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近六成央企重金抢滩新兴产业 “跑马圈地”忙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1年02月22日02:46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权威专家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两会”之前关于新兴产业暂时不会再出新政策,但“两会”期间及之后有望再迎来支持政策密集发布期。有理由期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对于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望

眼欲穿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央企。自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并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后,对政策具有灵敏“嗅觉”的“国家队”资本开始率先试水新兴产业。权威人士透露,在目前我国现有的121家央企中,有接近六成的央企已经在投资新兴产业方面有明确动作。

   掷金豪赌新兴产业,央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政策支持、资金雄厚外,在技术积累、人才储备、资源禀赋方面也是非其他类型企业可比。不过,专家表示,“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由技术创新来驱动的,因此,企业进场之后关键还是拼技术。”

  央企“跑马圈地”忙

   用“政策一呼、央企百应”来形容央企对新兴产业的“热捧”现状毫不为过。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投资起步较早的要数新能源行业。而新能源行业也是央企目前“跑马圈地”最迅速、效果也最显著的新兴产业领域。由于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启动较早,也较为细化,近年来国内几大电力央企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趋之若鹜。

   中电投集团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在五大电力集团中位居前列。在我国2010年举行的280MW光伏特许权招标中,该集团以最低上网电价报价包揽了此次招标的全部13个项目。该集团计划到2015年形成发电装机容量1亿千瓦,其中,水电2210万千瓦,核电520万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1100万千瓦,气电、IGCC等440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到40%。

   而国电集团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电集团目前已经可以说是“四分之一”个新能源企业了,传统火电资产比重在持续下降。其余电力集团也在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争相抢占资源,唯恐落后。

   中电投集团有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集团旗下的风电资产在政府支持下已经能够实现盈利,但光伏发电还有待观望,尽管如此,在光伏招标中,还是得拼命抢占资源,不然就会被别人抢走。

   与新能源产业类似,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样吸引“国家队”资本高度关注,有的央企已经着手规划布局甚至重金下注。

   例如中材集团计划投资50亿元在扬州打造新光源产业基地,把其子公司扬州中科半导体有限公司培育成为新光源行业领军企业。

   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表示,2011年,五矿将加强硬质合金、稀土功能材料、锂电池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国铝业表示将在今后5-10年,结合公司自身优势,重点瞄准新能源和新材料寻求发展机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巨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也均将制定计划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

   顺应政府对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的支持,国药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将生物制品作为集团“十二五”发展重点,整合集团生物制品资源,力求在“十二五”期间生物制品业务有更大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确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战略。

   ★2011年1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向公共服务领域、传统优势产业、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在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企业集团。

   ★2011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代拟稿)》。

  重视新兴产业投资风险

   国资委对央企投资发展新兴产业予以较大的支持力度,尽管如此,由于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仍不够成熟,而且投资耗资较大,回收周期也比较长,使得产业投资的盈利状况尚不容乐观。

   国资委权威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委也非常重视对于央企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收益的考核,并非一味鼓励央企豪赌新兴产业,而是通过考核、制度等各方面来引导央企适当控制投资风险。

   上述人士透露,目前我国现有的121家央企中,除了实力规模稍微弱小的少数企业,剩下的约100家央企中,应该说基本都对新兴产业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已有明确动作的央企约接近六成。

   这意味着,近六成央企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始对新兴产业投入资金或技术,其相比较民企所具备的资金优势也在投资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优势作用。

   尽管如此,由于国资委的考核体系日趋严格,多数央企在投资新兴产业时也不得不开始考虑风险。因此,除了央企独立投资新兴产业的方式之外,央企还探索了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刚介绍说,不少央企采取了联手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一方面能够充分借助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和先进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分担投资风险;如果投资涉及地方,还会与地方政府以及当地国企合作,一方面能够充分争取当地的产业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优势。

   央企联手民企或地方国企投资

   ★2010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民营企业浙江华立集团合作开发建设的生物质燃料乙醇项目已得到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的回函,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与华立集团合作开发生物质燃料乙醇项目,是中石油与浙江民企对接的第一个大项目。华立集团将借助中石油在生物质能源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完善的市场销售渠道,进入新能源领域;而中石油则是看中了华立在原料供应方面的优势和多年以来在海外市场方面的积累,以及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正可与之形成优势互补。

   ★2010年5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属企业中航重机与南通虹波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合作开发生产风电设备。这标志着“中航”这家特大型央企与南通市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此次合作,中航重机旗下的世新工业将向南通虹波风电有限公司注资,成立中航虹波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近期主要生产风电塔筒、主机机舱罩、整流罩等产品。依托中航集团公司在技术研发、产业基础、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今后新成立的公司还将研发生产其他风电设备,并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进行全国性的产业布局。

