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新股破发已成常态 机构再入场推动“新股改”

2012年01月18日10:23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锐睿

  编者按:

  昨日,A股大涨,但中签海思科(002653)的股民却欲哭无泪。海思科昨日登陆中小板,以下跌4.9%收盘,成为本月第6只首日破发的新股。新股的持续破发,也使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成为了A股市场改革的当务之急。

  破发成常态新股发行制度将变

  1月六成

新股破发

  昨日股市大涨,仅有8只个股下跌。但面对满屏的红色,新股民罗勇却笑不出来。

  “中了海思科2000股,以为能赚一笔,结果一上市就套着了。”罗勇很是无奈,“行情不好,之前割肉后就一直打新,好不容易中了,谁知道躺着也是中弹,以后再也不打新了。”

  海思科昨日上市,发行价为20元,但直接以17.5元开盘,之后一直在低位震荡,直到午后大盘开始加速上冲,股价才有所起色,盘中最高冲至19.98元却无力翻红,尾盘再度回落,最终收于19.02元,下跌了4.9%。

  根据记者统计,截至昨日,本月共有9只新股上市,其中有6只新股都在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达到了66.7%。而这6只个股之后的走势也不尽人意,没有一只的股价能够重回发行价,跌幅最大的加加食品(002650),目前的股价较发行价已经跌去了近三分之一。

  高价发行依然是目前新股发行最受争议的部分。本月上市的新股,只有利君股份(002651)的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而高于30倍的公司多达7家,其中国瓷材料(300285)的发行市盈率高达55.32倍。

  高价上市,而公司的业绩却让人失望。海思科上市之前,很多投资者对其业务的外包模式就不看好,“一夜暴富”的财务数据更是疑窦重重。而在上市前夜,海思科预计201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5%,这样的数据让人失望。

  新股发行新政将出

  朗玛信息发行失败,新股不断破发,两家基金宣布退出IPO询价,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当前询价体制下,客观上说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情票”和“关系票”现象,加之现行配售制使得并不是所有高报价的询价机构都能得到配售,加重了询价机构的操纵心理。近期,管理层频繁表态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而两条关于新股发行改革的传言也在市场中流传开。

  日前,证监会指定披露的媒体称,就目前新股发行制度问题,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在广泛征求市场意见后,改良式荷兰拍卖制等有关政策改革有望在春节后推出,相关政策导向也逐渐清晰。

  同时,还有消息称,“证监会表示,今后提高网下机构投资者的申购比例,要高于20%。”消息显示,证监会上周在北京召集主要券商,表示将对现有新股发行制度予以改革。监管层的改革思路是增加资金供应。其中,主要指进一步扩大能够参加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让更多的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集合,以及企业年金等获得询价对象的资格。

  虽然消息未经证实,但业内人士认为可信程度比较高。而且这两项措施对于完善新股定价、遏制新股炒作还是有帮助,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现有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西南证券(600369)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态度清晰,一级市场资金将逐渐回流二级市场,有一定的利好效应。

  机构再入场推动“新股改”

  “王老师,今天午后大盘怎么突然就涨起来了?”周二收盘后小张高兴地问道。

  “沪指继昨天缩量以全天最低点2206点收盘后,今天平开后下探到2196点,从盘中此低点开始的反弹,在多方量能的推动下,一直延续到尾盘,以全天最高点2298点的收盘点位,正好与月K线的组合线点位相吻合。1月9日启动、次日机构放量进场后为时4个交易日的收缩性调整,以今天的一阳覆盖4线的暴涨,这是机构再次入场,推动“新股改”的行情。昨日缩量跌破1月10日2221点开盘点位成本线,是主力的不破不立的故意放行向下。从日K线显示以机构主力资金推动的这波‘新股改’行情,经过了充分地技术性调整之后,正在稳步向上展开。”王老师说。

  “明天大盘还会继续向上冲吧?”小张又问。

  “明天开盘能否继续向上冲击已经不是很重要,由于尾盘50分钟的横盘和分时指标的短线超买,明天开盘后会出现技术性的回踩,修复性的回采之后,大盘还会继续向上运行。盘中回踩时是对看好的股票品种介入的机会。”王老师说。

  管理层力促机构入市 股市将迎六方“活水”

  为进一步改善A股持股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相关部门正“多管齐下”,积极协调和推动机构资金入市,为市场引入更多“源头活水”。未来可能推动出台针对机构投资者的税收减免、递延等优惠政策,鼓励长期投资。

