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A股再融资标准已“隐形”降低,但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却显示
截至4月14日,在已发布年报的近七成上市公司中,有三成上市公司由于近三年现金分红未达证监会的“再融资”指标,实际上已失去了在今年再融资的资格。
事实上,由于会计准则的调整,上市公司再融
资的分红警戒线已经被“隐形”地降低了。
但即便如此,不少上市公司仍不具备再融资条件,一些公司为了再融资搞突击分红,另有一些企业对派现这一监管指标熟视无睹,不符合条件也申请再融资。
300家公司三年未分红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股东以现金购入某公司股权是想在公司盈利时以获得红利来取得收益。
于是,每年的年报分红季总是让人尤为关注。不仅是因为分红能让投资者获得收益,更因为分红能力往往是一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最直观考量。
2010年年报披露至今,已有近七成的上市公司发布了2010年度的盈利情况和股东分红方案,1044家公司发布年终分配方案;其中有996家上市公司选择向股东派现。
由此可见,今年上市公司分红派现的力度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即便如此,在已公布年报的公司中仍有三成公司的分红力度未达再融资标准。
公开资料显示,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只圈钱、不分红的恶习,中国证监会于2008年10月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简称“现金分红规定”)。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包括增发、配股和可转债)的条件之一,是必须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
根据这一规定,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30%的上市公司,不具备再融资资格。
统计显示,在1440余家上市公司中,现金分红占比超过30%的有1000家,接近70%。其中,分红占比最高的是
川化股份(000155),其近三年累计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比重高达2868.89%;
红太阳为2860.93%,
光明乳业为1224.3%、
耀皮玻璃为1125.22%、
中钢天源为1007.6%,都是分红占比较高的公司。
除此以外,有22.7%公司分红占比在100%以上;在30%到100%之间的有46.6%。另外,有300家公司近三年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
天山纺织不分红想圈钱
在这些大方派现的上市公司中,可能有一些公司是为了再融资而做准备。
比如今年乍现融资潮的银行股中,
民生银行(600016)就是一个显著的案例。在2010年分红方案披露前,民生银行的现金分红占比仅为20.9%。在2010年分配预案中,民生银行就送出了每股派0.1元的方案,使其分红占比一下子达到了42.24%;并在今年2月份公布,要发行200亿元的可转债。
更有甚者,提出了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却根本不符合“分红比”的再融资条件。
根据公开信息可见,天山纺织(000813)近三年没有进行过一次现金派送,却在今年3月18日提出要进行公开发行,预计募资额为28亿元左右。精工钢构在2010年实施了每股派0.05元之后,才勉强达到30%的红线。
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A股目前实施的是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便不再在年报中披露“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这个指标。据Wind数据终端工作人员透露,在和证监会发行部门进行沟通后,证监会表示,将使用“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来代替原有指标,作为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分红考核标准。
“而实际上,净利润指标会小于等于"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说道,“因为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除了当年净利润之外,还可以算上往年的滚存利润。”因此,现在上市公司要达标“分红再融资”,技术上要比之前更加容易。“比如,当年净利润较低的话,可以用前几年的滚存利润来进行当年的分配,从而做大分子、缩小分母。”
零分红公司高管涨薪酬
在已发布2010年年报的七成公司中,实现盈利的公司家数占比高达96%;而在3%的亏损公司中,还包括20逾家ST公司。
但是,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高送转、高派现纪录屡被刷新的同时,却有三成公司2010年“一毛不拔”,没有任何分红。剔除ST公司外,其中竟有百余只“铁公鸡”在过去五年没有一次现金分红。
如果因为业绩差而不分红,还情有可原,但是部分“零分红”公司高管的薪酬却并未与公司业绩挂钩,在股东“颗粒无收”的情况下,高管薪酬却大幅增加。
在2010年净利润同比减少的157家上市公司中,公司高管薪酬总额却出现增加。可比数据显示,其中有74家公司2010年不实行任何方式的分红,更有4家公司高管薪酬增加超一倍。
增幅最大的要属
凤凰股份(600716),2010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6.71%,在这种业绩不佳的情况下高管总薪酬却高达324.96万元,是2009年的41.62万元的7.8倍;而净利润同比下降最多的是
美利纸业(000856),同比减少1548.94%,而公司高管年度报酬总额却增长近一倍。
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国股市已经渐渐步入成熟期的时候,却仍有不少公司并未将高管薪酬考核制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相联系。
(责任编辑: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