  进场之后还是主拼技术

     “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由技术创新来驱动的,因此,企业进场之后关键还是拼技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实际上,对于“国家队”企业凭借自身资金规模优势迅速进军新兴产业这一现象,不少人担忧是否会挤压了民营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空间。

   对此,国资委权威人士表示,垄断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市场或者价格的垄断,但这种垄断都有可能被技术创新打破;也有可能是资源的垄断,但在资源方面,地方的优势更大,因此地方国企及民企不见得就会比央企弱势很多。最后究竟是央企还是民企更有优势,还是看技术。当然,政府需要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

   由于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革新周期也非常快,因此如果在技术研发方面不能占据制高点,在投资中受挫的风险很大,很可能一项技术路线刚投下去,就已经被淘汰了。对此,不少地方政府除了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之外,还鼓励企业之间形成创新联盟,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正如国务院文件所指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领域,民营资本拥有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机制,能否拥有先进技术,决定民营企业的生死,因此民营企业尤其是在发展初期的民企往往在技术创新上有更大的动力。

   而国企以及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专家表示,无论从内部激励机制还是从外部考核机制,目前看来重视度还不够。因此,央企与民企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将一较高下,也可以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此外,未来还需要政府在细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和激励。

   苏浙鼓励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15家首批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杭州市有四家企业将分别牵头组织四个战略联盟,以抱团方式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具体包括,以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牵头的“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浙江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浙江省化学药制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的“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此举目的在于避免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单打独斗,以一家重头企业牵头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串起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一起搞研发,一起创新,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近期,江苏科技部门将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江苏省科技厅负责同志认为,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谁掌握了关键技术,谁就拥有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性门槛,如科技项目实行专利前置审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推出“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800项关键技术,实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李佐军: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报记者 陈静

   自从“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大国企纷纷宣布进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国企垄断新兴产业的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就谈道,国企不仅已经在部分传统产业形成垄断,当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垄断迹象也已经十分明显,大型央企尤其凶猛。大型央企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有边界,应该主要把资源投放在民营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上又需要的一些行业上。

   中国证券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定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必须有所作为,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企不仅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还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凭借这些优势,您认为国企应该在哪些细分行业加快布局,而哪些产业应该回避?

   李佐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细分的行业非常多,不好一概而谈,但是国企尤其是央企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有边界。国企应该主要在民营企业不愿意干、干不好但是国家又有需要的一些行业上进行投资,比如一些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像大型基础设施、大飞机项目等。而一些很容易挣钱的行业,国企应该少做,让给民营企业去做。

   中国证券报: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创新产业和业务也有着“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国企对这些行业即使看得上,其反应速度也往往不及民营企业,您认为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怎样的市场机会?

   李佐军: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下面都有很多细分的环节,技术层面有高有低,不同环节和领域都给企业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但是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在体制安排上,要给所有企业提供公平的进入机会。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技术积累也有待发展,要根据现有优势,集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某个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或者,与大型央企在战略性产业上形成配套,在大项目上分工协作,背靠大树也好乘凉。

   中国证券报:不少传统产业对于民营企业都有着或高或低的进入门槛,而随着央企大手笔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会在某些行业形成新的垄断?

   李佐军:新的垄断,现在不是“是否会”的问题,而是已经在某些领域存在的事实。最近几年国进民退的现象其实很明显,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企也早早开始布局。企业大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好事,可以尽快实现中央提出的各项目标,但是需要考虑如何打破这种垄断。首先是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应该给所有公司公平待遇,落实“非公36条”即《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次,针对部分行业“玻璃门”的问题,将《反垄断法》落到实处。

   中国证券报: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面临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缺陷,但是其对市场的敏感、灵活机制,又使其能够在某些细分行业快速形成竞争力,政府可以在哪些方面营造更好的扶持机制?

   李佐军:除了上面提到的打破垄断的制度安排,考虑到民营企业当前资金实力、规模实力的现状,政府在财税、金融、土地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给予扶持。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机遇,使各类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证券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各方的努力,但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还不够顺畅,紧密结合的机制还没有形成,资源相互分割,在这个问题上您认为应该怎样加以改善?

   李佐军:结合不够顺畅的问题,其症结还是在于体制问题。首先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产学研三类机构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产学研三类机构都有各自的优势,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将各类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与产学研不同的是,政府应该为各方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具体操作层面,政府不宜过多介入,一些重大的共性技术可以做引导,一般性的技术应该交给产学研等机构去做。  

(责任编辑:王洪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