  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近年来,尽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持续提升,但和发达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仍偏低,市场中的话语权不够强。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自然人持有流通A股市值占比为26.5%,企业法人占比为57.9%,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占比为15.6%。机构投资者规模明显偏小,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同时,整个市场自然人的交易量占85%左右。

  相比之下,在欧美等发达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有的市值达70%左右。其中,一半是养老金和保险公司等长期机构投资者,还有相当数量的公益基金和赠与基金。而我国社保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市值占比不到5%。

  证监会基金部主任王林日前表示,为鼓励长期资金入市,证监会将研究推出符合机构投资者需求的品种和交易方式,在推进产品和业务创新过程中,鼓励机构投资者先行先试。同时,将对机构投资者市场准入、业务模式、费率体系、评价激励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

  此外,证监会、财政部、国税总局等部门正沟通,推动出台针对机构投资者的税收减免、递延等优惠政策,鼓励长期投资。

  六类增量资金即将进场

  综合近期监管部门政策动向,未来增量资金将主要包括六大类型,其中不乏新的产品和渠道。

  一是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现有机构投资者,证监会鼓励它们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

  二是积极推动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例如,南方某省已获准将1000亿元基本养老基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一季度将开始入市投资。

  三是积极推动明确私募基金的管理体制,引导私募基金阳光化、规范化发展。

  四是鼓励慈善基金、文化基金、教育基金等投资风险较低的证券品种,如固定收益类产品。

  五是适当加快引入QFII步伐,增加投资额度,逐步扩大RQFII试点范围和投资额度。去年四季度以来,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明显加快了QFII资格和额度的审批速度,RQFII首批200亿元人民币的额度也已用完。下一步,QFII和RQFII都可能进一步大幅增加额度。

  六是鼓励产业资本和大股东增持。证监会为鼓励产业资本在合理价位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明确因持股30%以上大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持股50%以上股东增持股份等四种行为,只要事后备案,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不再需要履行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并将30%以上股份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从12个月降至6个月。

  今年新股表现不佳 机构浮亏12.6%

  新年的一级市场可谓遭遇极寒,新股上市破发已成常态且破发幅度逐日扩大,令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折戟沉沙。短短10个交易日,参与打新的32家机构投资者便已浮亏1.55亿元,浮亏比例高达12.6%。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17日,两市合计9只新股上市,总计有32家机构参与网下申购和配售,涉及62只获配对象。其中,12家基金公司有37只基金参与其中,合计浮亏8456.5万元,在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5%。

  社保基金最不“挑食”,旗下504组合、409组合、408组合、407组合及406组合分别参与了除海思科(002653)以外的8只新股的网下配售,动用资金约2.75亿元。目前五大组合合计浮亏4207万元,浮亏15.3%。

  最精明的打新资金则“花落”长盛积极配置(爱基,净值,资讯)债券和南方绩优基金身上。两只产品仅介入温州宏丰(300283)这一家公司,目前在这支个股上浮盈逾20%。

  国泰基金是除社保外最为“活跃”的打新机构。目前有2只产品国泰金鹰、国泰金鹏分别参与了博彦科技(002649)、苏交科(300284)、海思科及安科瑞(300286)4家公司的网下配售,涉及资金合计9656万元,浮亏842.6万元,浮亏比例8.7%。

  保险公司则用行动选择远离打新。数据显示,1月上市的9家公司中,仅江南佳捷一家公司获险资中融人寿保险入驻且动用资金不超过4000万元。保险资金一直是我国新股发行市场的主力,巅峰时曾一度占据网下认购资金的40%。然而,在遭遇接二连三的破发后,保险资金距新股发行市场已渐行渐远。资深保险业人士表示,目前险资已全面转向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国债、金融债等低风险产品。

  此外,前期低调宣布退出新股询价的信达澳银基金在加加食品(002650)中获配50万股,从去年12月26日申购至今,不足1个月便已浮亏近33%,这或许是其萌生退意的重要原因。

  伴随着打新收益的亏损累累,机构打新资金热情迅速降温,网下冻结资金急剧缩水。去年12月沪深两市有17只新股上市,其中9只新股的网下冻结资金超过10亿元,占比超过50%;但进入1月以来,无一只新股的网下冻结资金超过10亿元,19日即将上市的扬子新材网下冻结资金仅2.15亿元,创2011年新股网下冻结资金的第二低。

