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华峰
香港报道
高盛样板
高盛进入中国的计划进一步浮出水面。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这一方案是:高盛付出5.1亿元人民币,捐赠给一个基金,用于填补陷入困境的海南证券的窟隆。作为回报,中国政府批准高盛在中国成立一家占实际控制权的合资投行。
名义上,高盛将在这家合资投行中持股33%,这也是中国现行规则允许外资占股的最高比例。
持另外67%股权是“高华证券”。这是一家100%的中资券商。但实质上,高盛对高华证券有实质影响。高华证券由方风雷、其它投资银行家和联想全资拥有,但方风雷的出资来自高盛的贷款,而且高盛拥有一项选择权,一旦规则允许,它可以收购方风雷在高华的控股权。
《金融时报》透露,高盛向方风雷提供高达8个亿的贷款。
今年7月,中国证监会将这一方案上报国务院,得到了批准。知情人士说,中国证监会接着要做的,只是程序上的事情。
高盛以帮中国政府填补券商窟隆的方式,抢先进入中国。这也正是中国证监会和其它部门的一贯思路。
但是,未来如果再有外国投行希望“克隆”这一模式,相信他们会遇到两个额外的困难:一是中国政府会提高价码;二是感到威胁的内地券商越来越多地质疑这种模式的公平性。
高盛和方风雷均不愿对此发表评论。
德隆能否克隆?
“让外资买单,这是中国证监会的一贯思路,接下来肯定不止(高盛)这一家,德隆的处置也可能会这么干。”一位知情人士说。
他说,人民银行在关于德隆的处置上,曾建议证监会,用高盛帮海南证券买单的方式,引入外资投行。
这应是处理德隆问题的众多方案的一种。德隆的窟隆有多大,至今尚在清理中,德隆旗下曾有三家证券公司——恒信证券、德恒证券和中富证券以及若干信托公司。
“人民银行不想用再贷款去填这些券商的保证金窟隆。”这位知情人士说,“目前,包括德隆在内,这样的烂公司有好几家,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希望用市场方式来解决。”
其实,高盛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在高盛帮海南证券买单之前,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就已经存在。这位知情人士说,中银国际在帮港澳证券填窟隆后,进入内地的经纪市场就是一例。
2002年,作为外资企业的中银国际得以“返乡”,在上海成立占控制权的合资券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从事投资银行和经纪等综合类业务。而其获得“准生证”的条件,就是收购港澳证券20家营业部,后者在2000年因违规经营、资不抵债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撤销。
一位中银国际的人士也认同这一说法。
事实上,这种以“填窟隆”换市场准入的思路,并非中国证监会独有,在银行业也已屡见不鲜,因此,这应该是中国整个金融当局的整体思路。
新桥投资重新回到深发展(000001)(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即是一例。新桥投资入股深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成为第一大股东,有足够的话事权,这种模式一开始在深发展遭到巨大的阻力,新桥投资被迫退出。但一年多后,新桥投资又出人意料地重回深发展,原因在于深发展必须填补一些历史上形成的“窟隆”,而外资中有实力的,又屈指可数,所以最后还是新桥投资。
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又是一例。交通银行要补充大量的资本金,只有汇丰银行才有这个实力和兴趣,愿担这个风险。最后汇丰以144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换取交通银行19.9%的股权,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股东。
两个额外成本
高盛组建合资企业,成为中国证监会招揽外国投行的一个样板。但是同样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外国大投行们会发现,要“克隆”这一案例是有难度的。
首先,这一方案合法吗?方风雷已经听到质疑了。方风雷的回答是:“怎么会不合法呢?”
一位中国证监会的人士也会这一方案的合法性辩护,认为完全合法。
但是,即使从法律上无懈可击,依然有人质疑这一方案的“公平性”,认为违反了WTO的原则:中国规定外资投行只能占33%的少数股权,以此将他们拦在门外,但是高盛却曲线地进入了中国。
发出这一质疑的中国投资银行们显然看到了高盛的威胁:一家高盛占主导权的投资银行,可以完全按高盛的模式运作,会比中国目前所有的券商都先进。而且以高盛的品牌和薪水,可以轻易地从中国挖到最好的人才。
而一位业内人士则质疑中国证监会的思路:这是不是意味着,谁有钱,谁就可以抢道,这不公平。
中银国际的一位人士也说,中银国际帮港澳证券买单,与高盛帮海南证券买单,有着本质不同,“一个是加入WTO之前,一个是加入WTO之后。”
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WTO,中银国际的方案应是在此之前谈定的。
但是,一位证监会人士则辩称,这(外资的)钱,是帮中国股民买单,又不是到了官员的腰包里,怎么会不公平?
无论如何,未来的一段时间,利益各方关于公平性的质疑和辩护,可能会构成对这一方案的舆论压力。对于想步高盛后尘的外资投行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其次,还有这样划算的买卖吗?高盛帮海南证券买单的金额只有5.1亿元人民币。而德隆的窟隆可能有几十亿元人民币。
精明的外资投行显然会计算他们的成本与收益。一位投资银行人士称,如果窟隆过大,外资投行会觉得不划算,就不会进来。不过,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如果外资投行觉得窟隆太大,中国方面可能会压低价格,或者提出更优厚的条件。
|