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金融观察 > 金融圈 > 资本变局

2011年VC/PE:进退两难

2011年12月12日19:04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石璐

  从分众传媒遭遇做空阻击,迅雷、凡客暂缓上市计划,到IPO空前收紧,2011年全球资本变局席卷中国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业(VC/PE),2012年,找到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已成为VC/PE界投资者和企业家的共识。

  近日,清科集团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

度论坛在京召开,各路投资精英以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VC/PE界2012年的诺亚方舟在何方?

  《清科倪正东:新募基金走低 创投退出受阻》

  嘉宾观点:

    IPO退出遇阻 明年不乐观

  投资双倍于退出 发展脚步过快

  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倪正东坦言,对于VC/PE来说,2011年是个特殊年份,尽管行业发展出现一些可喜势头,比如人民币基金在募资额及投资项目数量上双超美元基金,逐渐占据中国创投业主导地位,但全球经济低迷、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对于中国的VC/PE界,特别是中后期投资及退出产生了一定影响。

  根据清科集团统计数据,尽管截止11月的募资额呈增长态势,但新募基金规模走低,达到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随着市场流动性减少,机构募资强度增加,基金规模增长乏力。而创投公司的退出渠道也出现受阻迹象:2011年前11个月,共有123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被投企业中实现退出,案例数量较上年同期的138笔下滑10.9%。而IPO仍为退出的主流方式,占111笔。

  倪正东表示,前11个月除电子及光电设备、建筑及工程等行业退出案例数量锐增外,其他行业案例数量退出均呈现下滑,其中以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行业最为突出,该行业退出大幅减少,仅发生案例6笔,不足去年前11个月的四成。

  而在IPO退出方面,今年以来由于中资概念股表现欠佳,加之VIE模式的前景影响投资者信心,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通过被投企业境外IPO实现退出遭遇巨大阻力,前11个月发生在美国市场的IPO退出案例只有5笔,台湾证券交易所退出1笔。与此同时,境内市场IPO节奏放缓以及二级市场持续低迷,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活动的影响开始凸显。虽然前三季度IPO退出案例数量均呈现同比增长,但在进入第四季度后开始出现骤降,10月及11月仅有10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被投企业境内上市实现退出,涉及企业只有4家。

  而投资回报也有明显下降趋势,前三季度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境内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倍数分别为4.89(剔除新天域资本退出华锐风电的180.0倍账面回报)、7.16倍和4.56倍,但10月和11月平均回报倍数仅为2.78倍。可以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境内及境外退出均面临着极大压力。

  “今年创投业投资增长两倍,退出却减少一半,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是不是VC/PE的投资脚步太快了?” 倪正东认为,这说明VC/PE的投资脚步有可能过快。

  《纪源资本卓福民:纠结2011 行业需回归理性》

  嘉宾观点:

  国内VC/PE呈橄榄型发展

  2012最需回归理性

  针对创投业亦喜亦忧的现状,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表示,2011年VC/PE可以用“纠结”二字作结,“因为无论 ‘融投退’今年均很纠结。”

  首先,融资难度增加,今年9月底是个重要分水岭,此前人民币融资较宽裕,9月以后便出现困难,美元基金融资则基本停滞。再看投资,创投公司融到资便进入“有压力无动力”的状态:之所以有压力,因为创投公司一旦不按时投入项目,与其签订协议的LP(有限合伙人)便会收回资金;之所以无动力,则是因为企业往往“忽悠”成分大,要价高,难以令人信服。“我上次在北京考察一个项目,那家企业今年连盈利都没有实现,却表示明年会产生7、8千万元盈利,因此开价是明年的25倍,这种项目,谁敢投?”卓福民分析认为,企业之所以“忽悠”,主因是不愁找不到投资基金,“反而很多基金还要事先向企业打招呼、托关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创投。”

  卓福民认为,更为纠结的现象是创投的退出,目前可谓“中国经济全球最牛,中国股票全球最熊”,而二级市场的低迷还未传导到一级市场,因此出现估值倒挂现象,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更是一片惨淡,过去所投企业是想上市而不能上市,现在则是上了市而想退市。

