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寿险产品发展受资本市场的牵制如此严重,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能把新型寿险产品作为经营的主打产品,而且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现阶段最需要的应该是传统的保障型产品
自1996年以来,
中国保费收入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量呈现低速增长,而人身险保费收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据有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199.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277.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2%;人身险保费收入为922.04亿元,占总保费的76.85%,与上年同期相比为负增长0.77%。占保费收入比重较大的寿险业首次出现负增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分别找原因商对策。 然而,从4月份开始,形势又发生了转变,保费收入又持续增长,统计数据又显示,今年1月至4月全国保费收入1554亿元,同比增长7.7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一改前3个月负增长的局面,出现了2%的增长,达到1179亿元。至5月份人身保费收入达到1429亿元,同比增长4.5%。而且到4月末,中国保险业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125亿元。业界又欣喜地认为,“1万亿”是中国保险业迈上新台阶的标志,保险市场似乎又重新回暖。 短短几个月之内的变化,让保险人神经紧绷之后又长吁一口气,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今年年初资本市场重新回暖,基金、股市场抢夺了部分保费来源,居民投资选择增多,短期的获利期望使资金从保险市场退出,大量涌入股市。而从4月初开始,大盘出乎意料又一路下滑,从最高的1800多点直到7月份的1300多点,人们再次对股市失去信心,与次同时寿险保费收入又得以回升。 资本市场趋势影响保费收入虽不可避免,但对中国寿险市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说明中国寿险保险产品不能或没有满足百姓的相关需求。近几年,拉动中国寿险业保费增长的是新型寿险产品,从投连热卖到分红主打,这些新型产品是投保人在股市低迷、银行利率低下时的一种投资选择。而当股市利好,利率预升,尤其是分红产品经过几次分红达不到投保人的预期要求时,新型寿险产品对投保人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新型寿险产品发展受资本市场的牵制如此严重,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能把新型寿险产品作为经营的主打产品,而且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现阶段最需要的应该是传统的保障型产品。 保险的保障功能是保险所独有的,与纯粹投资获益的其他金融产品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和优势,保险公司若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传统的寿险产品进行调整和创新,牢牢占据自己的市场,就可以保持经营稳定,不至于出现现在的巨大波动。经营传统寿险产品,关键在于利率风险的防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寿险产品的固定预定利率。 传统的寿险产品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预定利率固定。预定利率的高低,极大地影响产品的价格和投资功能。由于传统的寿险产品大都是长期的保障产品,其保单一旦卖出,预定的固定利率就要在几十年内执行,中国的预定利率参考银行同期利率,预定利率固定,使保险双方承担了巨大的利率风险。 由于中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及其他一些原因的限制,保险资金有70%以上为银行存款,所以银行存款(或大额协议存款)仍是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存款利息也是保险资金收益的主要来源,当银行的利率下调的时候,存在银行的保险资金利息会随之下调,而将来的支付却仍要按原来较高预定利率执行,保险公司就会承受巨大的利差损。中国1999年3月以前的保单,由于当时的高利率环境,制定了较高的预定利率,那时卖出的高利率保单,使各保险公司积累了将近700亿元的利差损,负担沉重。 而在现在,央行经过8次降息,利率可以说降到了最低点,已经出现了实际的负利率(现一年期利率为1.98%,而1至5月通货膨胀率已达3.3%,实际利率则为1.98%-3.3%=-1.32%),而且随着美国和欧盟加息,各方对中国央行加息的预期很高,现在保监会规定的预定利率仍然为2.5%,此时的传统保障型产品内含固定回报率较低。升息周期即将开始,保户对目前传统寿险是否具有足够的价值和弹性产生怀疑,承保业务将迅速面临其他更高收益金融产品的严峻挑战,投保率下降,退保率将有所上升,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将不断涌现,寿险公司的经营出现较大的波动。 可见传统寿险产品固定的预定利率对寿险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不管是高利率环境还是低利率环境下,都极大地影响了寿险业的稳定发展,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