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刚:中国央行应考虑加息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3月01日14:01
在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中国央行的下一步举动尤为引人关注。市场预期如果新增贷款仍然居高不下,而且银行间流动体系仍显得十分充足的话,央行将会在3月份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笔者认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外,中国仍应考虑加息。
市面上认为不应加息的理由,第一是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明,尤其是在美国的就业形势仍显萎靡的情况下,中国率先加息,存在扼杀经济复苏萌芽的风险;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胀的压力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加息也可以“稍息”,等待其他主要经济体作出反应。同时,加息也会加剧热钱流入。
针对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完全复苏,过热的风险正在上升。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的GDP增长率已经达到10.7%,这已经高于我们一般认为的中国经济9.5%~10%的潜在增速。按照目前的经济表现,中国经济一季度的增速则很可能要超过11%。很多人担心出口,认为出口不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但是目前看到的情况是,出口已经恢复到了20%左右的增长率,这种情况让我们相信,在2009年拖累经济表现的出口会在2010年为GDP提供“正增速”,这也意味着如果不对GDP的其他增长部分(尤其是投资)进行限制,中国经济将很快走入全面过热。从区域来看,受到出口影响,占中国GDP约五成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和山东的经济表现在2009年相对疲软,其通胀率也相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占GDP另外半壁江山的其他各省区,其经济增速大多在11%以上,在很大程度上,这已经表明中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信号。一旦出口提速,表现相对疲软的各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速也会开始跟上,很可能导致区域性的全面过热。
对美国经济的看法比较一致,共识是美国经济很难尽快复苏。但市场也承认,美国的经济衰退过程已经完成,而且把大部分的包袱甩在了2008年和2009年,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测,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增长3%以上,尽管这是从一个较低的基数起步,但3%的经济增速也已经超过其潜在增速。同时,很多人担忧美国的就业情况,事实上,有一项指标很有意思,但也经常被忽略,这就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数据。这项数据显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因为美国的单位生产效率真的提高了吗?未必,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相对稳定的指标,本不应该大起大落,对目前状况的最可能解释是,很多工作是临时性的,这些工作创造了劳动产出,却没有被统计进入分母,即所谓的“劳动力”中。鉴于此,笔者也怀疑,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糟糕,只不过雇主倾向于雇用相对灵活的短期雇员,这也导致了就业数据看起来较为悲观。
而对于通胀可控的说法,则值得商榷。1月份的通胀数据看起来似乎很低,因为其比去年12月份的通胀率还低了0.4个百分点。但其实月度环比通胀率仍然有0.6%,这个数字并不低。今年的春节在2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相信环比通胀率将较高,同比则很可能超过3%,而之后数月也预计在3%以上运行,这已经达到了央行容忍区间的下限,在这种情况下,仍处于历史低位的利率,需要上调以保证货币政策逐步向中性过渡。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环境仍然显得过于宽松,这对于通胀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我们所做的研究来看,如果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在潜在产出附近,按照目前的货币增速,全年平均通胀率约为6.7%,峰值将超过10%,而如果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2%,目前的货币增速则会将全年通胀率推高至8.5%,峰值超过12%。
此外,中国已经开始出现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应对可能出现的资产泡沫,加息仍然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加息能够提高购房成本,对于抑制投资冲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从目前房地产的价格走势来看,地产价格的同比上涨已经接近2007年的峰值,而抵押贷款利率,尤其是优惠贷款利率,则显得过低了。
眼下出现的“招工难”,也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通胀前景的担忧。从道理上来讲,中国人口众多,同时“复苏前景不明”,中国不应出现劳动力短缺,但目前出现的民工荒,却远远不是“季节性”和“结构性”的原因能够解释的。“招工难”已经事实上导致了部分行业的工资上涨。与此前的情况不同,本轮工资上涨相信也是政策制定者们愿意看见的,因为只有收入增加,才能真正地拉动内需。而工资的短期快速上涨,却也给通胀带来相当的压力。
加息会引入热钱流入的观点,也值得商榷。理由有二,第一,热钱流入并不是由于中国的利息太高,而是因为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只要这种预期存在,热钱也就会寻找机会进入中国,以等待人民币升值。同时,热钱愿意留在中国的最重要理由,是相信中国经济仍会有卓越表现,而非押宝在中国的加息上。第二,笔者相信中国对境外资本流入仍然有相当的控制力,事实上,利率政策对热钱流入到底有何种影响,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利率政策对于抑制通胀,却有着显著的作用,政策制定者大可不必为了一个莫须有的风险,放弃一个必然性的工具。
简言之,既然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为了最坏情况而制定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考虑退出。借贷利率6%~7%的正常区间,被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是合理的,在通胀率即将回到3%~4%的正常区间时,将目前的利率水平提升到6%~7%的正常区间,有相当的必要性。
[作者系澳新银行(ANZ)中国经济研究总监]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