  事实上,近期的新股确实就像“扶不起的阿斗”,昨日任凭大盘如何高歌猛进,新股海思科依然如“泄了气的皮球”般表现乏力,全天报收19.02元,破发4.9%。海思科并非特例,1月上市的9只新股中,首日便现破发的个股有6家,破发比例达66.7%,且随着行情的震荡盘整,破发程度与日俱增。截至昨日,1月上市的公司中已有7家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发,其中加加食品破发程度最大,达32.6%,其次是利君股份(002651)和苏交科。

  新股次新股大面积破发 A股询价方式面临变革

  尽管昨天大盘大涨,但沪深两市仍有8只个股下跌,其中两只为今年上市的新股。当天上市的新股海思科(002653)开盘即“破发”,报17.5元,重挫12.5%。午后大盘震荡盘升,但该股始终低于发行价20元,收跌4.90%,报19.02元。这样,今年上市的9只新股中已有6只首日“破发”,另外,上周五上市的创业板新股国瓷材料(300285)虽然首日暂时“保发”,但周一跌停后昨天再次下跌2.43%,加入“破发”阵营。

  一级市场显得岌岌可危,近期管理层频繁表态,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据悉,证监会上周在北京召集主要券商开会,表示将对现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可能的改革方向是存量发行、加大网下配售比例和在询价环节将目前的摇号配售制改为荷兰式拍卖制。看来,一级市场面临变革。

  今年新股遇冷

  从朗码信息的发行中止、今年1月仅6只新股发行但打新资金还是锐减,到新股大面积“破发”等种种迹象显示,现在股票一级市场也遭遇寒冬,风险增大。今年新上市的9只个股中,仅温州宏丰(300283)、国瓷材料、安科瑞(300286)3只个股在上市首日未破发。到昨天尚守在各自的发行价上的又只有温州宏丰、安科瑞,其余7只个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发”,参与申购和首日炒新的资金悉数被套。

  这或与新股发行将改革有关。近期管理层频繁表态,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1月7日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发表讲话狠批现行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朱从玖透露,证监会正在研究存量发行、增加网下认购比例、改进监管制度、研究取消现行制度中涉及公司价值实质性判断的内容等五大措施,抑制“新股热”。1月8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部署新一年的工作时表示,要将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列在工作的首位。两天后再次提出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股票承销办法,使新股定价与发行人基本面密切关联。

  据悉,证监会上周在北京召集主要券商开会,征集大家对现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意见。比如建议进一步扩大参加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询价环节采用改良式荷兰拍卖制等,不过会议没讨论细节。

  询价方式面临变革

  新股破发,与高溢价发行密切相关。由于高价发行,新股超募现象严重。据统计,自IPO重启以来,约75%新股存在超募现象,个别公司超募资金近百亿元,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新股存量发行引起市场各方兴趣并有望推出。所谓存量发行,是指在公司新股发行时,原有公司股东对外公开出售一部分股份。存量发行是海外资本市场新股发行中的常见方式,在A股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超募问题;同时,原始股东通过一级市场减持股票,可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打击PE突击入股,且股本不至于大幅摊薄影响每股利润。

  另一方面,加大机构网下认购比例在投资者中的认可度也很高。目前我国证券承销办法规定,向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少于4亿股的,配售数量不超过发行总量20%;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配售数量不超过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后剩余发行数量的50%。今后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加大一级市场机构供给量,提高机构报价的严肃性和敏感性。

  而最受关注的是,新股询价有望推出改良式荷兰拍卖制。在A股目前的询价机制下,中小盘新股询价机构只有报价高于或等于最终发行定价,才有机会获配。加上对超额申购的IPO摇号中签,几乎变相鼓励询价机构提高报价。而改良式荷兰拍卖制,是指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全额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机构以相同的价格(所有中标价格中的最低价格)认购中标的股票数额。这样将遏制机构高报价而不配售的现象,增加询价对象高报价成本,从而起到促进新股合理定价的作用。

  昨日沪深股市先盘后升,强劲反弹,成交量同步放大。

  从反弹的动因看,一是新股发行制度将彻底改革,可能的改革方向是存量发行、加大网下配售比例和在询价环节将目前的摇号配售制改为荷兰式拍卖制;二是鉴于春节前市场资金偏紧,央行周二启动了超过1000亿元的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三是地方养老金开始入市,投资者预期有所改善。

  新股发行改革三个核心

  新年伊始,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发表讲话,集中阐述了面对非理性的新股热与“三高”现象,证监会下一步的政策取向与思路,内容不乏新意,值得期待。

