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阳光财政渐行渐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1年03月11日07:21

  政府财政开支公开、政府官员财产的透明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强烈诉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启动了财政公开的步伐

  温家宝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

事。

  最近,温家宝总理还表示,今后将实行政府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政府财政开支公开、政府官员财产的透明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强烈诉求。诸多代表委员、学者在该问题上做过多次呼吁。其中财政开支公开制度已经启动步伐。

  还纳税人明白账

  “政府不再以预算属于国家机密为理由不公开预算,这是观念的进步。中央的财政预算会议也逐步公开。”最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王大成如是表示。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蒋洪教授书面发言:“阳光财政,我盼得头发已白了”;2009年两会上,蒋洪教授公布他所做的中国财政透明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个省份中,算得上合格的只有一个省,大部分省份对本该公开的信息拒不公开。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钟晓渝带来了关于增强财政透明、建设民生财政的提案。

  钟晓渝说,“只有财政透明了,才能让老百姓知道财政把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政府如何花好纳税人这笔钱。虽然现在一些地方确实也在做预算公开,但离透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总说民生财政,财政要倾向于民生,只有财政透明了,广大老百姓才能看到财政支出结构是不是倾向于民生的。”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启动了财政公开的步伐。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有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2010年1月,财政部向各地财政机关发文,要求各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并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要求。

  近几年来,与公共财政有关的重要消息还包括: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了54个中央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2010年初,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开了114个政府部门的2009年财政预算。

  预算公开只是第一步

  但是,专家指出,我国从预算公开到迈向真正的公共财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目前我国政府预算草案内容不具体,一般只编制到类,只能看到大致的支出,只是“采取统计的方式,获取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经费预算数和决算数”,每个项目的具体支出就不再编制。这种笼统的信息披露不仅外行看不懂,就连懂财政的两会代表、委员也不甚明了,这使人大的审批失去实质意义。

  以教育支出为例,没有人能够了解在教育支出中有多少用于教师工资、有多少用于校舍建设、有多少用于学生补贴、给予清退的民办教师多少补偿,还有多少用于公款吃喝、有多少用于教育官员的汽车消费,而地方配套的资金又有多少,这些信息公众都难以知晓。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现在很多支出在预算上没有反映出来,预算公开不仅要进一步加强,还要细化和标准化。”

  “如果把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放在一个部门,就好比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编制预算自己执行,权力过于集中,很难说这是科学的。”王大成委员还建议成立独立的国家预算局,既不要放在财政部,也不要放在发改委,而是直接对总理负责。

  钟晓渝认为,与香港的财政透明度相比,内地的财政透明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预算外的资金不在监管体系内,人大审议的都是预算内开支,而政府卖地等预算外的收入都不在其中。其次,专项资金的监管也不在其中。再者,就算是可以受到监督的预算内开支,一方面是太专业,老百姓看不懂;另一方面是写得太粗,没有细化,大家还是看得糊涂。”

  据媒体报道,对于基本建设项目和行政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问题,目前看来还要等一段时间。有关部门表示,“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2011年暂采取统计的方式,获取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经费预算数和决算数。”

  据悉,作为规范国家公共财政收支的一部根本大法,我国《预算法》的修改已经连续两届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5年立法规划当中,并规定在2010年内至少要进行一次审议。但据媒体报道,经过3次推延后,讨论再启动的时间将推迟到今年两会之后。

  为什么《预算法》的修改如此之难?有专家指出,因为预算制度是对财政支出的节制,是对政府权利的限制,它更涉及对现行公共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各级政府间、政府和部门间、政府和人大间利益权利关系的重构。因此,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成为《预算法》修改的阻力。

  民生投入VS行政开支

  “政府应该是穷政府,公务人员花纳税人的钱必须非常节省。”3月5日下午,李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务人员的公务支出应该有定额。”

  但是,在我国,财政收入有相当一部分都用于行政管理费用,特别是“三公”(公车购置和运行、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用)消费数目惊人,与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内涵相去甚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增加到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为14.6%,到2006年上升到18.73%。到2007年,更是以27.6%的惊人比重位居榜首,远远高于其他国家6%的平均值。

  而在行政支出中,“三公”消费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全国人大特约研究员王锡锌说法,中国的“三公”消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占行政支出1/3。

  与“三公”消费无限膨胀相反,公共服务在财政支出中份额不到三成,离“民生财政”相当距离。

  据财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和住房保障支出仅占2010年全年财政支出的32%。

  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用在民生领域。以美国为例,自二次大战以来,在美国政府财政开支中,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等在内)、教育和国防是美国政府财政开支中最大的项目,尤其是社会保障,目前已经超过了美国政府开支的50%。例如在美国2010年,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财政6.5万亿美元,其中,社会保障及教育的开支远远超过了60%。

  令人欣喜的是,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里,可以看到补齐民生短板的部署,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超过1万亿元,增长18.1%;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增长15.2%;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增长15.3%。

  据财政部长谢旭人称,今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这包括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同时,财政将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财经纪律约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

  官员财产公开纳入议题

  3月5日,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馼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在人民大会堂表示,对裸官会有特殊的管理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连续6年提案建议“对公务员财产申报问题立法”。据悉,中纪委近日对提案予以回复,并明确表示“已经着手起草建议稿”。

  2006年起,韩德云每年一个议案都建议对公务员财产申报问题立法;6年间,相关机构对这个议案的答复年年有变化从前两年的“制定财产申报法条件尚不成熟”、“全面推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尚存一定困难”,到“正在积极开展工作”,再到“适时向全国人大提出立法建议”。

  

(责任编辑:王霄)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