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李庆云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这是政府的历史责任,也是一项壮举,其意义之巨大,当在免除农业税之上。
一位金融经济学家,却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尤其是在两会期间的麻辣发言常常引发激辩与争论。两会前夕,在其北京蓝旗营的家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全国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
“十二五的规划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李庆云向本报记者表示,只有大部分农村人口变成城市居民,加入中等收入人群,农民工自身素质大大提高,他们的子女得到优良的教育和发展,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平衡、可持续发展,成功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但是,现在农民工现在来到城市容易,融入城市却很难。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甚至衣着、语言都和城市格格不入,难以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的人格有时会受到歧视,身心遭到伤害,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正当利益诉求不被采纳,更谈不上平等参与城市的民主管理了。”说起这些,李庆云有些激动,“我们需要清除畏难情绪,代之以积极进取。农民工城镇居民化的路上困难重重,没有积极进取精神,没有改革勇气,就会一事无成。”
住房是农民工城镇居民化的最大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59%,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达到6.3亿人。你认为中国城镇化存在哪些特点?
李庆云:近30年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接近1个百分点。不论是城镇人口的年净增量还是总量,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以上统计数据有水分,中国的城镇化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城镇化率被高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6.3亿城镇人口中含居住满半年以上的2.3亿农民工,他们只是在城镇就业和暂住,不是真正的城镇居民。其二是城镇统计人口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他们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总人口中占相当高比例。
中国经济时报: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要解决一系列难题,如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城镇户口等,你认为其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李庆云: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城市面积急剧膨胀,很多原来的村落也被圈了进来,纳入城市的版图,但并未变身为城市的建成区,而是形成中国特有的城中村。为了获得拆迁利益和出租房屋的租金,原村民争相私搭乱建,造成大量违章建筑,加上市政设施缺乏,环境恶劣,城中村与城市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和住宅小区形成鲜明对照。不过,由于房租相对低廉,城中村却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租房居住的首选地和聚居区。
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调查报告,一半以上的农民工住在雇主或单位提供的宿舍、工地的工棚或生产经营场所。三成多与他人合租或独立租房。在务工城市买房的农民工只占极小的比例,不到1%。由于收入低下,农民工租的房子条件和环境差,租金相对便宜,但也约占到他们的工资收入的1/3或1/4。这种状况既反映农民工的生活艰辛,也凸显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无奈。不少农民工认为,城市非他们久留之地。如此看来,住房不仅是很多城市人的头等烦恼,也是农民工城镇居民化的最大障碍。
光有当城市居民的愿望是远不够的,是否具备融入城市的经济能力才是最主要的,住房是其中关键。除非保证农民工进入中年后能继续就业,或大大降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成本和住房支出,绝大部分农民工是不可能城镇居民化的。
住房保障与促进人的发展是出路
中国经济时报:进城的农民工要住有所居,进而实现城镇居民化,你认为何种途径才能实现,根本出路又是什么?
李庆云:只能仰仗政府的住房保障。中国的农民工在进城前的家庭住房问题是受到政府保障的,保障措施是政府无偿提供宅基地。但是,当农民工来到城镇,他们便成了真正的无产者,住房自然就成了最大难题。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这是政府的历史责任,也是一项壮举,其意义之巨大,当在免除农业税之上。在解决现有城市中下收入者的住房保障之外,加上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政府的负担会更加沉重,但这是关系到中国城镇化成败的大事,政府应有勇气挑起这副重担。
促进人的发展应该是城镇化的根本要义所在。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文明素养、身心品质的提高既是真正城镇化的内涵标准,也是推动经济平衡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包括农民工在内各个阶层人的发展转型。
促进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关键是将农民工全面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的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等。
依靠金融创新扩大资金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将进城务工人员也纳入到保障房中,这需要大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地方而言如何筹措这笔巨大的开支呢?
李庆云:由政府组织建造,开发商和符合资质条件的建筑商都可以承建。政府应该对土地出让金实行减免政策,而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优惠利率贷款,辅之以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补贴,还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金,如社保基金,既有稳定的回报,又直接用于社会保障。
从长期来看,金融创新可以在保障房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现阶段,需要和可能推出保障房的主要是特大城市,这些城市的财政状况相对较好,国家应该允许它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扩大平租房的融资来源。另外,可以创设“保障房基金”证券,这种资产证券化会大大增加平租房建设资金的流动性,尽快扩大平租房的建造规模。以上两种金融创新还会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