  众所周知,沪深A股市场至今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最不合理的现象集中在三个方面:发行机制不合理,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内幕交易屡禁不绝。这些制度设计缺陷在过去20年间造成无数股民的财富损失,更严重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些制度缺陷能否得到纠正将不再仅仅关涉股民财富,还将直接影响资本市场能否担任资源配置核心重任,并进而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发言的积极意义,是明确了证监会对此现象的重视,其提出的具体思路也不无新意与合理性。

  如何纠正新股的“三高”现象?要点是机制设计,令相关行为人无法从新股热中获得正收益。最彻底的解决之道,固然是注册制,令上市公司股票如同任何其他产品一样,放开供需,令价格与供需的动态调试、风险试错中取得均衡之解。只是这种运行机制对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要求都非常高,尤其还需要完善的法制环境来配合,考虑到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无法要求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一步到位,因而笔者以为着眼点应该放在设法瓦解“三高”给相关行为人的激励上。

  从机制上分析,“三高”的内在原因在于供需的短期失衡。从长期来看,即使存在着退市制度缺乏、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缺位等缺陷,新股的过高定价随时间推移应该也是能逐渐得到纠正的。之所以新股在最初上市的短期内估价能维持在高位,是因为在制度设计上为维持高估价留下来了过大的空间。对此,郭树清新政提出的措施并非无的放矢。

  例如,推动实际控制人之外的股份上市首日可流通。以前的锁定期降低了上市日的股票供应量,有助炒新之风。放开此条之后,打新者在计算中,会将原始股股东的抛售压力纳入考虑,有助于压缩炒新空间与时间。再比如,提高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比例,增加机构在定价时的风险责任。现在的定价方式令询价机构在报价上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称,增加了高报价的可能性。同样为累计的询价制度,美国的新股认购者主要是机构投资人,相当于由机构投资者批发采购之后,再在市场上零售。这样,机构在购入风险极大、未经市场检验的新股时,必然要求价格折扣。只有形成新股与老股的价格差,市场价格对新股的供需调节才能体现出来。反观沪深股市目前的制度设计,机构配售比例往往在20%以下,报高价者却并不承担高风险。吸收国外经验,证监会可考虑较大幅度地提高机构认购比例,同时,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范围(如可以包含以信托形态运行的阳光私募基金)。如此,令机构在更大程度上承担批发采购者的角色,有望抑制其过高报价的冲动。

  在发达国家,股票融资的综合成本往往高于债券融资或者银行贷款,因为上市意味着与外部投资人分享企业的成功,上市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支付不菲回报,并可能丧失部分公司控制权。而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对产权的保护尚有很大缺憾,上市之后公司控制权仍旧为实际控制人持有,加之几乎不用考虑分红,股票融资成本极低而收益极高。这使得上市资格奇货可居。在这种环境中,改革原则是应设法提高股票融资成本。更具可操作性的是,退市制度可以起到提高股票融资成本的作用。强制分红要求,从经济学原则上讲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但在沪深股市目前的环境中,则确实可以对提高股票融资成本起到一定作用。

  如果以上改革措施综合推进,证监会还可以考虑进一步简化上市审批程序,让市场有机会从更多的优秀公司中挑选投资对象。正如基金经理王亚伟所言,无须过分担心新股供应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压力。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压力,来自高市盈率发行,而不是发行数量。例如,如果是以10倍市盈率(现行市盈率打20%折扣)而不是46倍市盈率(2011年平均发行市盈率)发行新股,2011年的筹资量足可容纳1274家公司上市。

  实际上,新股高价发行是二级市场在中长期内不断承受压力的根源之一。A股市场花了20年时间,以长熊短牛的巨大代价,实现了市盈率水平从50倍向13倍的回归,期间新股的高价发行延缓了回归的速度。如果经过以上诸多环节的综合改革,新股以折扣价而不是溢价发行,按照数学原理,新股上市之后势必会向市场估值平均水平回归,这将不断推升、而不是压低市场的估值水平。换言之,大量优秀公司以折扣价上市,有利于二级市场的长线走强。

  保持新股在折扣水平上的充分供应、以更加市场化的程序改进上市审批、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的风险责任,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是构建健康股市的必经路径。显然,证监会的新政正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

  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即将展开 新政三大猜想

  因有效询价机构不足,朗玛信息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家中止发行的公司,两只基金也于近日相继宣布暂停参与新股询价。一级市场存在的“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的问题备受关注,市场上要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月10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股票承销办法,使新股定价与发行人基本面密切关联。

