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份的最后一天,美联储宣布了4年来的首次加息,将利率从1%上调至1.25%。消息传来,又重燃了似乎已经被央行“遏止”的人民币加息的各种揣测。实际上,人们并非没有经历过高息的时代,但在目前大部分投资工具都难以让投资者看到比较好的“钱景”的情况下,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低息时代的人们,对于加息显然有种久旱逢甘露的期待。姑且勿论央行有没有加息的准确时间表,但对老百姓来说,到底如何面对加息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细心斟酌短期加息可能性
对于美联储的此次加息,25个基点应该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幅度。但就其实际意义来说,专家的意见认为,其中更多的是一种信号的作用,其目的是要告诉外界,美国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警醒投资者的行为要慎重。而另一个方面,尽管此前不少国家也有宣布加息的消息传出,澳洲、英国等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上,但作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宣布加息,其意义是非同一般的。而从理论的角度讲,加息往往与通胀、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尽管目前美联储并没有断定美国已处于一个上升的经济周期,但也意味着由美国引领下的从减息周期到加息周期的转折是不能漠视的。
虽然人民币实施的是盯紧美元政策,但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和利率的市场化,所以从目前来讲,人民币是否追随美国加息更多的要看官方的态度了。除了此前对加息方案已上报国务院的辟谣外,其实央行的官员已经把加息的决定权交给了CPI。业内人士认为,从央行监测的5、6月份的企业商品价格一再回落的变动情况看,短期内催谷CPI超越加息临界点5%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也就可见一斑了,而且即使加息,幅度也应该是非常轻微的。
提前还贷大可不必
加息谁最敏感?显然就是那些手拿银行贷款的投资者了。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起,住房贷款提前还贷额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此有观点就认为人民币加息预期已经触动了“提前还贷”的神经。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其实提前还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单从一家银行的数据就得出此结论也有失偏颇。提前还贷额上升除了有利息的因素外,并不排除消费者的观念和收入增加的因素。
有人按加息0.25%算了一笔帐,购房者一万元的贷款额每月供款约多交2元。以该购房者贷款40万元、按揭期限20年计算,每月供房款增加80元,每年供房款增加960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可以承受的。尽管有观点说“小数怕长计”,20年下来,供房总额增加就比原来增加19200元。但事实上,20年这么长,谁也无法保证利率到底会怎么走,更何况提前还贷是要付出成本的,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开始加收违约金了。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想提前还贷的投资者应三思后行。
保险货币市场基金不妨考虑
在目前大部分投资工具“钱景”不明的情况下,保守型的投资者当然看中加息带来的收获了。有鉴于加息周期的到来,为免日后转换存款期限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眼下在选择存款期限时就要考虑期限问题了,一般应以半年到一年的短期为宜。另外,一些短期投资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期限较短,即使利率有所调整,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令人遗憾”的损失。如货币市场基金就是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
除了上述的直接投资机遇外,投资者也将从加息后购买的保险产品中得到实惠。经过多轮的降息后,长期寿险保单的基准定价利率已经从过去的高达8%以上降到目前的2.25%,对于此前背负沉重利差损包袱的保险公司而言,加息当然是件好事。而对投保人而言,保费显然就有望降低了。而退保变现再投资者就真要好好算一笔帐了,因为退保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业内人士建议,为免除利率变化的烦恼,购买投资型保险产品如分红险、投资连结险和万能寿险是明智的。当然,投保还必须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切勿盲目跟风。记者赖小萍 应对加息的7大理财举措
尽早办理住房消费贷款
银行贷款利率执行的是一年一定的政策,如果你有购房、消费等信贷需求,这时不妨提早办理贷款手续。贷款办完之后,如果央行提高了存贷款利率,这时你可以在本年度内享受升息前的低利率,从而占银行的便宜。据悉,今年4月末,各商业银行曾被要求“五一”之前尚未出账的贷款一律不得出账,这个消息被认为是央行升息在即,而又想保护商业银行利益的行为。所以,如果升息来临,有信贷需求的居民应立即办理贷款手续,尽早把贷款拿到手。
暂缓购买国债
国债执行的是合同利率,也就是说今天买了国债,明天如果利率上调,你也只能按购买时约定的利率计息。并且,凭证式国债的提前兑付要蒙受一定损失,持有期不满半年兑付的不计利息,满半年不满一年的只能享受相当于活期的存款利率,另外提前兑付还要交纳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这样,购买国债后不久如果存款利率的调整高于同期国债,那你就等于被“套牢”了。所以,如果你认为升息条件已经具备,不妨暂时把钱存在银行,然后根据利率的变化再决定后期的投资意向。
考虑将外币转成人民币储蓄
目前美元、日元、港币、欧元等常见外币的存款利率均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如果遇到人民币存款利率调高,这时存外币会更不合算。如果不考虑汇率的变化因素,单单为存款得利息的话,遇到人民币升息,可以将手中的外币通过正当途径转换成人民币储蓄,从而享受升息后的高利息收益。
用好通知存款的特殊计息规定
通知存款是指存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一个存款种类。个人通知存款最低起存额为5万元,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分为一天、七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通知存款的存单上不注明存期和利率,银行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利率和实际存期计息。也就是说,如果升息前存入通知存款,利率提升以后办理支取时,这笔存款可以享受调高后的新利率。充分利用通知存款的这一特殊规定,可以让临时无法决定投资意向的存款最大限度地生息。
谨慎购买保险
投资型寿险和分红类寿险占到了目前整个保险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许多投保者是看中了此类保险的投资功能而将其当成了储蓄的替代产品。这样,存款利率上调后,这种产品的现金回报率可能会不如银行,加上近来分红保险的实际分红不太理想,所以,单纯追求现金回报率的投资者可以将收益低的保险改为收益高的银行储蓄。不过,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对投资分红型保险的其它保障功能也应充分考虑。
把握好炒股思路
加息向来被理解为股市的利空,因为较高的利率会吸引部分股市资金。但这些年来,股市与利率的关系已经日趋淡化,自1996年以来股市经历了8次减息,按说这应当是大利好,但是每次减息的结果都让市场走出了一根高开大阴线,并一蹶不振。所以有关专家分析,升息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同样是有限的。并且,一般情况下利率升降的幅度不会太大,零点几乃至一个百分点的升幅不会成为铁杆股民们撤资的理由。
以消费分享升息成果
利率上调之后,对通货膨胀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存钱的人多了,消费的人少了,一些相对价格较高的商品就会跌价,消费者这时购物会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理财效果。另外,理财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只有适度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才符合理财的初衷,否则,见利率涨了就只存钱不消费,这样攒的钱再多也不能算科学理财,最多只能算科学攒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