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
从丢人的亚洲杯开幕式来看“现眼”的中国股市
新股“变脸”屡屡发生 发行制度亟待实质性变革
有迹象显示,我国股市目前出现了类似“滞胀”的诸多特点和表现。>>发表评论
典型表现之一,是股票数量的不断增加与流通市值的持续缩水。数据显示,2001年6月底,深沪两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1115家,流通股总股本1235.494亿股,流通总市值17362.81亿元;今年6月底,两市A股上市公司家数增加到1312家,流通股总股本1898.09亿股,而流通市值则缩至11798.29亿元。
典型表现之二,是股票的“短缺”与“过剩”同时并存。>>发表评论
今年上半年,我国开放式基金完成募集额1400多亿元,加上存量的封闭式和开放式基金,基金总资产约3000亿元。然而,据分析,能够进入基金投资股票池、适合基金投资的股票,不会超过100只,而适合基金投资的股票流通市值,估计也就在5000亿元以内。3000亿元以上的资金(除基金外,还有社保、QFII等)追逐5000亿元市值的股票,股票的“短缺”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股票的“过剩”也开始显现并有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市场再融资磕磕碰碰,以及IPO平均市盈率下降。早在2001年前后,再融资难已经频繁显现,而今年以来,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案例日渐增多,跌破发行价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有的上市当天就跌破发行价了。
诚然,价格的传导,是造成股市“滞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的必然代价,国内高价位(高市盈率)市场向国际的低价位(低市盈率)市场靠拢,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造成股市“滞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结构失衡———股票总量上的供需矛盾是表面的,深层次的因素则在于股权结构的分置以及其他制度方面的缺陷。>>发表评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市场价位的持续下移,中国股市的“滞胀”将会自然解决。因为,流通股股价与国际逐渐“接轨”的过程,就是流通股价格与非流通股价格逐渐接近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之日,就是全流通实现之日,当然也是股市“滞胀”终结之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补偿利益,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滞胀”存在的制度基础终结,“滞胀”之痛迎刃而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暂停所有新股的上市,集中精力解决造成股市“滞胀”的制度性、根源性问题之后,再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其实,任何一种方式均是要付出代价的,要么是效率和时间的代价,要么是非流通股股东既得利益的损失,要么是市场融资功能的暂时“自宫”。此外,似乎再没有捷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