  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即将展开。据记者多方了解,就目前新股发行制度问题,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在广泛征求市场参与方意见后,改良式荷兰拍卖制等有关政策改革有望在春节后推出,相关政策导向也逐渐清晰。

  问题

  “帮忙报价”使新股询价失去意义

  针对投资基金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报高价的说法,证监会基金部主任王林近日予以了澄清。王林表示,基金公司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报价是比较理性的,没有明显高于其他机构者,也没有“帮忙报价”。不过,他同时表示,他跟踪了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的、IPO网下询价报价少于30 家机构的6只股票,通过对这6只股票的询价分析,发现有10个询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帮忙报价,存在抬高发行价的可能性,上述机构主要集中在证券类、保险类机构,没有发现基金公司的参与。

  投资基金参与没参与新股询价过程中的“帮忙报价”,暂且搁置不议,但询价机构中有些机构存在帮忙报价、抬高发行价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新股询价制度是2004年12月份推出的。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借助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来对新股发行进行合理的定价。但新股发行价格因此突飞猛进,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股询价并没有起到为新股发行合理定价的作用。市场传闻有询价机构在询价过程中存在“帮忙报价”、“人情报价”等问题,王林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之前传闻的真实性。而既然确实存在“帮忙报价”这种事情,并且发现有10家询价机构之多,那么对于这10家参与“帮忙报价”的询价机构,监管部门就不能放纵这种行为,而应对其从严查处,让“帮忙报价”行为难以在新股询价环节生根。

  “帮忙报价”使新股询价完全失去了意义,并最终演变成一种价格操纵。这种“帮忙报价”使市场的定价功能出现较严重的扭曲;同时也使市场配置资金功能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对上市公司粉饰业绩起到了激励作用;并加剧了股票的投资风险,二级市场频繁买卖新股和次新股的人亏损很大。

  所以,对于“帮忙报价”者,必须取消其询价资格。因为这不仅涉及到询价机构的定价能力问题,更涉及到询价机构的职业道德问题,它使得新股询价完全背离了合理定价的初衷。

  不仅如此,对于“帮忙报价”的询价机构还应追究其“帮忙报价”背后的腐败问题。一些询价机构之所以愿意“帮忙报价”, 其背后都涉及到利益关系问题,比如之前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一般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会答应给那些帮着抬高发行价格的机构人员许以每股3~5分钱的返利”。如果查证实属,则应予以严厉的惩处,包括询价机构、保荐机构以及发行人都应一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让“帮忙报价”者与让询价机构“帮忙报价”者都吃不了兜着走。

  猜想1

  改良式“荷兰拍卖制”

  在当前的询价体制下,客观上说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情票”和“关系票”现象,加之现行配售制使得并不是所有高报价的询价机构都能得到配售或足额配售,这加重了询价机构的操纵可能和赌博心态,敢于高报价、多申购。

  而有望推出的改良式荷兰拍卖制,是指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全额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机构以相同的价格(所有中标价格中的最低价格)认购中标的股票数额。举例来说,假设某上市公司拟发行1000万股,报价最高的机构A为50元认购500万股,报价次高的机构B为45元认购300万股,报价第三高的机构C为40元认购200万股,则最后该股的发行价会确定为40元,且三家报价最高的机构将以40元的认购价得到全额配售,而无须采用抽签形式。假设报价第三高的有机构C和机构D两家,都是40元认购价,则将在优先全额配售机构A和机构B后,抽签决定剩下200万股的分配。

  有关人士指出,这种报价本身就隐含了对高报价行为的惩罚机制,增加了询价对象高报价的成本,从而起到约束询价对象合理报价、不敢滥报高价的作用。

  猜想2

  存量发行

  目前多只新股高溢价发行,造成超募现象严重。据统计,自IPO重启以来,大约75%的新股存在超募现象,个别公司超募资金近百亿元之巨。庞大的超募资金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约束上市公司的经济行为。据了解,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存量发行,已引起市场各方的广泛兴趣并有望推出。

  所谓存量发行,是指在公司新股发行时,原有公司股东对外公开出售一部分股份。在海外资本市场,存量发行是新股发行中的常见方式,中资公司境外发行也经常引入这种安排。

  现阶段采用存量发行,好处有二:其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超募带来的高募资问题;其二,原始股东通过一级市场减持股票,不影响股价稳定,同时股本不至于大幅摊薄影响每股利润。