  卓福民希望2012年创投关键词变为“理性的回归”:即经历了2011年上下半年的冰火两重天后,创投业逐渐走向理性。而这一理性的回归有赖于企业与PE/VC的共同努力:企业的融资期望值要回归理性;同时PE和VC也要回归理性,正所谓PE的归PE,VC的归VC,各走各路。卓福民认为,现在国内VC/PE界正呈橄榄型发展,即投资于早期和晚期项目的少,投资于中间阶段的多,而根据美国VC行业发展资料,中期投资回报率为负3.19,卓福民担心国内过于频密地投资中期项目,有可能将来投资回报也变为负。

  《花旗创投张晨为:新技术领域 更看好亚洲》

  嘉宾观点:

  投资偏好于金融+创新

  经济低迷有利于分辨企业好坏

  作为正式进入亚洲市场仅一年的华尔街创投公司,花旗创投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张晨为对于亚洲及中国的创投行业发展倒是颇显乐观。她表示,花旗创投自2010年底进入亚洲及中国市场以来,深深感到亚洲消费者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未来在新技术领域,花旗有可能在亚洲先于欧美开发一些创投项目。

  而与PE不同,花旗创投作为集团的创新部门,主要偏重于项目的早期阶段,并运用花旗集团自身资金进行投资,因此与其他创投公司相比,资金压力小。同时它还结合集团的行业优势,重点投资于与金融行业相关的领域,包括信息安全、无线通讯等。

  “正因无资金压力,我们一旦投入某项目,会花费很长时间进行评估、拓展,换言之,我们更看重公司投资价值,而不是短期能否赚到钱,因此我们的退出压力也不大。”张晨为将花旗创投定位于战略投资者,并表示其一般不会对所投公司控股。而在华尔街投行中,花旗创投虽非独家,也是少有的涉足该领域的公司。“预计未来我们开发的创投项目会有1/3来自亚洲市场,而中国项目将占很大比例。”

  据介绍,今年花旗创投刚刚在亚洲完成两个项目,“均与新技术相关,一个是与金融信息安全有关的生物识别方面的项目,另一个是社交媒体方面的项目。”就项目选择标准,张晨为解释说,花旗重点关注投资价值,而这两个项目均是具有创新概念的新技术,并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同时又与金融行业相关,符合其选择标准。

  而就创投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张晨为认为,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但对创投业者来说,反倒是投资的好时机,因大浪淘沙后,更能清晰分辨企业的好坏。现实情况是,很多创投公司今年下半年以来在融资方面已所获颇丰。

  《复星梁信军(梁信军新闻,梁信军说吧):坚持高成长行业 嫁接全球资源》

  嘉宾观点:

    消费已成最具潜力高成长行业

  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实现双赢

  拥有十数年成功投资企业历史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表示,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投资界的“诺亚方舟”就是坚持关注高成长企业。

  1999年开始正式涉足PE投资的梁信军,对于高成长企业的变化感触颇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总能听到‘高成长企业’这个词,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科技、文化传媒,这些行业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列为高成长行业,如今亦然。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真正的高成长企业呢?”

  梁信军的法宝是:寻找高成长行业,一定要从中国宏观经济角度进行观察。金融危机以后,高成长行业首当其冲来自消费,因内需拉动,增值消费将受市场热捧,而金融服务业也将呈现高速增长,尤其是与个人财富管理、个人金融消费相关的行业。再有就是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的行业及资源和能源业。

  梁信军还强调,从实业起步的国内投资人在行业内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味跟风海外投资人。“以复星为例,1992年我创业之后,一直从事产业运作,直到2000年左右才有小部分投资,而拿出一部分产业利润做投资,不仅风险小,还能做一些必要尝试。”

  同时梁信军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新投资模式,简言之: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他认为,由于当前欧美债务危机困扰了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欧美地区消费能力的恢复还要假以时日。而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国内出口型企业及海外品牌企业,未来三到四年将面临利润增长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相对较好,国内消费增长也很快,像医疗、高端消费品等行业甚至已超过全球消费总量的16%。由此,若欧美一些品牌企业将主打市场转到中国,很可能促成其利润增长,并由中国的增长带动其在全球的增长。而中国若借助资本的力量,趁欧美消费低潮之机,投资欧美消费型品牌企业,则有可能在帮助海外品牌企业实现增长的同时,提高中国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品牌知名度。

(责任编辑:孙宏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