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别了年初的热销之后,基金近期再度陷入了首发困境。与此同时,客观环境的压力和主观意识的唤起,使得各家公司对于持续营销的力度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作为持续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近段时间又有一批公司的多只基金产品加入了定期定额计划实施的行列。另据了解,部分基金公司和银行计划联手合作,加大定期定额推广的力度,定期定额计划有望在近期出现一轮"阶段性行情"。
昙花一现
实际上,早在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推出不久,定期定额这一销售模式就被引入了业界。华安公司于2002年6月,与交行合作率先亮出定期定额计划。在这之后,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开通了这一手段,然而无论是推行力度,还是实际效果均不理想。通过该方式购买基金的比例在各公司基金销售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
随着其后几年基金发行的快速膨胀,原本就未受重视的定期定额更是几乎被"束之高阁"。不仅这一销售模式被逐步"打入冷宫",已经推出该服务的公司在持续推广力度也大打折扣。随着"重首发,轻持续营销"的误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一度为基金公司广为推销的"平均成本购买法"也成为了昙花一现。
申万巴黎基金公司总经理唐熹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持续营销力度偏弱的因素时曾指出,缺乏定期导入的资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将定期定额计划、中小企业年金等都列入了定期资金的行列。
瓶颈何在
定期定额申购业务是基金公司仿效了保险"分期投保、长期受益"的营销模式。其最大的优势一是摊薄了平均成本,避免了一次性投入的潜在风险;二是大大降低了进入门槛,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闲散资金。
既然如此,定期定额销售方式的推进瓶颈到底在哪里呢?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基金公司的推动依旧有限是一个问题。认识不足是部分基金公司对于定期定额业务不愿意花大力气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既是行业大环境下的"从众心理",也是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短视的又一集中体现。
银行的不主动是这项业务推广不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目前的申购费用实际已完全为银行所独享,因此在短期经济利益上不存在直接增加利润点的关系。如同其他中间代理新业务,如何去认识定期定额可能带来的衍生效应和长期效应各家银行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果说基金公司期望通过一些销售优惠来掀起营销攻势,更会受到一些网点优势、客户优势突出的大银行的反对。定期定额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中小投资者,而由于不可能直接达到绝大多数的个人客户,缺少了渠道的支持,一些有意开拓这方面业务的基金公司有时也会表露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此外,定期定额发展的另一瓶颈则在于不少投资者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存在信心不足,至少是疑惑的判断心理。
水土不服
作为一个海外市场颇为流行的销售手段,定期定额的销售模式在中国市场真的"水土不服"吗?
除了一些技术原因外,投资者的判断问题对于定期定额的大力推广成为一个核心关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个对资本市场长期判断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定期定额的平均成本原则还是能够在中国市场得到体现的。
那么,现阶段是定期定额选择的时机了吗?投资实战策略中有"选时"和"选股"两大流派。从选时的角度分析,依据不同投资者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判断显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业内人士表示,只要不是单边下跌市场的极端情况,这一手段还是有着实战运用的空间。
如果从"选股"的角度来说,那么我们市场上目前现有基金产品中,货币市场基金的高流动性、无交易成本和面值恒定1元等几大特点决定了它显然不需要借助定期定额的手段,债券型基金由于主要取决于利率走势和波动区间相对不大也不太依赖定期定额的投资模式,最适合的无疑是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和混合型基金了。
对于是否"水土不服"的问题,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指出,定期定额本身并不是一个产品,而只是一种买卖的手段。这种交易手段本身的优势在海外市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同对资产作出组合配置一样,如何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效应用是基金公司推广时的责任,而如何提高这一手段使用的技巧则是投资者未来分享这一手段优势的更高一步要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