  存量发行的问题在于,这一方式有利于原始股东快速变现造富,不利于基于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与新流通股东利益的一致。另外,诸如一些风投在拟上市公司申请上市前突击入股获取短期暴利,也引起各方质疑。对此有关人士建议,可对出售存量股份的股东类别和比例做出限制,以避免短期套利行为;对原始持股时间较长的股东,可以采取存量发行的方式,但应避免因此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地位发生变更,影响公司持续经营。

  目前国内注册的私募股权投资(PE)机构有6000家之多,不少此类机构存在上市前突击入股情况。而多数PE锁定期只需上市后一年,其机构特性决定大多数PE会在锁定期到期后立即卖股套现,客观上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对此,有关人士建议,可考虑增加PE持股的锁定期,将目前的上市后一年增加为三年,增加其持股时间和风险成本。

  猜想3

  加大机构网下认购比例

  在欧美、中国香港等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是新股发行的主力,如新华保险(601336)H股发行时,个人愿意购买的股份不到5%。而在内地恰恰相反,超过50%的新发行股票由网上申购,即散户认购了大部分股票。实际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新股申购早已不是以往低风险高收益的财富工具,相反,新股定价与上市存在巨大的波动性,其透明度较低,风险更大,其产品特性与广大散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不匹配。

  据了解,加大机构投资者在网下的认购比例,越来越被业内人士认同。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研究力量更强,具有更长的持续期,也具备更强的风险承担能力。目前我国证券承销办法规定,向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少于4亿股的,配售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配售数量不超过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后剩余发行数量的50%。在未来,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强机构报价的严肃性和敏感性。

  新股神话破灭发行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伴随着A股市场连续两个交易日的下跌,新股上市首日大面积破发的阴霾再次笼罩市场。1月16日(周一),沪市主板上市的新股江南嘉捷(601313) 开盘即遭遇大跌,截至收盘,该股跌幅达到11.37%,而上周五的新股国瓷材料(300285) 16日开盘就被牢牢封于跌停板。

  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本周首只上市新股,江南嘉捷的大跌以及国瓷材料的跌停表明市场对新股的热情接近冰点,新股爆炒的神话已经破灭。

  新股不败“神话”破灭1月6日,今年第一批上市的三只新股博彦科技(002649) 、加加食品(002650) 和利君股份(002651) 三只新股首日大幅破发9.41%、26.33%、16.88%,1月9日上市的苏交科(300284) 大幅破发一度超过8%。

  新股频频破发让投资者从申购新股的“赚钱效应”中觉醒,开始对高价发行说“不”。数据显示,上周打新资金合计523亿元,创出了新股发行重启以来的最低纪录,较去年816亿元的最低水平减少近36%,与去年周均水平的3600亿元相比,跌幅更是高达85%。

  实际上,去年以来,伴随着新股发行“高潮”不断,新股破发潮也愈演愈烈。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2011年底,去年A股上市首日破发的个股达77只,占比27.3%。截至1月13日,相对于发行价,2011年上市的282只新股股价下跌的有220只,数量逼近2011年上市新股的八成;相对于发行价跌幅在30%以上的有88只,占去年全部上市新股的三成。

  一浪高过一浪的新股破发潮,不仅吞没了无数中小投资者,连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不能幸免。统计显示,去年12月,两市有11只基金重仓新股的首发配售股解禁,其中6只破发,基金浮亏过亿元。新股不断破发令网下专业询价机构开始反思。继去年12月华宝兴业率先暂停参与新股询价之后,信达澳银基金也表态暂停参与新股询价和网下配售,也不再安排接待新股发行路演和推介活动。而越来越多的机构和投资者远离新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1月11日,因最终参与询价机构数量不足20家,朗玛信息发布公告中止IPO,成为继八菱科技(002592) 后,A股历史上第二家中止发行公司,同时也成为首家中止发行的创业板公司。

  “新股热”导致市场多输局面

  从2010年到现在,中国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两年,股市的疲弱表现与实体经济平稳增长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市场普遍认为,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可回避的一点就是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不健全,高价乃至超高价发行盛行,不但严重分流了股市资金,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直以来,新股作为特殊资源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随着一个个新股暴涨的神话不断演绎,新股发行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怪现象始终在A股市场挥之不去,由此引发的“三高”发行和一二级市场的失衡严重干扰了市场的运行。

