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合肥高新区产学研联合新实践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许阳 合肥、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许阳 合肥、上海报道

  寻找中国“硅谷”

  据了解,为了鼓励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会根据其成果就地转化情况,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政策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

  一到盛夏,中科大校园里铺满了碧色。枝叶繁茂 的法国梧桐、荷香四溢的眼镜湖、适合晨练的石榴园,满眼皆是绿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宁静的校园,从1958年建校至今,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大牛”、研究型人才。目前,中科大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而这,正是合肥这个城市乃至合肥高新区快速发展的底气之一。作为除首都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手捧“金饭碗”的合肥如何最大化地激活科教资源,成为地方政府探索的重要命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作为合肥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一套科教资源转化成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高新区不断探索政产学研模式创新,解决科技和成果转化两张皮的痛点;另一方面,最大化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价值,衔接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形成园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发挥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生意经“欢迎来到咪鼠参观。”话音刚落,电脑屏幕上即刻浮现出了语音转化的文字。

  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内的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咪鼠科技”)内看到的一幕。

  咪鼠科技CEO冯海洪告诉记者,咪鼠鼠标采用了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是全球首款智能语音鼠标,其语音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可实现人机交互服务。

  依托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平台,已有40余家像咪鼠科技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国声谷孵化、落户,涵盖智能语音家电、智能穿戴产品、3D打印、呼叫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除科大讯飞之外,包括阳光电源、华米科技、美亚光电等企业均在合肥高新区安家,并带动一大批上下游创新企业发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合肥高新区的做法是打造产业集群,按照谋划专向技术革新、依托核心企业打造重点工程、塑造产业集群、形成大的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最大化地发挥集聚效应。

  如今,合肥高新区已形成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公共安全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例如,光伏产业主抓阳光电源、信息技术产业主抓科大讯飞等,通过这些核心企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链上下游。”合肥高新区经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信息产业为例,依托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合肥高新区正在打造中国声谷——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搭建千亿规模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声谷完成各类成果转化超过20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产品、创新产品和重点新产品50项,产值235.58亿元。

  当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产业集聚后,确实吸引了不少原来在外打拼的徽商回归。这部分人在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就开始想着回到家乡谋求好的创业机会。

  一位从深圳回到中国声谷创业的徽商表示,前些年还不愿意回来,因为软硬条件都不成熟。但如今很多原始技术创新都在合肥,可以孵化出很多好的项目。

  这些都促使合肥高新区快速发展。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日发布的《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结果的通知》中,合肥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最新综合排名位居第七,相比去年上升一名。

  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第6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位居第4名。

  除了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做大做强之外,合肥高新区还在谋划面向未来的技术革新性产业。

  量子信息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合肥高新区正在规划建设“量子科技产业园”,并积极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助推合肥公共安全产业等一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抓住核心技术创新后,就能根据市场需求,衍生出变化无穷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合肥高新区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跨越“死亡之谷”

  能形成产业集群,与合肥高新区依托强大的科教资源进行发展分不开。

  尤其是伴随着中科大近年来在量子信息、高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让合肥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城市从一个传统工业城市晋升为中部以科创为标签的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但是,如何把实验室中的技术,转化到产业中来?

  在这背后,破除体制桎梏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当地专家看来,科学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尤其是如何越过前期基础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死亡之谷”。

  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安认为,一个项目从基础研究到拿到知识产权,只做了30%的工作,70%的工作是在后面的产业转化过程中,而后一个阶段最烧钱、最花精力,也最不易出成果。

  合肥的做法是探索大学、研究院与城市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的新模式。在合肥高新区,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了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以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例,其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以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事情,我们不是高校,我们要做的是后面最难的70%的工作,力争改变以往产学研各自为阵、互不相通的局面。”张晓安表示。

  具体地说,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探索模式是将科研人员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进行捆绑,形成若干个科研平台,落地注册后按照企业化模式进行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为双方提供各种资源服务。而等到这些科研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后,可以独立分离出去。

  事实上,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已经转化为了生产力。从中科大先研院来看,成立仅4年时间,就诞生了量子通信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一个个以科大命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科大原校长侯建国曾表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希望能做好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服务,做好与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微小创新型企业的服务工作,通过引进人才、股权激励等方式,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跨越"死亡之谷"。”

  据了解,为了鼓励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会根据其成果就地转化情况,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政策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

  合肥高新区工委会相关人员表示,有了这样一个个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园区就能围绕省市重点发展产业,设计和推动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形成集人才、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成果孵化模式。

  作者:许阳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7/28/content_44109.htm report 4305 本报记者许阳合肥、上海报道寻找中国“硅谷”据了解,为了鼓励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会根据其成果就地转化情况,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给予协同创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