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表示,1月PPI显著上升表明中国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成本上升压力,未来这种压力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增加。第一,由于生产要素价格被长期压制,中国将面临新一轮的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第二,中国面临着大面积的工资和房租上升压力,这将最终影响终端产品的价格。
刘利刚认为,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中国制造”的成本将在未来数年内快速提高,因此“中国制造”将不再享受成本优势,与此前中国“吸收”世界通胀的情形不同,中国将对世界“输出”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