  中证指数公司日前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和2011年两年间,沪市主板64只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7.55倍,较主板市场平均20.06倍的市盈率高了87%;中小板319只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48.53倍,也较中小板平均38.09倍市盈率高出27%;创业板245只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9.49倍,比创业板现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略低7%。

  过高的发行定价,使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远超预期。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新股平均发行价格为25.68元/股,平均发行后市盈率46.07倍,计划募集资金合计1373.84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了2720亿元。而根据沪深交易所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10日,上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3.95倍,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则为23.46倍。显然,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已经完全失衡。

  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日前在谈到“新股热”危害时表示,打新赚钱的原因是二级市场一直在为新股支付高价格,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三高”现象普遍存在,市场配置资金功能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定价功能出现较严重的扭曲,二级市场频繁买卖新股和次新股的人亏损很大。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箭在弦上“现在新股发行数量过多价格过高,以往新股资源稀缺的局面或将不存在,如何促进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平衡发展是关键所在,种种现象彰显新股改革制度迫在眉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说。

  实际上,新股高价发行及其带来的重大危害性,已经引起监管者和政府高层的重视。在今年相继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领导、证监会负责人都指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已成为众矢之的的新股高价发行问题,有望成为今年的证券市场制度改革重头戏。

  业内人士表示,新股发行呈现出“三高”的态势,除了现行机制本身存在缺陷之外,其中没有形成利益制衡的格局显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由于违规成本太低,发行人只管高价“圈钱”,不乏在招股说明书中包装与粉饰的行为;另一方面,保荐机构也极力吹捧,以便获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从制度上讲,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则,例如对多次报价得不到市场接受的承销商进行惩处,以敦促承销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业内人士说。

  “中国股市改革就要标本兼治,解决IPO问题就要从放弃行政审批权开始。”一向直言问题的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证监会的发审委有太多的权利没有下放到市场和行业协会,核准制的实施更是伪市场化,不能够体现真实的供求关系,这让“三高”现象堂而皇之地走向市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从三方面提出了新股改革的建议。一是改增量发行为存量发行,二是取消机构投资者的网下申购上限,三是增加散户在询价市场的参与权。

  朱从玖也指出,抑制“新股热”的着力点主要是新股的价格形成机制,包括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证监会正在研究存量发行、增加网下认购比例、改进监管制度,研究取消现行制度中涉及公司价值实质性判断的内容等五大措施,抑制“新股热”。他指出,存在于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新股高定价或“新股热”是不正常现象,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多管齐下,推动解决。

  朗玛信息或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令朗玛信息 十分意外的是,与路演现场的座无虚席截然相反,询价机构寥寥无几。

  1月11日下午3点,朗玛信息结束询价。令公司和主承销商宏源证券(000562) 措手不及的是,最终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仅有18家而不得不中止发行。朗玛信息成为A股历史上首家中止发行的创业板公司,这也是继八菱科技 以来第二家中止发行的公司。

  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呼声渐高的当下,朗玛信息中止发行事件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有市场人士表示,这是或许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前奏。

  对于发行失利,朗玛信息的保荐机构总经理办公室高级经理薛志英就表示,并非因为“公司有问题”,只是因为询价机构不足。

  这一解释显然不够客观,基本面不被看好可能是发行失利的主因。

  公开资料显示,朗玛信息是贵州省首个获批在创业板发行的公司,其主营业务为社区性语音增值业务,通过将互联网社区理念与声音相结合,利用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社交、休闲娱乐等语音增值服务。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1年6月底,朗玛信息实现营收5007.7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0.69%。

  虽然业绩与毛利率很是看好,但业界指为寄生电信运营商的企业,收入完全来自于单一的业务电话对对碰。长期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话对对碰的市场在逐步萎缩,而不是增加,公司主业前景令人担忧。

  在路演现场,主承销商宏源证券给出的估值报告称,朗玛信息的合理价格在30元至40元,对应2011年市盈率在29—38倍。这一估值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长江证券(000783) 发布的研究报告给予朗玛信息仅20至25倍市盈率,对应询价区间为18.2至22.75元。即使是最终参与询价的18家机构,不少也极大降低了报价,一些机构给出的价格仅有参考价的一半左右。

  华宝证券曾参与朗玛信息在上海的IPO路演,也是第一家向公司高管连续发问的机构。华宝证券TMT首席分析师吴炳华认为,公司此次发行不成功一方面有市场行情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公司质量不佳。“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公司的质量,而不是其所标榜的概念。”

