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克(John Mack)频密的中国之旅,开始于1993年。他第一次来华时,摩根士丹利中国区团队安排周密,从机场出来后,甚至有车队护卫其去会见中国领导人。当时而言,在开发中国新兴的投资银行市场方面,摩根士丹利是很落后的——1995年它才做成第一单业务:中国东方航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高盛和美林均已在此之前进入了中国。 但在1994年,马克与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歧山达成协议,创建中国首家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这是一个纯粹的摩根士丹利纽约本部主导的交易,摩根士丹利香港与当时摩根士丹利亚洲业务的负责人华沃兹并非关键发起人。中金正式建立于1995年中期,约翰·马克代表摩根士丹利任董事。从此以后,马克每年两次来中国或其他地方参加中金的董事会议,并时常前来中国参与摩根士丹利的IPO业务。 中金与摩根士丹利各有中国的投资银行团队。曾有摩根士丹利方人士对王歧山表示不敬,导致高盛获得了1997年开创性的中国电信41亿美元的IPO项目。尽管如此,摩根士丹利帮中金建立了香港子公司,借此中金仍成为这一大型海外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之一。此外,摩根士丹利代中金完成了此单业务的全部薄记工作。没有马克的许可,这是不可能做的。 尽管在一单生意上丢了面子,马克持续跟进中金的业务,而在周小川就任建行行长之后,股东关系开始有了显著改善。加上中金管理层的支持,摩根士丹利主持了中石化、联通的IPO以及后来中国铝业的上市。 2001年初,马克由摩根士丹利离职,也告别了中金董事会。他参加的最后一次中金董事会议就像对一个政治要人多年成就的庆典。 要言之,马克创建中金的远见和他每年4、5次亲自来到中国,是摩根士丹利在华成功的关键。■(作者为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刀锋”约翰·马克画像 吕彦|文 过去20年间,约翰·马克在华尔街拥有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号“刀锋马克”(Mack the Knife):他用29年时间在摩根士丹利公司从债券销售员一直干到总裁的位置,在此期间他坚定地削减成本,从而得此绰号;2001年7月他加盟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FB)后,把2.75万名雇员裁减掉了一万,并成功削减了30多亿美元的成本。 1972年加入摩根士丹利的马克,7年内即升为董事总经理。1992年,47岁的马克出任总裁,全面负责公司日常经营业务。此间他不仅确立了摩根士丹利在华尔街的显要位置,更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1990年代初以来,他每年奔走中国数次,是对中国最熟悉,人脉最丰富的金融巨头。 他所为世界注目,是1997年2月主导的摩根士丹利与著名证券经纪商添惠(Dean Witter)的合并。前者是专做大客户的顶级投行,后者则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零售经纪商。两者的结合,既可使金融产品从机构进入散户零售领域,又能利用零售领域的行销能力来调度资产,可谓天作之合。 但马克本人为此合并做出了巨大牺牲:凭着添惠在规模上比摩根略大的事实,其谈判对象裴熙亮(Philips J. Purcell)获得了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之职,而马克仅担任新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虽然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显得颇为大度:“我宁愿做胜者的巡道员,而不愿做败者的四分卫。”但在随后,更善公司政治游戏的裴熙亮将马克的嫡系各个击破,并最终致使马克于2001年1月23日选择辞职。 虽然最终以失败者形象退出,但众所公认严格、细腻的马克对于两公司整合的贡献无人可及。合并四年后,摩根士丹利-添惠的市值增长了四倍。马克在董事会上宣布辞职消息时,获得了长达三分钟的鼓掌,其本人也泪流满面。 半年之后,在华尔街纷纷传言他将成为纽约证交所主席时,58岁的马克成为CSFB的CEO。他接手的,可能是互联网泡沫破碎以来最棘手的烂摊子:不仅公司业绩一落千丈,其网络时代的明星级投资主管弗兰克·夸冲更为公司带来无数官司。世间不乏CSFB行将易手的传言。 但马克用自己的方式力挽狂澜。他一边四处寻找贷款,一边大规模缩减公司成本。而此过程中他给手下的印象是:说话算数,懂得退让,知恩必报,从善如流。 依靠有效的管理调整、集约成本以及恢复公司活力,CSFB在两年内重新成为投行业最具竞争力者。 6月25日,传来了马克将离开CSFB的消息。“他每次按理应该精疲力尽时,却总能让人觉得他还是那么精力充沛。”CSFB最大的对手之一高盛公司CEO汉克·保尔森对其旺盛精力感到吃惊。对此,马克的回答是:“每天下班时,我都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活。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成功。我有成功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