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记者从央行有关方面了解到,央行金融市场司主持研究的有关国内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具体方案已经有了实质进展;而证监会即将颁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中也会涉及有关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资格的相关内容。 凑巧的是,7月29日,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举行开业典礼。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中银国际的特殊背景——母公司中银香港是中国银行的控股公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已经成为事实。 商业银行期待“政策开口” 由于方案还不便公开,金融市场司最终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不过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方案基本框架已经搭就,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有了详尽的方案。 同时,记者还从证监会了解到,尚未对社会公开、已下发一个月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需要“具有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的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社会信誉”,“持有基金管理公司25%以上”,显然,证监会并未对商业银行设限。 建设银行基金托管部副总经理李春信是最早提出商业银行应全面介入投资基金业务的银行业人士:“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宝贵的商业信誉、网点优势和庞大的客户基础、丰富的客户资源,在长期合作中与许多中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优势无疑会使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自己的基金销售发行中更加顺畅,能有力推动基金业的发展。至于商业银行在投资运作上的劣势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弥补。” 记者从包括中行、建行在内的几家国内商业银行了解到,目前他们都还没有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具体方案,不过有关人士表示,只要未来监管部门具体管理办法出台,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就可瓜熟蒂落。 “只要政策开口”,李春信言谈间充满自信,“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不存在太大困难。” 基金业预感销售压力 券商定向理财业务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其中对基金公司冲击最大的集合理财计划,不少获批资格券商已经上报证监会;而去年以来爆发式增长的信托产品也抢走了不少基金管理公司的潜在客户;商业银行的介入无疑令基金业更雪上加霜。 不过,银华基金管理公司的王立新还是信心十足,“与银行相比,我们还是具有专业的优势。从国外看,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并没有因为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而消失。但是,银行介入一定会加速基金公司的淘汰。” 李春信也强调,对于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并没有必要过于恐慌,“市场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占主导地位的一定是那些管理规范、有业绩、讲信誉的基金管理公司。也许,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之初的一两只基金在发行上显现出明显优势,可是如果业绩做不上去,管理不行,投资者肯定一样不买账。” 对此,一些新成立的或正在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明显觉得压力更大。一家基金公司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已有40来家基金公司就算每年每家发两只新基金刨除假期,平均每个月就要有近10只基金等着发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网点优势,在新基金发行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每家银行每个月也就能销售一只;一旦他们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代销的基金必然要让步,可能有些名气叫响的基金公司还能争到一席之地。剩下的怎么办?” 基金、银行各司一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不在策略上做出调整,最近销售的华夏大盘精选、银华-道琼斯88精选基金,各基金管理公司都在丰富自己的产品线。 但是这些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基金发展的问题?一位具有长期从业经验的人士就向记者表示:“销售是基金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而持续营销则是当前国内基金最难做好的,这要求有一个稳健的销售体系,目前主要依赖银行代销的销售方式使基金公司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客户资料都拿不到,更不要提客户维护和持续营销了。对银行而言,很多新基金都在排队等待销售,他们无暇也没有意愿给某个基金做长期销售。”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基金销售可以不限于银行,可以利用各种销售网络,例如利用保险公司、邮政甚至铁路网络,关键是政策上要有突破。目前一方面国内基金公司大量成本用在销售和后勤上,另一方面银行的大量网点资源还没能充分利用。如果银行能与基金管理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两方效率必然都会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将市场和后勤维护的工作完全甩给银行,基金公司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专注产品研发和投资业务,甚至可以用来下调管理费用。 但这样的合作模式中两方利益如何分配协调,银行是否甘居“配角”是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