  基金公司向来是投行“公关”的主要对象,也是打新的主力,但此次的不给力,并不仅仅是基本面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月15日,近三个月共有241只公募基金参与一级市场打新合计417次,这些仍处于锁定期内的股票给相关基金带来浮亏共3.46亿元。进入2012年以来,共有加加食品 等五只新股上市,其中仅有温州宏丰(300283) 一家公司上市首日受捧上涨,四家公司则在上市首日就遭遇破发,且首日破发幅度一度在20%以上,创下新股上市破发纪录。

  市场不少人士质疑,当拟上市公司、PE、投行联手向二级市场输送泡沫时,基金业忽视了持有人的利益,存在人情关系等种种因素帮忙哄抬发行价格的嫌疑。去年12月,基金报高价的行为遭到沪深交易所两位总经理的炮轰。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曾透过媒体表示,“基金公司网下询价阶段,报价存在定价不合理或高估现象。”

  基于此,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买方代表,正开始高举“暂别新股”免战牌,以实际行动向新股发行虚热泼去一盆冷水。华宝兴业等基金明确对新股询价说“不”而获得市场的喝彩。

  询价对象不足的公司在中止发行后,可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向证监会备案,可重新启动发行。有投行人士透露,在朗玛信息中止发行之后,立即与一家已经过会的客户沟通,讨论是否要降低发行市盈率。宏源证券在第一时间也表示:“朗玛信息将在六个月内择机重启发行程序。”曾经深陷“涉案风波”的八菱科技重启发行后顺利上市。

  对此,某私募基金的李经理对记者说,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博弈有助于治疗新股“虚热”症,但根本对策还是在于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朗玛信息或许是一个节点。

  A股要刮骨疗毒 IPO年后大动作

  种种迹象表明,以遏制新股高价发行为主要目的的发行制度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具体而言,新股询价机制即将进行重大调整、新股发行的预披露时间延长、择机试水存量发行、机构网下认购比例增大、新股IPO及再融资审核权择机下放交易所等措施被寄予厚望。而二级市场上,创业板、中小板市场正在遭遇阵痛。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以压低新股发行价及上市价格为宗旨,无疑为目前不少已经上市,但股价明显虚高的次新股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A股市场正在经历刮骨疗毒的过程,而这,无疑是痛苦的。

  询价机制重大调整

  据悉,在未来的新股询价过程中,经过改良后的荷兰式拍卖制度有望推出,这对询价环节而言,无疑是一次革命。

  在当前的询价体制下,客观上说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情票”和“关系票”现象,加之现行配售制使得并不是所有高报价的询价机构都能得到配售或足额配售,这加重了询价机构的操纵可能和赌博心态,敢于高报价、多申购。

  而可能实施的新型询价机制,是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全额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机构以相同的价格(所有中标价格中的最低价格)认购中标的股票数额。改良后的机制将通过强化责任制约,增加了询价对象高报价的成本,从而起到约束询价对象理性报价、不敢轻易报高价的作用。

  2月起新股预披露时间延长

  最新的消息称,今年2月以后,新股发行的预披露时间将提前至初审会之前,比现有披露时间提前约两三周。也就是说,从预披露到新股上会前,将有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无疑会给公众及舆论留出较为充足的时间,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择机试水存量发行

  所谓存量发行,是指在公司新股发行时,原有公司股东对外公开出售一部分股份。在海外资本市场,存量发行是新股发行中的常见方式。

  采用存量发行,好处有二:其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超募带来的高募资问题;其二,原始股东通过一级市场减持股票,不影响股价稳定,同时股本不至于大幅摊薄影响每股利润。但由于有观点认为这将加剧原始股东套现的速度,因而推出时机还存变数。

  机构网下认购比例增大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新股申购将不再是以往低风险高收益的造富工具。新股破发现象频频发生,“中签如中枪”成为股民自嘲的口头禅。

  目前,我国证券承销办法规定,向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少于4亿股的,配售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配售数量不超过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后剩余发行数量的50%。据悉,未来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强机构报价的严肃性和敏感性。

  新股上市难度加大

  据消息人士透露,未来证监会将逐渐下放大部分IPO和再融资的审批权至交易所层面。减少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是证监会工作的一个主要思路。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管理层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考虑将是一个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即便审核权下放,也不代表是放任自流的“市场化”。“在阶段性的上会和审核高峰过后,未来企业的上市难度将比以前加大”,该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