行调价,包括水、电、燃气等。2009年5月,一些地方也开始了这种调价,但舆论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保证2009年新中国六十周年大庆的平稳举行,所以把这项措施暂停了下来。直到2009年11月以后,才陆续启动这项政策,现在还在做结算,水、电、燃气等都在调价格。这是不是因为货币发行多了导致的这种调整?显然不是。

  因此,我们说,由于一种或者几种农产品价格上扬导致CPI上行,或因为政府调价导致CPI上行,而不是因为货币发行多了导致的,不应该简单套用。这种现象应称为“物价上涨”,而不应用“通货膨胀”去概括。

  货币政策调整会有麻烦

  目前针对通货膨胀,采用了货币政策去调整,这非但解决不了事情,而且会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

  如果“通货膨胀”只是用于表达物价上涨,这个词怎么用关系都不大。非常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一讲起通胀,后面就想起货币政策,要用货币政策去调整,这比较麻烦。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货币政策本身解决不了以上的问题,比如某些农产品短缺导致的价格上行,比如由于资源类产品的价格调整导致的价格上行。

  第二,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对它有害。2007年至2008年期间,CPI上涨的最高点是2008年的8.3%,那一轮的主要成因是猪肉短缺。这时如果采取加息的货币政策,直接结果就是有贷款的饲料大户成本提高,导致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户的成本也随之提高,猪肉价格继续上涨。同时,有贷款的养猪户利息成本也上涨。这是一方面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不是影响某一个产业或某种产品,不能有对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行不利的方面。

  有人说,“物价是货币现象。”我觉得只讲对了一半。物价都是用货币来表示的,比如一瓶矿泉水价格是1元钱,1元钱是用货币表示,当它涨到1.5元,也是用货币表示,从这一点上来讲,任何价格都是货币现象,任何价格变动都是货币变化。但是,不等于任何价格变动都是货币政策现象,两者不能相混。实际上,相当多的农产品价格变化是季节性关系,比如蔬菜,通过两三个月的政府补助,价格就稳定住了。2007年、2008年解决猪肉问题,主要是以财政方式解决,给母猪直接补贴。这个过程不能简单地与货币政策相挂钩,因此我认为中国眼下不存在通货膨胀。

  1998年来不存在通胀

  很多人讲“收紧银根”只讲了一半,说“钱收进来了”,不讲“钱干什么去了”,实际上钱又出去了。这样,就人民币资金而言,并没有收紧。是什么东西变化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负债方多了对存贷款机构的负债,在资产方多了外汇资产,这是走了一个轮回。

  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一直到现在,中国非食品类、或者说西方国家称之为CPI的指标,中国从来没有超过2%,甚至有些年份还是负增长。用这样一个概念来看,实际上中国从1998年以来都不存在通货膨胀。

  我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国CPI可能还会继续上行,但是依然是前面这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方面发生了效应,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类价格调整。当然,农产品发生变化也有国际市场因素,今年粮食严重歉收,俄罗斯已经禁止出口,这些方面会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眼下最主要的是问题刚才说的几类。不应该定义为通货膨胀,而是称为物价上涨。

  央行刚刚上调了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就存款准备金率本身的原理来说,是一个紧缩银根的措施。如果按照现在中国的存款余额计算,上调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大致收紧的资金在6000亿-7000亿元之间,与之相对应的0.5个百分点,收紧的资金大概在3000亿-3500亿元。再算上货币乘数,收紧的资金在1.5万亿元以上。

  这次上调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就直接概念而言,与物价上涨较快或者有人叫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也与房地产价格没有大幅下落、国际市场上的影响、货币供给太多等有直接关系。

  假定用法定准备金的方式收紧银根,我们已经到了17%以上,如果再把前面做的差别准备金调整计算进去,就更多了。以17%计算,中国人民银行手上应该集中了15万亿元之多的人民币货币资金,但是到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去看,连货币资产这个科目都不存在,怎么收回这些钱?通过收紧,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人民币资金进来了,然后人民币资金转手到了商业银行去买外汇资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是大量外汇资金的增加,人民币资金又回到了商业银行。

  因此,很多人讲“收紧”只讲了一半,说“钱收进来了”,不讲“钱干什么去了”,实际上钱又出去了。这样,就人民币资金而言,并没有收紧。是什么东西变化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负债方多了对存贷款机构的负债,在资产方多了外汇资产,这是走了一个轮回。也正因此,2007年8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有一个规定,就是要提高人民币存款法定准备金率,相关银行可以拿外汇资产来交纳。

  所以,从走一个轮回这个概念来说,随着中国外汇增加,外汇储备要兑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必然要不断使用。从两方面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紧缩银根的导向效应,但是缺乏操作效应。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会“发展与和谐——应对后危机时期的挑战”论坛上的发言,早报记者陈静思整理)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